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生产中心加速“西移”,供应格局多极化 。随着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成功、加拿大油砂大量开采,以及委内瑞拉石油储量跃居世界第一,中东地区油气供应一家独大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全球能源供应中心“西移”,开始呈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俄罗斯—中亚、北美等多极供应新格局。特朗普政府推出“美国第一能源计划”,将加速世界油气生产中心“西移”步伐,深刻改变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并极大削弱OPEC和俄罗斯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此外,南美油气田的新发现,欧盟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蓬勃发展,以及中东、俄罗斯等传统能源出口国产能稳定,全球能源生产重心总体将向西半球倾斜。
能源消费中心继续“东扩”,新兴经济体消费不断上升 。全球能源需求进入低速增长时期,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总量趋于稳定甚至下降,新兴经济体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使得国际能源消费中心正向东半球偏移。亚太经合组织(APEC)预测,2035年全球超过90%的能源需求增长将来自亚洲,亚太地区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油气消费地。另据英国石油公司(BP)测算,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2011年增长36%,中国和印度将占增长的一半以上。
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进入“四分天下”时代 。人类跨入工业文明200多年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成为能源中的主力。近年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已成为一次能源消费中最具潜力的领域,未来可望与煤、油、气形成“四分天下”格局。据英国石油公司(BP)统计,2016年全球一次能源供应中,石油占33.3%,煤炭占28.1%,天然气占24.1%,核能、水电、风能、太阳能等低碳能源合计占到14.5%。随着页岩气、可燃冰、深海油气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化石能源内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天然气所占比重将不断上升。此外,中国、印度、欧盟等国家(地区)低碳能源的发展将带动全球能源消费日趋多元化。
国际油价大幅震荡,对全球能源市场造成深远影响 。低油价致使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全球能源走势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低油价周期给美国带来政治和经济利益,有利于其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但影响了俄罗斯的对外议价能力和能源战略,也使中东产油国的财政压力日益增大。随着能源格局的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利益分化调整,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速重构。在全球能源供需相对宽松和买方市场情形下,以新兴经济体为主的能源消费国开始在能源国际合作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地缘政治变化致能源合作环境更趋复杂 。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和能源独立政策正在改写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特朗普能源新政更加注重自身发展,将逐步把美国带离世界能源政治版图的核心——中东地区,对中东地区的维稳投入也将逐步减少,中东、北非局势复杂将常态化。随着能源出口不断增加以及油气资源低成本化,美国会拥有更多钳制国际地缘政治的力量,对俄罗斯、中国等传统竞争方形成新的制衡。
随着世界能源供需格局的改变,以新兴经济体为主的能源消费国开始在能源合作中赢得更多主动权,国际能源合作呈现四大趋势。
趋势一:能源合作理念从保障个体安全走向维护共同安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资源已经全球配置。全球能源供需互利共赢的需求增加,利益博弈也在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协调争端,能源合作理念从保障个体安全走向维护共同安全。
趋势二: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仍是能源合作主旋律 。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带来环境、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主动破解困局、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自觉行动。虽然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但无法改变世界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主要经济体纷纷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抢占新能源技术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新能源领域已呈竞争态势,新能源合作必将成为未来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
趋势三:共建“一带一路”成为能源合作新亮点 。“一带一路”关注的欧亚大陆是世界能源经济心脏地带,沿线地区未来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市场。能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丝绸”,能源合作也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主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期间,中国政府提出能源合作俱乐部的倡议,将“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能源合作推向新高度。
趋势四:全球能源治理改革成为能源合作制高点 。新兴力量的出现打破了国际能源市场原有平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现有全球能源治理结构与国际能源市场的新变化、新格局不适应、不匹配,局限性凸显。不仅如此,现有国际能源组织和机构各自为战,缺乏协调,难以平衡新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利益诉求。在此背景下,亟须建立共同安全体系,维护各国核心关切和整体能源安全。全球能源治理是维护本国核心利益、保障能源安全、体现国家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因而成为近年来国际能源合作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