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活质量指数稳定,健康指数好于预期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17年3—5月对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是2011年以来的第7次年度调查,并通过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了评价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经济指数(QLICC)。该指数在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发布。本报告是2017年度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选取的城市样本仍旧是35个城市,电话调查延续了以往的做法,但本年度电话调查主要通过移动电话进行。2017年3—4月,100多名调查员工作两个月,共产生有效随机样本10885个。此外,在本次主观满意度的电话调查中,继续对城市就业前景预期进行专项调查。尽管专项调查结果并不进入QLICC体系,但通过专项调查,可以佐证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一、对2017年城市生活质量调查的说明

本次调查在调查方法、指标体系设置以及样本的选取方面基本延续了以往的做法,略作调整。根据我国居民通信习惯的变化,本次调查采用电脑辅助电话调查(CATI)的方法对移动电话用户进行了调查。在11位移动电话号码中,前3位号码是网络运营商代码,中间4位号码是地区号,后4位是个人代码。本次调查按照样本分布,首先选取35个城市号码段,再根据后4位号码随机抽样,生成本次调查使用的样本库,从而保证了本次调查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广泛性。

2017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体系(QLICC)仍然分为主观满意度指数体系和客观指数(社会经济数据指数)体系。主客观指数均包含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健康水平5个方面的分指数,各自反映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某一特定方面。

主观满意度指数体系构成有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内涵的变化。2011—2016年,社会保障主观满意度指数是由医疗和养老保障满意度指数、城市安全满意度指数的加权平均值构成。今年的社会保障主观满意度指数主要针对居民对医疗保险个人负担部分是否满意设计问卷,使问题更有针对性,调查结果更有现实意义。第二个变化是引进居民健康水平满意度调查,并以居民健康水平满意度指数替代生活感受满意度指数。2011—2016年,生活感受满意度指数由生活节奏满意度指数和生活便利满意度指数加权得出;2017年,通过国际通用的8条简明量表(SF-8)调查方法得出居民健康指数来替代生活节奏和生活便利指数。这样更能真实反映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并且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健康水平满意度指数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各占50%的权重。赋值区间也是0~100,用T-score的方法处理调查数据,得到最终分值。

5个客观分指数延续了以往调查方法,包括20个社会经济指标,所有指标的取值均来自官方公布的数据,保证了指数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二、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趋稳

2017年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及排序情况见表1。2017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4.53,处于满意度区间。但由于满意区间的答案赋值在50~75分,因此仍属于基本满意的范畴。

表1 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

续表

表1显示,35个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指数得分全部超过50分,最低为武汉市(51.56),最高为西宁市(57.29),平均值为54.53,均属于基本满意范畴。从地区分布看,排名前10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的比例为3∶1∶6;排名后10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的比例为5∶3∶2。总体而言,西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较高。在排名前10的城市中,上升幅度较大的城市是贵阳,从上年的第26位上升到第2位,其次是郑州(19)、青岛(17)、长春(16)、兰州(16)。 排名后10城市中满意度下降最大的是昆明,从上年的第3位下降到第34位。南宁(-29)、大连(-25)、武汉(-23)下降的幅度也很高。 从主观满意度各项分指数看,2017年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的五个分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生活水平61.34、生活成本38.94、人力资本61.80、社会保障58.05、健康水平52.52。

三、经济企稳,客观生活质量指数保持稳定

与往年一样,2017年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是通过统计和计算35个城市官方公布的20个客观经济指标得出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2012年到2017年,全国35个监测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均值分别为54.56、57.75、57.87、55.84、54.75和54.98。从动态角度观察,继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下降后,2017年企稳微升。

表2 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数

续表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北京连续6年位列客观生活质量指数榜首。连续6年排名前10位的城市还有深圳、南京、广州、上海、西安;连续6年排名后10位的城市有哈尔滨、海口、南宁、福州、西宁、郑州、重庆。6年间,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长沙,2015年首次进入前10名后,2016年快速滑落至第19位,2017年继续下降至第20位。另外,2015—2017年,郑州、西宁和重庆三个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客观指数连续三年低于50分,根据城市生活质量客观指标体系的赋值标准,3个城市的生活质量是令人不满意的。

分区域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6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3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4个西部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西部城市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与客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依然存在着反差。

四、城市生活质量细分指数调查和统计结果

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和客观指数的状况及变化均可以从生活水平、生活成本、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健康水平等5个分指数得到说明。

(一)生活水平指数

1. 生活水平主观满意度指数

表3是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水平主观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根据该表我们发现,35个城市生活水平满意度均超过了满意与不满意区间的临界点50分,其中,有25个城市的得分超过60分。2012—2016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1.28、52.51、54.32、60.07、60.44,连续5年都在满意区间内,满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表3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

从地区分布来看,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4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5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

在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生活水平主观满意度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是贵阳,从2016年的第30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3位。然后是上海(23)、乌鲁木齐(21)和沈阳(18)。 在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满意度下降幅度最大的城市是南宁和大连,南宁从2016年的第3位下降到2017年的第31位,大连从2016年的第5位下降到2017年的第33位。海口(-27)、昆明(-25)的下降幅度也较大。

根据QLICC体系,生活水平满意度指数是由收入现状满意度指数和收入预期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获得。从收入现状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2012—2017年,全国35个城市收入现状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1.52、52.54、52.98、59.65、60.66、60.79,连续6年都处在满意区间内,且呈连年上升趋势。从收入预期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2012—2017年,全国35个城市收入预期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1.36、52.48、55.5、60.5、60.23和61.88,连续5年都处在满意区间内,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如前所述,2012年以来,生活水平满意度分指数连年呈现上升的趋势,2017年生活水平满意度分指数得分是历年得分最高的一年。究其原因,可能与2016年住宅价格暴涨有关。

2. 生活水平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35个城市的收入水平、生活改善指数两个一级指标所属的消费率、人均财富、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消费增长、人均财富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6个二级指标得出的。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该指标构成与经济增长情况具有密切的联系,伴随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企稳,2017年全国35个城市的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2.68,高于2016年的50.07,2014—2016年连续下降的趋势得以扭转。

表4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

2017年,有18个城市的分值高于50分,17个城市低于50分,而2016年分别为13个城市和22个城市。从地区来看,城市生活水平客观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9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1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6个西部城市。由此看出,生活水平客观指数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自本研究中心开展城市生活质量调查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连续7年位列生活水平客观指数前10位中;南宁、重庆、西宁三个城市连续6年,太原连续4年位列后10位城市中。

从动态变化角度来看,2014—2016年生活水平客观指数连续下降,2017年略有上升,上升原因与房价上涨使人均财富增长较快有关。除大连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之外,其他城市未见下降。需要指出的是,虽然2017年的生活水平指数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15年以前。

(二)生活成本指数

1. 生活成本主观满意度指数

生活成本主观满意度指数以及排序情况如表5所示。2017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38.94,说明所有城市的居民对生活成本均不满意。

表5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

续表

从区域分布来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3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4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当中,有6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2个西部城市。总体来看东部城市不满意的数量和程度要高于西部城市。

从动态角度来看,2012年以来,35个城市生活成本满意度指数均低于50分,说明35个城市居民连续6年对生活成本都不满意;与2016年相比,2017年人们对城市生活成本满意程度有所下降,其中,上海、北京居民生活成本满意度最低,这可能也跟房地产价格上升有关系。

上述调查结果和国际上的一项调查结果吻合。2017年6月7日国际人力资源机构ECA International公布的最新全球外派员工生活成本调查显示,在2017年外派雇员生活费用最高的亚太区城市排名中,上海和北京名列其中。根据该调查,排名前十位城市分别为:香港、东京、首尔、上海、横滨、名古屋、大阪、北京、釜山和新加坡。

2. 生活成本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城市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率、房价收入比3个二级指标得出的。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成本客观指数及其排序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成本客观指数

2012—2017年,全国生活成本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6.10、58.67、53.84、54.58、58.74和57.17,2015—2016年平均值连续两年提高,但2017年有所下降,表明生活成本客观指数有所上升,这与生活成本的主观满意度下降是一致的。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201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温和上涨,但较2015年有明显上升;第二,2016年主要城市的房价涨幅较大。

分区域看,城市间生活成本存在着较大差异,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是昆明市。在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1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8个西部城市。昆明、长沙、呼和浩特、西安、银川、西宁7个城市已经连续5年排名前10位。在排名后10位城市即成本较高的城市中,有9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没有西部城市。成本最高的城市是深圳,连续3年位列最后一位。排名后10位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已经连续5年名列其中,杭州也连续5年名列其中。总体上看,东部地区生活成本绝对高于西部地区。

(三)人力资本指数

1. 人力资本主观满意度指数

人力资本主观满意度指数是通过询问受访者对其子女受教育的满意程度,并通过答案赋值得出的。2017年35个城市人力资本主观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2017年全国35个城市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加权平均值为61.80。35个城市中有32个城市得分超过60分,另外3个城市的得分均在55分以上。总体上看,大多数城市居民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处于满意区间。人力资本满意度得分最低的城市是武汉市,从上年的排名第1降到今年第35。合肥(-21)、南宁(-21)、北京(-20)、沈阳(-19)、杭州(-19) 等城市下降幅度也较大。

表7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

从地区分布来看,城市居民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排名前10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5∶1∶4。城市居民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3∶3∶4。整体上看,东部城市人力资本满意度要高于西部城市。

从动态角度看,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总体比较稳定,2017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满意区间。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二胎政策的实施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有关,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伴随生育率的提高,未来几年人力资本满意度指数可能会进一步降低。

2. 人力资本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教育提供指数、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两个二级指标得出的。2017年35个城市的人力资本客观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2012—2016年,35个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分别为57.66、57.78、57.33、57.34和56.98,总体处于略微下降的态势;2017年人力资本客观指数的平均值为56.92,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数值变化较小,人力资本客观指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分区域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4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5个西部城市。

表8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人力资本客观指数

续表

(四)社会保障指数

1. 主观满意度指数

35个城市社会保障主观满意度指数和排序情况如表9所示。根据QLICC体系,与往年不同,2017年的分值通过“您对医疗保险个人负担部分是否满意”这一问题调查得出。而2012—2016年,社会保障主观满意度指数是医疗和养老保障满意度指数、城市安全满意度指数的加权平均值。

表9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

2017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为58.05,35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满意度得分超过60。在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4∶2∶4;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3∶4∶3。与人力资本满意度相比,社会保障主观感受的地区差距相对较小。

2017年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是福州市,从上年第33上升到今年第12位,其次是长春,从上年第26位上升到2017年第8位。特大城市中,广州从上年第18位上升到第1位,深圳从第30位上升到第17位。除深圳之外,北京、上海、广州都排在前10位。武汉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下降幅度最大,从上年排名第5位降到2017年第32位,南宁(-22)、大连(-21)、济南(-16) 下降的幅度也很大。

从动态角度来看,2012—2016年,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分别为59.19、56.64、57.87、60.47、60.66,社会保障满意度指数总体比较满意,2017年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本年度调查改变提问方式有关。

2. 社会保障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社会保障客观指数的分值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社保覆盖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三个二级指标得出的。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如表10所示。

表10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

2017年全国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加权平均值为50.49,动态看,不再延续2014—2016年逐渐下降的态势,高于2016年的50.43。35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的分值有21个城市低于50分,与2015—2016年基本持平,但2014年只有17个城市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得分低于50分。社会保障客观指数未能显著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尚未呈现复苏态势,就业市场还有待改善,此外,我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和比例相对较低,失业保险覆盖面低下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保障客观指数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排名前10位的城市都是东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为2∶4∶4。

(五)生活感受客观指数

根据QLICC体系,生活感受客观指数是通过计算每个城市的三个一级指标即生活便利指数、生态环境指数、收入差距感受指数及其所属的6个二级指标的数值得到的。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感受客观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感受客观指数

2017年35个城市生活感受客观指数的均值为57.49,处于满意区间。整体来看,35个城市间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的差距仍然悬殊,从二级指标来看,表明城市间交通提供能力、万人影剧院数、医疗提供能力、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基尼系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动态变化看,2012—2016年,生活感受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1.89、53.67、55.57、56.17、57.54。2017年略有下降,整体上呈稳中有升,近两年基本持平。分区域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有6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2个西部城市。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有4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4个西部城市。

五、健康水平满意度指数

(一)本次健康水平调查的说明

居民健康水平指数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本文采用世界通用的SF-8简明健康问卷调查法(Short Form 8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或称SF-8健康调查简短量表)来调查居民健康水平, 即提出8个问题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其中有4个问题是关于身体健康的,分别是:(1)在过去一个月,总体而言,您觉得您的健康情形如何?答案:①非常好②很好③还好④普通⑤差⑥很差;(2)在过去一个月,您是否因为身体健康问题而限制了您平常的体力活动(例如走路、购物或爬楼梯)?答案:①不会②很少③有时④相当多⑤不能活动;(3)在过去一个月,无论是在家里,或是户外,您是否因为您的身体健康问题而无法进行日常工作(例如打扫、洗衣、煮饭)?答案:①不会②一点③有些④相当多⑤不能做;(4)在过去一个月,您是否感到过身体疼痛?答案:①不会②很轻微③轻微④中度⑤严重⑥非常严重。

另外4个问题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分别是:(5)在过去一个月,您有多少时候觉得精力旺盛?答案:①相当多②还算多③普通④有一点⑤没有;(6)在过去一个月,有多少时候您会因为身体健康或情绪问题而减少社交活动(例如与家人或朋友的聚会)?答案:①并不会②一点点③有些④相当多⑤没办法社交;(7)在过去一个月中,有多少时候您感受到情绪问题困扰(例如焦虑抑或烦躁的感觉)?答案:①完全不会②很少③有时④经常⑤极困扰;(8)在过去一个月中,有多少时候因为个人情绪问题,造成您没有去上班、上学,或进行其他日常活动?答案:①完全不会②很少③有时④经常⑤无法参加活动。

(二)健康水平满意度指数

表12 居民健康水平指数(SF-8)

续表

表12给出了本次健康水平满意度调查结果。整体上来看,35个城市健康水平加权平均值是52.52分。分城市看,除北京最低为48.23分外,其余34个城市的得分都超过50。从构成健康指数两项分指数来看,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北京居民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比较差,因此均排在第35位。深圳市居民也有类似的情况,总体健康水平指数排在第34位,其中身体健康指数排在第34位,心理健康指数排在第33位。这与广州居民和银川居民形成了鲜明对比。

分区域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排在后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健康水平指数并无明显的区域差异。

表13 居民身体健康指数

续表

表13给出了身体健康满意度调查结果。身体健康指标由(1)总体健康状况、(2)健康限制平常体力活动、(3)健康限制日常工作、(4)身体疼痛四个分指数构成。整体上来看,35个城市身体健康的均值为51.32。分城市看,有3个城市得分没有超过50分,分别是,北京、深圳、大连,其余32个城市得分超过50分。北京市居民在上述身体健康的4个方面都排在第35位,深圳市居民除(1)总体健康状况排名第29位外,其他3项都排在第34位,大连市居民身体健康指数比较平衡,4项都排在倒数第三,即第33位。相对来看,广州市居民认为自己的身体比较健康,4项指标均排在第一位,上海市居民的4项指标分别排在第25、3、4、7位;此外,重庆、银川排名也很靠前。分区域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1个中部城市,4个西部城市。排在后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

表14 心理健康指数

续表

表14给出了心理健康满意度调查结果。心理健康包括(1)精力、(2)健康或情绪限制社交活动、(3)受情绪困扰、(4)情绪限制日常活动(上班、上学或其他活动)。

整体上来看,35个城市心理健康水平的均值为53.72。分城市看,所有城市得分均在50分以上,北京得分最低,为51.47分。说明北京市居民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十分满意。在上述四个分指标中,北京市居民分别排在第35位、第34位、第35位、第9位。深圳市居民分别排在第34位、第35位、第31位、第34位。相比之下广州居民情况好得多,4项分指标分别排在第32位、第2位、第3位、第1位,即除精力不够旺盛外,其他都名列前茅;上海市居民4项指标分别位列第10位、第6位、第23位、第4位,即除受情绪困扰较大外,其他都排在前10位,即上海市居民虽然经常受情绪困扰,但绝不影响社交、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最好的城市当属银川市。银川市居民除第四项排在第2位外,前三项均排第1。郑州市居民四项指标排名均在前10位。

分区域看,排在前10位的城市中,有5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排在后10位的城市中,有4个东部城市,3个中部城市,3个西部城市。

(三)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在职与否对健康水平的影响

从性别上看,男性和女性在身体健康指标上并无显著差异,男性心理健康指标要略高于女性。从年龄上看,身体健康指标值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51~60岁年龄段的心理健康指数最高,其次为20~30岁、60岁以上、31~40岁、41~50岁。从学历上看,文化水平越高心理越健康。从工作状态上看,在职与非在职群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指标差别可以忽略不计,前者只是略高于后者。

表15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在职的健康水平

(四)国际比较

如果把中国的居民健康水平指数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发现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居民的心理健康指数(MCS)只有48.31。苏格兰格拉斯哥居民身体健康指数(PCS)是45.3,心理健康指数(MCS)是44.4。美国在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身体健康指数(PCS)49.27,心理健康指数(MCS)为49.22。美国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是健康指数为51.6。从总指数来看,除北京、乌鲁木齐、深圳和大连低于美国2016年平均值,其他城市都高于美国平均值。

表16 对比参照的国际样本

续表

六、居民就业预期保持基本稳定

就业是民众生活收入来源的基本保障。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走低,就业市场压力犹存,就业前景是决定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本次调查我们继续追踪城市居民对就业前景的预期。我们对该问题的设计是:您对未来一年内的(您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就业前景乐观吗?答案分别是:①很乐观;②乐观;③一般;④不乐观;⑤很不乐观。这项调查不计入生活质量体系。调查结果见表17。

表17 2017年中国35个城市居民就业预期指数

续表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35个城市当中广州分值(64.99)最高,广州市居民对就业前景最乐观,分值最低是呼和浩特市(52.84),说明该市居民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最不乐观。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上升幅度较大的城市依次为贵阳(30)、兰州(27)、西宁(26)、广州(24)、乌鲁木齐(20)、海口(19);排名后10位的城市中,下降幅度较大的城市依次为太原(-32)、重庆(-29)、济南(-26)、呼和浩特(-25)、南宁(-23)、哈尔滨(-20)。

在排名前10位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的比例是5∶0∶5,排名后10位城市中,东中西部城市比例是3∶4∶3,总体来看,中部城市就业预期指数较低。35个城市中,有12个城市高于60分,其他城市都是50多分。尽管分值不高,但都处于乐观区间(50~75)。相比2016年,2017年就业预期指数略有改善。2016年的均值为57.41,只有太原1个城市的就业预期指数高于60分。

虽然今年的就业预期指数略有上升,但如果考虑到误差项,可以看作与上年基本持平。此外,57.92的得分表明居民对就业前景的预期依然不很乐观。就业前景不很乐观的原因可能从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得到说明。中国季度GDP增长率从2010年二季度到2016年三季度,已经有26个季度持续下降。2016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是6.7%,第四季度上升到6.8%,今年第一季度上升到6.9%。一般来说预期都属于适应性预期,虽然近两个季度GDP增长率微升,但没有给人们带来更乐观的就业预期也在情理之中。

按不同性别、学历、工作状态对就业前景的预期进行分析。从性别上看,对就业前景很不乐观和不乐观的男性占22.47%,女性占25.57%;女性高于男性3.1个百分点。对就业前景表示一般的男性占27.60%,女性24.91%;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和很乐观的男性占49.93%,女性占49.53%。总体看,男性的乐观程度略高于女性0.4个百分点。从文化程度看:对就业前景很不乐观和不乐观的大专及以上群体占24.35%,大专以下的占23.3%;前者高于后者1.05个百分点;对就业前景表示一般的大专及以上群体占23.28%,大专以下的占31.09%;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和很乐观的大专及以上群体占52.38%;大专以下群体占45.61%,前者高于后者6.77个百分点。整体上看,文化程度越高就业前景乐观程度越高,但是高的幅度并不是很大。从工作状态上来看,对就业前景很不乐观和不乐观的在业人员占21.88%,无工作人员占29.77%,后者高于前者7.89个百分点;对就业前景表示一般的在业人员占27.1%,无工作人员占24.11%;对就业前景表示乐观和很乐观的在业人员占51.02%,无工作人员占46.12%,前者比后者高出4.9个百分点。见表18。

表18 不同性别、学历、工作状态对就业前景的预期

从不同年龄段对就业前景的预期来看,对就业前景不乐观和很不乐观的年龄段是20~30岁的人群(27.28%),其次是51~60岁的人群(24.26%),排在第三的是41~50岁的人群(23.73%),排在第四的是31~40岁的人群(19.95%),排在最后的是60岁以上的人群(19.74%)。对就业前景乐观和很乐观的年龄段是20~30岁的人群(51.54%),其次是31~40岁的人群(50.16%),排在第三的是41~50岁的人群(46.83%),排在第四的是60岁的人群(45.28%),排在最后的是51~60岁以上的人群(44.67%)。见表19。

表19 不同年龄段对就业前景的预期

当前,中国经济仍旧处于转型与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初步显现: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生活质量指数稳中有升。特别是生活质量客观指数2015—2016年连续下降,2017年保持了稳定。究其原因,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为基本理念,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政策,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有所提高,说明这些政策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但是,地区和城市间存在较大的生活质量差距,生活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以及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未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要稳定经济增长,同时各级政府要继续致力于加强民生体系建设,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连城,等.经济发展中的两个反差——中国30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1(7).

[2] 张连城,等.高生活成本拖累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2(7).

[3] 张连城,等.生活质量:态势平稳,挑战严峻——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13)[J].经济学动态,2013(8).

[4] 张连城,等.生活质量指数趋升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堪忧——2014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4(8).

[5] 张连城,等.经济承压,生活质量满意度稳中有升——2015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5(9).

[6] 赵家章,等.预期稳定 挑战犹存——2016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J].经济学动态,2016(8).

[7] Yamada M, Mizuno Y, Miyake Y; Cataract Survey Group of the National Hospital Organization of Japan. A multicenter study on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cataract patients: Baseline data. Jpn J Ophthalmol 2009;53: 470-476.

[8] McAneney H,Tully MA,Hunter RF,Kouvonen A,Veal P,Stevenson M,Kee F. Individual factors and perceive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well-being. BMC Public Health.2015;15:1237.

[9] Foley L, Prins R, Crawford F, Humphreys D, Mitchell R, Sahlqvist S, Thomson H, Ogilvie D; M74 study team. Effects of living near an urban motorway on the wellbeing of local residents in deprived areas: Natural experimental study.PLoS One.2017 Apr 5;12(4): e0174882.

[10] Roberts B, Damundu EY, Lomoro O, Sondorp E: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iving conditions, and trauma exposure on the overall health of a conflict-affected population in Southern Sudan. BMC Publ Health.2010, 10:518-10.1186/1471-2458-10-518.

[11] Valles J, Guilera M, Briones Z, et al. Validity of the Spanish 8-item short-form generic health-related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 in surgical patie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nesthesiology 2010;112: 1164-1174.

[12] Tran TT, Yiengprugsawan V, Chinwong D, et al.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exposure and health disparities: 8-year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a large cohort of Thai adults. BMC Public Health 2015;15: 1217.

[13] Turner-Bowker DM, Bayliss MS, Ware JE Jr, Kosinski M. Usefulness of the SF-8 Health Survey for comparing the impact of migraine and other conditions. Qual Life Res.2003;12(8):1003-1012.

[14] J. Menon, M. Paulet, J. Thomas 3 rd . Wellness coaching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 case-control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alysis. J Occup Environ Med, 54(10)(2012), pp.1259-1267. Tj8Zef0KXuB8fV/N0kZbGhwP63yhWlc6cHfWpzu9N6Ssk6N+hS+eFaY/8IYg6b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