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携手探索中前进、在共同建设中完善、在合作发展中成长,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所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总结三年来取得成效的重要启示,可以从更长远的历史发展周期和历史长河演化认识“一带一路”的重大价值,从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度形成更多共识,对于勾勒“一带一路”共同憧憬,探索共创未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探索全球联通和交融发展的进程,2000多年以前,“丝绸之路”将中国太平洋沿岸和非洲以及欧洲的大西洋海岸联系在了一起,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物流通与宗教、科技、文化等交流、交往、交融成为可能,曾一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直至今日,“丝绸之路”依然是东西方和平交流合作的生动象征。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使得西方逐渐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标志的第一次世界地理大发现拉开了现代全球化的序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方到东方的航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新的、直接的海上通道,使各国从彼此隔绝、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世界也从遥不可及的庞大尺度变成了中等尺度。正如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所言:“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将地球翻转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包含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在内的陆半球。”随后发生的商业革命推动了市场和贸易的发展,世界互联互通的范围不断拓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升级,但这是建立在全球殖民帝国体系下的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是部分群体和西方国家独享的、脆弱的全球化,随之带来的贸易壁垒、移民限制、金融危机和政治上的极端民族主义等,深刻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版图并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长期的民族战争、民族隔离和政治地理边界之争,使得欧亚大陆广阔腹地上联动和联通的资源、生产、服务和消费逐渐分散、割裂和断裂,昔日欧亚大陆上位于世界文明中心的国家逐渐淹没于滚滚历史洪流之中,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求而不得。二战以后,“冷战”思维深刻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分离与隔离依旧存在,但民族国家的觉醒使各国扩大合作,共同发展的呼声和愿望日益强烈。“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演变,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际市场和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使中国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中国和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顺应当今时代潮流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为合作重点,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了新能量,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将全面盘活亚欧大陆的存量资源,把亚欧大陆分散、断裂和割裂的资源、生产、服务和消费连接起来,推动沿线国家更加合理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平等融入并共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各国包容增长和平衡普惠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通过互联互通,推动沿线国家从行政分割走向互联,从民族分裂走向合作,形成一个商品、资金、人员和信息无障碍流通的大市场,进而使世界各国在开放共赢的合作中实现联动增长和共同繁荣。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人类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诉求,是全球和平、平等、互助、发展、合作、互信、共赢大格局的重大举措,将引领新的时代发展潮流。
2008年金融危机凸显了全球经济增长、治理和发展模式存在的突出矛盾,此后世界经济呈现长期低迷发展态势,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由此使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和低迷成为当前全球最迫切的任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同,但推动本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愿望相同,应对危机和挑战的需求相同,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憧憬相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沿线国家追求美好生活之梦是相通、相融的。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带一路”是世界经济走出低迷的希望之路,从更长远的历史时期看,将是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光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初步搭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构架,同时它不是从一国利益角度或从地缘政治角度的设计和安排,而是沿线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有利益相关方均可参与到共建中来的开放型合作倡议,符合各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文明宽容,和谐包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加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实现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和共生共荣;“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形成了既有利于中国发展,又有利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思路和新机制,为沿线国家相互开放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硬联通和软联通水平,帮助沿线国家和大中小企业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跨区域和地区的便利化、高效化和共享化以及国际化大流通体系和平台的形成。实践已经并还将继续证明,这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是在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全球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一带一路”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共赢共享,推动全球走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
事实证明,“一带一路”是各国共同行动并引发了集成效应的伟大构想。以基础设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手棋,符合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诉求,互联互通将使地缘关系为之改变,并逐步取代分割成为全球化载体的新范式。
“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品。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与互联网革命的结合,导致世界经济形态、经济表征与产业链接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大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来了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革命,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边界,发挥实际效用的功能连接网络线弱化了政治国境线,全球基础设施系统最终变得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有动脉和静脉,有毛细血管和细胞,支撑起新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世界曾经从殖民帝国体系走向独立民族国家体系,现在正步入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主导下的互联互通全球网络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联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传统的国界线。历史实践也证明,互联互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从数十亿美元规模跃升到数百数千甚至未来到数万亿美元规模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类整体可持续发展之路。世界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更庞大广阔的价值链和供应链,来服务于快速增长的商品、货物、数据和资金流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是各国自身经济增长和国家之间贸易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东牵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并连带北美经济圈,沿线涵盖了中亚、西亚、中东、东南亚、南亚、北非等超过60个国家,并辐射东亚及西欧。目前,欧亚大陆各区域发展仍不平衡、联系还不紧密,交通基础设施或者不连不通、或者连而不通、或者通而不畅,这已成为制约亚欧大陆合作和实现全球联通的重要障碍。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手棋的“一带一路”建设,将大大改善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及与世界各地的连接程度,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一场由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发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革命已经开启,全球范围内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员流动的便利化、快捷化、共享化和顺畅化正在大大加快,真正迎来了一个全球化大流通时代。
“一带一路”建设为大部分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的沿线国家平等合理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提供了新契机,随着商品、服务、信息、资本、技术和人才在所有沿线国家之间的共享、流动和重新组合,全球财富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改变,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改变,“一带一路”将成为沿线国家共享经济的平台,为更大范围创造共享经济新模式提供范例。
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过去好几年,但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固,传统经济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尚未全面形成。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反全球化呼声强烈,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包容增长提供持续强大的推力,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不管是否愿意,都将或早或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总体来看,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符合世界各国利益,是大势所趋。过去数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当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背景下,固有的经济增长与分配失衡,资本与劳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更加凸显。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领好经济全球化走向,释放更多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为国际社会搭建了一个开放性、包容性的发展平台,创造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合作与经济关系新机遇,是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条件下的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经济合作发展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联动发展,合作应对挑战,已经并还仍使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中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并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已经并仍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包容,发展更加平衡,成为新时期引领新全球化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薪火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是一个以民心相通为社会基础的合作倡议,是一条寻求相向而行、心灵沟通的理解之路、共赢之路和信任之路。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人口约44亿,是各种文明的汇聚之地,也是各种矛盾的交织之地。沿线国家集中了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各国的传统各异、国情悬殊、制度多样、发展水平差异大,彼此间有友好交往的历史,也有长期累积的矛盾和恩怨。古代丝绸之路告诉我们,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共享繁荣。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纽带。新的历史时代下,“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使沿线各国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各国资金、技术、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大大加快,各国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加速,多元文化交往加深,各国人民对他国的民族、国家、人民身份及其角色、商品等的认知、理解和认同不断深化,塑造了沿线各国人民对于“一带一路”共同身份的认知,夯实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
人类文明因平等、包容和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和动力,才会凝聚更多共识,形成价值感召力。“一带一路”是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共同财富,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生活在亚欧大陆地区的人们可以形成更多共识,塑造共同身份,逐步打破国家与民族隔阂,引领共同的文明复兴和未来发展,真正成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目前,“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已经得到了联合国和一些区域、次区域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响应,这说明“一带一路”符合全球治理新理念,有利于全球治理新体系的形成。
过去数十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世界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日益融合,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商品、服务、资金、信息等流动大大加快,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迈向现代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但是天下仍不太平,贫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世界经济进入深入调整阶段,整体复苏艰难曲折,金融领域风险依然较多,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增多,各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不少困难,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更加紧密合作,共同携手应对。此外,现有全球治理体系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也不能提供充足的全球公共品来迎接全球和区域性挑战,国际社会对全球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迫切要求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沿线国家“促合作、谋发展”的最大利益诉求,突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一时代主题。“一带一路”推进三年多来,切实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新理念,主动与沿线国家进行开放式合作,主动寻找和放大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群体的重叠认识和重叠价值,以共同认知、共同理念和共同行动创造了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物质财富,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更造福了沿线国家人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模式、树立了新标杆。“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各国正在共同携手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将有利于塑造一套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秩序和新规则,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