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依据,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利用2001年至2017年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市域)17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原经济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进行科学分组(即划分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探明其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及空间截面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各分组进行识别和检验,用以判断该组是否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用以研究其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原经济区空间俱乐部趋同影响因子分析框架,借助面板数据模型,构建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和固定效应的空间误差模型,对中原经济区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依据筛选结果,借助β的趋同回归模型、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以及S-Plus软件对空间趋同俱乐部筛选出的影响因子进行严格的双重检验,用以探明中原经济区不同类型空间趋同俱乐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以及这些影响因子对该空间俱乐部趋同的作用程度,确定中原经济区不同空间趋同俱乐部的重要影响因子、比较重要的影响因子和一般影响因子。依据这些影响因子,为中原经济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提供分类指导和政策借鉴。
本研究将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针对当前国内外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影响因子研究的缺陷,本研究依据空间趋同俱乐部形成的初始条件、结构特征、空间特性以及中原经济区的特征选取影响因子,探寻影响中原经济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重要影响因子以及这些影响因子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借以探讨中原经济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意义如下:
(1)依据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趋同俱乐部不具有“遍在性”的特点,本人认为,造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主要是由地方因子和具有地方效应的全局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将依据空间趋同俱乐部形成的初始条件、结构特征、空间特性以及中原经济区的特征等地方因子和具有地方效应的全局因子,构建中原经济区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影响因子分析框架,这些研究工作有望拓展和深化对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同时,这种分类方法,也可为同类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现有的研究文献表明,依据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空间上集聚的空间特性,构建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检验模型,针对影响因子进行检验的研究文献还为数不多这一事实,本研究将对中原经济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经济增长构建影响因子双重检验模型,用以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影响因子双重检验方法。这不仅丰富了影响因子的检验方法,而且也可为同类研究或其他类似的研究提供检验方法上的支持。
(3)国外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的研究起步较早,我国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俱乐部趋同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均处于对国外同类研究的“学习”“模仿”阶段,特别是对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形成和演进机制的研究更是如此。针对其形成和演进机制的研究比较初步这一现实,本研究将根据空间局部溢出效应和依赖模式的区别,构建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形成和演进机制分析模型,揭示中原经济区空间趋同俱乐部的形成和演进机制,借以对中原经济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经济增长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分类指导。
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以初始年份的人均GDP来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尽管一些学者开始重视人力资本、技术、知识外溢以及政策因素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却忽略了市场化水平、制度变迁、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全球化水平,以及结构变迁等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尤其是没有深入地区分这些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地方性影响还是全局性影响,所以就难以挖掘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特别是仅用区域之间的近邻性(是否相邻)或通达性(距离)来描述地理空间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忽视了地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和信息网络、行政区划体系等具有空间效应因素的作用。不难看出,现有研究文献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子的选取过于简单化,将导致其研究成果的政策参考价值有限。针对上述缺陷,本研究将根据空间趋同俱乐部形成的初始条件、结构变迁、空间特性以及中原经济区的特征等更大范围内选取影响因子,理清其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地方性影响还是全局性影响,并以地方因子和具有地方效应的全局因子构建中原经济区空间趋同俱乐部影响因子分析框架。通过构建模型,探明其重要的影响因子、比较重要的影响因子和一般影响因子,可为中原经济区乃至我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更为丰富的政策信息,选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特别是制定政策,减小“经济落后区域”(包括欠发达区域、贫困区域、衰退区域)的规模,扩大“富裕区域”的规模,最终实现中原经济区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