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通用标准

1. 参考模型

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架构来概括和凝练其主要环节和核心技术。系统架构是在某一环境中,用于描述实体以及实体间重要关系的一种抽象结构。通用的系统架构应该与具体标准、技术或其他实施细节无关,是由特定问题域中高度抽象化的概念、公理、关联组成的最小集合。构建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基于共同概念、用于弱化不同执行差异的框架。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意义在于构建出一个通用的概念化框架,将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纳入统一的标准化框架下,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导与建立面向不同应用的参考架构及系统模型,为标准化工作开展、实际应用系统规划建设、用例开发和试验验证的提炼总结提供参考基础。

2. 元数据

元数据是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标准化范围主要涉及支持数据管理和交换规范化的标准化活动,主要覆盖:数据元素、数据结构以及相关概念;值域(如分类方案、代码表);流程数据和行为数据;元数据管理工具的相关标准(如数据字典、数据仓库、信息资源字典系统、注册库);元数据语义交换等。使用这些标准有助于理解和共享数据、信息和过程,从而支持如互操作性、电子商务以及基于模型和基于服务的开发。元数据国际标准化工作由ISO/IEC JTC 1/SC 32(数据管理与交换分技术委员会)主导。国内标准化工作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管理。

3. 标识

标识是在全局范围内,用来无歧义、唯一地标识各类对象的值,以保证对象在通信或者信息处理过程中精准的定位和管理。标识标准化的范围主要涉及支持以各类对象为中心的数据管理和数据交互的标准化活动,主要覆盖:标识注册管理、系统解析、互操作与安全认证等标准以及相关概念。其中,注册管理标准主要涵盖对象标识符(object identifier,OID)的编号、分配、注册规程、运维管理等;系统解析主要涵盖OID标识解析系统建设规范、解析系统运营规程等;互操作标准主要涵盖基于OID的抽象语法、传输语法等;安全认证标准主要指遵从规范的对象标识技术和相关安全技术,采用公钥加密技术为各种应用提供安全支持基础技术的标准规范。使用这些标准将有助于围绕着数据传输、处理等过程进行精准的定义,从而支持如互操作性、电子商务以及基于模型和基于服务的开发。标识技术国际标准化工作由ITU-TSG17和ISO/IEC JTC1 SC6工作组共同主导完成,国内标准化工作目前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管理。

2.1.1 国内外产业现状

2.1.1.1 参考模型

1. 国外体系架构

由于系统架构对智能制造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世界各制造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都已经对智能制造的系统架构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1)美国

早在2011年美国就率先提出先进制造战略,并在2013年将工业互联网作为美国先进制造战略的重要内容。2015年1月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推出了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并于当年3月联盟大会上发布文件《Engineering Engagement》(《工程参与》),将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进行了更新(图2-1)。

图2-1 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2015年1月版本和3月最新版本比较

2017年1月31日,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宣布发布1.8版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基于2015年6月17日发布的1.7版本,融入了快速出现的新型IIoT技术、概念和应用程序。在IIRA v1.8中涉及的IIoT核心概念和技术适用于制造、采矿、运输、能源、农业、医疗保健、公共基础设施和几乎所有行业中的每种类型企业。除了IIoT系统架构师,IIRA v1.8的简明语言及其对于价值定位的强调和实现运营技术(operational technology,OT)与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融合,使业务决策者、工厂经理和IT经理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从商业角度驱动IIoT系统开发(图2-2)。

图2-2 IIRA:架构视图(左)与功能域(右)

2)德国

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德国提出了“工业4.0”概念,并在2013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德国工业4.0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建设一个网络(信息物理系统),研究两大主题(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实现三大集成(纵向集成、横向集成与端到端集成),推进三大转变(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2013年12月,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与德国电工委员会联合发布《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明确了参考架构模型、用例、基础、非功能属性、技术系统和流程的参考模型、仪器和控制功能的参考模型、技术和组织流程的参考模型、人类在工业4.0中的功能和角色的参考模型、开发流程和指标、工程、标准库、技术和解决方案等12个重点方向,并提出了具体标准化建议。2015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宣布启动升级版的“工业4.0平台”,并于同年10月底发布了《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2.0版,其中第一次介绍了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Reference Architecture Model of Industry 4.0,RAMI 4.0),对模型各层级关系和细节进行了规范,是工业4.0概念落地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架构的提出对标准化和应用等工作提供了参考(图2-3)。

图2-3 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示意图

3)日本

2016年12月,日本工业价值链促进会基于日本制造业的现有基础,推出了智能工厂的基本架构——工业价值链参考架构(Industrial Value Chain Reference Architecture,IVRA)。分别针对参考架构、信息物理制造平台以及生态系统框架进行了详细介绍。

(1)借鉴我国系统架构,提出智能制造单元概念。IVRA明显借鉴了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典型三维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互联的智能制造单元(smart manufacturing unit,SMU)作为描述制造活动的基本组件,并从资产、活动、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定义。

(2)融入管理思想,突出价值属性。SMU的建模方法,不是单纯地将智能制造技术对应至模型中,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先进的管理思想(例如PDCA循环 等),突出了SMU的资产价值属性,体现了伴随制造过程的价值变化。同时,兼顾制造的过程与结果,明确了人员在制造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通用功能模块展现制造价值链。从工程知识流、供应需求流和层次结构三个方面构建了通用功能模块(general function blocks,GFB),并在各流的交汇处实现了对SMU的功能定义。通过多个SMU的组合,不仅可以全方位地展现制造业产业链和工程链情况,也可以根据需要体现企业的单项优势。

(4)突出专家知识库的重要意义。在GFB的建模过程中,将工程/知识流作为一个单独维度论述,其中包括了市场营销和设计、建设与实施、制造执行、维护和修理、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突出了专家知识库对制造过程的重要影响。

(5)提供可靠的价值转移媒介。利用便携装载单元(portable loading unit,PLU),在保证安全和可追溯的条件下,实现了不同SMU之间资产的转移,模拟了制造活动中物料、数据等有价资产的转化过程,从而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内和企业间的价值转换情况,充分体现了价值链的思想。

(6)坚持人员是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所构建的信息物理平台中,不仅能够实现物理设备和信息数据的实时有效关联,而且将人视为信息和物理世界映射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充分考虑了人在制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人员”有机参与到“制造活动”中,从而更贴切地描述具体工业场景。

(7)提出宽松标准框架。考虑到互联制造各环节接口的复杂性,IVRA提出了宽松定义的标准结构。通过建立企业间的“宽松接口”,突破了“每个实例服从于一个标准”的传统模式限制。利用宽松定义的标准,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大量模型中选择出一种最为适合的模型,而不必为了遵守唯一的公共模型过多地改变业务流程,如此可令更多的开发者和企业接受并使用参考模型,形成良性循环。

工业价值链参考架构嵌入了“日本制造业”特有的价值导向,借鉴了精益制造、KAIZEN(持续改善)的经营思想等。

IVRA参考了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德国工业4.0平台的RAMI4.0的三维结构,将智能制造视为一种面向工业需求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多个系统所组成的系统,提出一种可相互连接和通信的自主单元概念——智能制造单元(SMU),每个SMU可以从资产、活动、管理3个视角来进行判断(图2-4)。

图2-4 日本参考架构智能制造单元的3个视角

4)法国

法国未来工业联盟和德国工业4.0平台共同发布“智能制造标准框架”Industrie 4.0/Industrie du Futur,要求横跨域边界、层次结构边界和生命周期阶段的系统集成呈现空前的程度。标准计划通过统一的安全规则创建一个安全的技术采购基础,促进各应用程序之间的互用性,保护环境、工厂、设备和消费者,同时通过标准化术语和定义为产品开发和相关方之间的沟通提供适应未来发展的保障。

其主要阐述了通用方法的3个行动领域:带有参考模型和库的标准;国际标准化机构中的德国和法国专家达成的共识;关注工业4.0组件概念、管理框架和智能制造架构。

智能制造标准框架促进标准化利益相关者对关注的各标准或标准化项目进行确定,其相关特征与潜在作用和其行业中的使用影响相关。Industrie 4.0 /Industrie du Futur需要一组一致的标准,当今的大多数标准为专题型,详细信息由专门的委员会或联盟制定。通过结合各方面创建一个库,将呈现标准之间的依附性以及各标准的相关性,这将有利于确定修改的标准,或者开发新的交联标准。

核心项目是库,包含IEC、ISO和联盟的标准。大量现行标准需要通过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掌握适当的内容,并生成附加值。这样可以确定标准之间的差异和冗余,做出标准化项目和标准的使用相关决策。任何新见解都需要适应可能还未知的新方面。需要采用2D表示法根据不同活动详细分析产品价值链中的标准框架,如图2-5所示。

图2-5 二维标准库框架

该框架提供了现行标准的映射和连接(图2-6),例如ISO/IEC和实用标准,以便通过未来工厂数字模型描述行业组织(产品、生产、供应链、工业服务)。该框架介绍了一种分析过程:①列出了描述标准蓝图的方面;②从步骤①的独立方面中,提取标准或法律中相应的描述;③作为图形化表示,将这些标准映射到相关的模型中,以满足调研需求。这些图形表示允许理解问题并作出决策的可视化工具。可以从标准库中生成不同的图形表示。图形表示的类型取决于所需的调研角度。

图2-6 法国智能制造标准蓝图的框架

2. 国内体系架构

2015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在《建设指南(2015年版)》中,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是“第二章建设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架构通过全面分析目前主流系统架构的构建方法,尤其是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现有系统架构,深入分析智能制造的应用服务需求,提出自主创新的、符合中国制造业现状的智能制造核心系统架构;通过研究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价值链和产品生命周期3个维度的模型,推导出智能制造整体系统架构,从多角度、多维度阐释智能制造的本质内涵、外延及部署原则,为我国智能制造具体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及智能制造示范试点的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2016年11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中德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大会上,实现了中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和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的互认并提交参考模型国际标准提案。

基于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平台,中德双方于2017年12月形成了《中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互认研究报告》。2017年12月5日,该报告在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发展与标准化国际交流报告会上正式发布。

2017年4月,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标准管理局智能制造系统评估组(IEC/SMB/SEG7)形成了《智能制造架构和模型研究报告》。这是自2014年智能制造概念被提出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一次确定了智能制造的系统架构。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制造业大国提出的参考架构一同作为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被纳入该报告,实现了我国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顶层设计上的突破,得到国际认可。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中发布了2018年版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该架构对2015年版《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进行了优化和完善,通过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界定标准化对象、标准化范围;进一步阐述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及其3个维度的关系,细化各维度要素的描述;明确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各维度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映射关系。

(1)对《智能制造系统架构》3个维度中的智能功能维度进行了名称修改,智能功能修改为智能特征。

(2)对3个维度进行了明确的释义,如2015年版对系统层级释义为:系统层级自下而上共5层,分别为设备层、控制层、车间层、企业层和协同层。智能制造的系统层级体现了装备的智能化和互联网协议(IP)化,以及网络的扁平化趋势。2018年版释义为:系统层级是指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组织结构的层级划分,包括设备层、单元层、车间层、企业层和协同层。

(3)对3个维度的各要素重新进行了释义,如设备层级在2015年版中释义为:设备层级包括传感器、仪器仪表、条码、射频识别、机器、机械和装置等,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2018年版中释义为:设备层级是指企业利用传感器、仪器仪表、机器、装置等,实现实际物理流程并感知和操控物理流程的层级。

(4)对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层级两个维度的5个层级的部分顺序和命名进行了优化,如系统层级的控制层修改为单元层;智能特征维度的信息融合层修改为融合共享;智能特征维度的层级顺序由资源要素、系统集成、互联互通、信息融合和新兴业态修改为资源要素、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系统集成和新兴业态,使得层级顺序更趋合理。两个版本的系统架构对比如图2-7所示。

图2-7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2015年版与2018年版对比

(5)在附件中,明确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各维度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映射关系,并更新了示例(图2-8)。

2.1.1.2 元数据

图2-8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各维度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映射

目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包括数据元素、值域、代码等在内的元数据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而针对管理数据语义的元数据注册和元数据交换等技术缺少相应的应用。我国在公共安全、卫生、烟草、邮政、交通、农业、林业、航空、民政、水利、石油天然气、铁路运输、船舶、广播电视、海洋、机械、金融、城镇建设、新闻出版、电力、核工业等50多个行业领域中已开展元数据的应用工作。

元数据在公共安全和卫生行业中的应用较为成熟。公共安全领域已经建立了公安数据元、公安信息代码、消防信息代码、道路交通管理信息代码、娱乐服务场所分类代码、指纹数据代码、报警统计信息管理代码、反恐怖信息管理代码、出入境管理信息代码、案(事)件现场勘验信息分类与代码、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场所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信息代码等涉及公共安全各领域的元数据,适用于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卫生领域也已建立了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疾病控制基本数据集、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适用于医药卫生领域卫生信息管理的元数据。

2.1.1.3 标识

1. OID国际产业发展现状

国际上,OID主要在以下与智能制造产业相关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1)智能设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感知技术

在RFID领域,OID主要用于区别美国EPC、韩国Mcode、日本Ucode等技术,即通过采用基于OID的标识编码实现对于各类RFID应用对象的唯一标识。目前,该部分内容主要依托ITU-T SG31和ISO/IEC JTC1 SC6工作组的标准研制工作开展。

2)面向各类智能联网设备/系统管理

为简化大型联网设备的管理和数据获取,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研制成功了基于OID的设备/系统的管理系统,能够使网络管理员提高网络管理效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问题以及规划网络的增长。

3)智能设备/系统之间的安全认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围绕着信息安全系统中的身份认证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发布了ITU-T X.509等一系列标准,形成了完善的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PKI标准协议通过签发数字证书来绑定证书持有者的身份和相关的公开密钥,为用户获取证书、访问证书和宣告证书作废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同时利用数字证书及相关的各种服务(证书发布、黑名单发布等)实现通信过程中各实体的身份认证,保证了通信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2. OID国内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我国成立国家OID注册中心,负责全球唯一标识符OID中国节点的注册、解析、管理以及国际备案工作,负责自主可控地实现各标识管理系统与其他网络通信、管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截至2017年9月,国家OID注册中心已在中国顶级OID根下受理申请并开通顶级号码240个,涉及信息安全、重型机械、智能家电等多个智能制造应用领域。

2016年,中国开放对象标识符(OID)应用联盟正式成立,主要工作是:①合作推动OID体系建设,包括OID领域标准研制、注册和解析系统开发、应用系统建设;②通过研讨交流、推广应用、标准制定、行业推动等形式,积极推进OID标识体系的应用推广;③支撑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推动OID标识体系的实施和应用推广;④创新产业投融资方式,探索推进OID应用服务的新兴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做大做强OID的应用服务;⑤加强联盟的组织建设与会员管理。成立初期,联盟便吸纳了50多家成员单位,既包括了农业、林业、卫生计生委、交通、公安、商务、密码局、安监总局、供销总社、轻工协会等部委信息中心或直属单位,也包括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中心、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家电研究院、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兴公司、阿里巴巴等企事业单位。

2.1.2 相关技术

2.1.2.1 参考模型

重点标准《智能制造 系统架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3个维度对智能制造所涉及的活动、装备、特征等内容进行描述,主要用于明确智能制造的标准化需求、对象和范围,指导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标准规定了智能制造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以及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特征3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2015年7月,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联合国内8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标准与试验验证系统”项目工作。至2017年6月,完成并通过了《智能制造 系统架构》标准草案的制定。该标准草案已在家电、电器、机械、铸造、乳制品、石化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应用。《智能制造 系统架构》国家标准已于2017年12月29日立项,国标立项号为20173704-T-604,目前正在研制中。

2.1.2.2 元数据

互联网、云计算、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使用、电子商务、语义计算、语义网、对象技术、数据隐私、XML、JSON、高级分析和大数据等技术都对元数据标准提出了标准化需求。

1. 可扩展标记语言(XML)

XML元数据交换(XML metadata interchange,XMI),是统一建模语言UML模型中元数据的标准交换方式。XMI是基于XML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标记语言,它继承了XML的所有特征。XML 元数据交换算法是使数据交换各方之间按共同规则描述元数据信息的 XML 模板文档,通过解析 XML模板文档识别该元数据的信息,完成对元数据的存取交换功能,而无须知道各应用程序的元数据库结构信息等技术细节,提高了在通常的分布式对象环境和特殊的分布式开发环境汇总的元数据管理和元数据互操作性。

2. 资源描述框架(RDF)

资源描述框架(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RDF),一种用于描述Web资源的标记语言,是一个处理元数据的XML应用。RDF制定的目的主要是为元数据在Web上的各种应用提供一个基础结构使应用程序之间能够在Web上交换元数据,以促进网络资源的自动化处理。RDF能够有各种不同的应用,例如在资源检索方面,能够提高搜索引擎的检索准确率;在编目方面,能够描述网站、网页或电子出版物等网络资源的内容及内容之间的关系等。

2.1.2.3 标识

与OID标识体系相关的通用基础技术主要涵盖注册管理、系统解析、互操作以及安全认证等技术:

(1)注册管理技术:主要包括OID的编号、分配、注册规程、运维管理等。

(2)系统解析技术:主要包括OID标识解析系统建设规范、解析系统运营规程等。

(3)互操作技术:主要包括基于OID的元数据注册管理、抽象语法、传输语法等。

(4)安全认证技术:主要指遵从规范的对象标识技术和相关安全技术,采用公钥加密技术为各种应用提供安全支持的基础技术。

2.1.3 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2.1.3.1 元数据

1. 国际标准标准化现状

元数据领域的国际标准由ISO/IEC/JTC1 SC32分技术委员会下设的WG2“元数据”工作组负责制定,该分技术委员会的主要技术成果长期处在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发布的现行有效标准近50项,内容涉及信息资源词典系统(information resource directory system,IRDS)框架、元数据注册系统、数据元素值格式记法、互操作性元模型框架(metamodel framework for interoperability,MFI)、元数据注册互操作与绑定(MDR-IB)等。现行ISO/IEC国际标准见表2-1。

表2-1 现行ISO/IEC国际标准

续表

近年来围绕着元数据注册、元数据的概念和用法、元数据注册系统互操作和绑定、本体论等技术SC32 WG2开展了多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在制定中的国际标准见表2-2。大数据的出现为该领域制定新标准或增强现有标准提供了新的需求。这些发展为制定元数据领域的标准(包括元数据模型、本体、注册、其他工具、支持新的数据类型、新的事物模型和新的数据存储接口等标准)提供了一系列的市场需求。因此未来围绕着大数据、社会分析以及下一代分析技术等所涉及的标准问题成为本领域下一步标准化工作的重点。

表2-2 正在制定中的国际标准

2. 国内标准化现状

国内的元数据国家标准制定活动主要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TC 28)负责推进。我国元数据标准大部分等同采用ISO/IEC/JTC1 SC32相关国际标准,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同步。目前已等同采用了互操作性元模型框架(MFI)、元数据注册(MDR)系统、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等多项系列标准。此外,我国根据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自主制定了一些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教育领域在内的数据元标准。现行国家标准见表2-3。

表2-3 现行国家标准

2.1.3.2 标识

1. 国际标准化现状

早在20世纪80年代,ISO/IEC、ITU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便开始了OID标识机制的研究工作,陆续发布并完善了30余项标准,针对OID标识的命名规则、分配方案、传输编码、解析管理体系、应用等内容进行规范,实现正式、无歧义和精确的唯一标识机制来标识不同对象,具体如表2-4所示。

表2-4 国际相关标准列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2. 国内标准化现状

我国的OID国家标准制定活动主要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TC 28)负责推进,主要由国家OID注册中心承担。国家OID注册中心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完成和正在制定30余项与OID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涵盖了注册操作规程、编号体系、解析系统、语法记法、应用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具体如表2-5所示。

表2-5 相关国家标准列表

2.1.4 重点标准

2.1.4.1 元数据

1. GB/T 18391《信息技术 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系列标准

GB/T 18391《信息技术 元数据注册系统(MDR)》描述了数据的语义、数据的表示以及这些数据描述的注册。通过这些描述,可以找到语义的确切理解及数据的有用描述。

本标准的目的在于促进:

——数据的标准描述;

——组织内以及组织间对数据的一致理解;

——跨越时间、空间和应用对数据的重用和标准化;

——组织内和组织间数据的协同及标准化;

——数据成分的管理;

——数据成分的重用。

本标准共有6个部分。每部分旨在解决上述需求的一个方面。各部分简述如下:

——第1部分:框架。标准概述和基本概念。

——第2部分:分类。元数据注册系统中分类方案的管理。

——第3部分:注册系统元模型与基本属性。元数据注册系统基本概念模型,包括基本属性和关系。

——第4部分:数据定义的形式。给出了构成高质量数据元及其成分定义的规则与指南。

——第5部分:命名和标识原则。描述了如何为数据元及其成分建立命名的约定。

——第6部分:注册。规定了符合GB/T 18391的元数据注册系统注册过程的角色和要求。

2. GB/T 21063.3—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

GB/T 21063.3规定了描述政务信息资源特征所需的核心元数据及表示方式,给出了各核心元数据的定义和著录规则。规定了6个必选的核心元数据和6个可选核心元数据,用以描述政务信息资源的标识、内容、管理信息,并给出了核心元数据的扩展原则和方法。只用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编目、建库、发布和查询。

3. GB/T 19488.1—2004《电子政务数据元 第1部分:设计和管理规范》

该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数据元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电子政务数据元的表示规范以及特定属性的设计规则和方法,并给出了电子政务数据元的动态维护管理机制。适用于政府部门编制各种通用的或专用的数据元目录,并为建立数据元的注册和维护管理机制提供指导。

4. GB/T 19488.2—2008《电子政务数据元 第2部分:公共数据元目录》

该标准规定了电子政务中的通用数据元,主要包括人员、机构、位置、时间、公文、金融和其他各类公共数据元。适用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也适用于政务部门用来编制各种专用的数据元目录。

2.1.4.2 标识

1. GB/T 26231—2017《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对象标识符(OID)的国家编号体系和操作规程》

《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对象标识符(OID)的国家编号体系和操作规程》国家标准规定了我国OID编号体系、OID命名语法、OID的注册规程、OID分支机构的授权申请规程和OID解析服务获取规程,有助于形成覆盖全国、自主管控、门类合理、全面服务的国家OID编号体系,并提供明确、规范的OID操作规程,指导用户方便地应用OID。

2. GB/T 35299—2017《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对象标识符解析系统》

该国家标准规定了对象标识符解析系统的建设要求,主要包括对象标识符解析系统的系统组成和整体架构、基于DNS的解析机制以及把与OID节点相关的各种应用定义信息插入DNS域文件的方法、对象标识符解析系统客户端的操作要求等内容,适用于指导各应用领域对象标识符解析系统的开发工作。

3. GB/T 35300—2017《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用于对象标识符解析系统运营机构的规程》

该国家标准规定了对象标识符解析系统运营机构的能力管理及运营要求,适用于指导国家OID注册中心下一级运营机构的运营服务工作,支持各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企业,依据规范的要求建设OID解析系统,逐步构建起分布式部署、层次化解析的组织管理和运营体系。

4. GB/T 36461—2018《物联网标识体系OID应用指南》

该国家标准规定了适用于物联网的标识技术要求以及基于OID的物联网标识体系建设规程,主要包括面向物联网中对象的OID分配规范、解析系统部署机制以及建立标识管理机构及其运营规程,适用于指导为物联网标识体系中的管理对象分配OID标识,指导物联网应用标识管理体系建设,以及指导运营机构为物联网领域的组织提供标识解析服务和解析系统建设。

5. 国标在研项目《智能制造 对象标识要求》(立项编号:20170057-T-469)

该国家标准研制项目主要规定了智能制造领域对象的标识分类、标识编码规则、标识存储规范等方面的要求,规范了智能制造领域中对象的标识管理和解析技术要求,适用于智能制造领域对象的标识体系建设,指导智能制造领域的行业/协会、其他机构等建立自身的对象标识解析体系。

6. 国标在研项目《智能制造 制造对象标识解析体系应用指南》(立项编号:20173805-T-339)

该国家标准研制项目分析了适用于制造业的标识符使用要求,提出了面向制造业的标识解析系统总体要求,规定了标识解析工作流程以及面向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服务、应用等各环节的标识解析体系应用指南,适用于指导为制造业标识解析体系中的管理对象分配对象标识符,指导制造业应用标识管理体系建设,以及指导运营机构为制造业领域的组织提供标识解析服务和解析系统建设。 3CmLgXyiOk7yFmDQv7DKFKZNce4kQktDo6rYGw0l4pyoPpnE8qloINvaenZv+q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