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5

中海油竞购尼克森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13年2月26日宣布,中海油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收购尼克森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一、背景介绍

(一)我国石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 资源相对不足,石油生产、加工成本高

依据目前情况预测,我国石油的供需矛盾将会愈来愈大,我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分析: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将只能达到1.85千万吨,在我国石油出口的前提下,这个时期原油缺口将为197万吨,2015年我国原油供给将有50%以上依赖进口。同时,国内大部分主力油田已到中后期开采阶段,高采出成本现象日趋严重;与世界大的石化公司相比,石化产品加工成本明显偏高。

2. 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差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技术越来越成为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内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公司的炼油总规模虽然大于原油产量,但是炼厂普遍规模小,配套装置能力低,并且装置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也较低,总体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与国际大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还主要靠引进。

3. 经营机制不活,生产效率低下

国有企业的体制性弊端和历史性包袱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过持续的重组改制和配套改革,虽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与国际接轨方面迈出了重大的步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庞大的职工队伍,严重的冗员和社会负担,造成劳动生产率不高,经营机制不活,严重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 持续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

赢利能力是许多因素诸如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最能说明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从近些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数字计算出几个大公司的资产利润率来看,中石化公司的资产利润率只有国外大公司的1/8~1/10,相差甚大。而且对外油依赖程度正日益加深,和世界知名大石油公司相比,原油自给率低,抗风险能力差。

5. 跨国营销刚刚起步,国际化程度依然很低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石化的生产和营销基本上是封闭式运行的,没有融入国际贸易的大环境。我国石油企业(特别是CNPC)的跨国经营尽管有了一个好的起步,并表现出一定的政治、经济、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潜力,但与国外大公司相比,无论是海外油气储量、产量、国际贸易量、跨国投融资、国际化收入,还是业务领域、地域分布等,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企业背景

1. 收购方——中海油

(1)公司简介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是中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2年,注册资本949亿元人民币,总部设在北京,现有98 750名员工。

自成立以来,中国海油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国际能源公司,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销售及化肥、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新能源等六大业务板块。

近年来,通过成功实施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重大举措,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围绕《“二次跨越”发展纲要》,公司紧紧抓住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新机遇,正视发展中所遇到的新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油气勘探开发、炼化与气电、工程技术与服务、新能源与金融等业务板块,为全力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二次跨越”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2年,公司在《石油情报周刊》杂志“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排名中位列第33位,比2011年上升1位;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列第101位,比2011年上升61位。公司继续享有标普和穆迪授予的AA-和Aa3级国家主权级资信评级,为国内企业最高评级。

中国海油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双赢、责任、诚信、创新、关爱”的企业理念,实施协调发展、人才兴企、科技领先和低成本战略,坚持特色发展道路,推动公司的高效高速发展,努力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2)经营业绩

2011年,中国海油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年营业收入4 882亿元,利润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3亿元,实现经济增加值627亿元,年末资产总额达到7 185亿元。中海油全年共生产原油4 661万吨,天然气167亿立方米,累计加工原油2 610万吨,生产成品油679万吨,进口液化天然气1 081万吨,公司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基础管理不断优化,深水战略迈出实质步伐,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自2009年起,中海油的营业收入从2 096亿元起不断上升,至2011年达到4 882亿元,其中中下游产业收入增长最快,从50.8%上升到66.8%,上游业务和其他收入略有下降,如图5-1所示。

图5-1 中海油营业收入构成图

资料来源:中海油年报

从2009年至2011年中海油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产经营规模,净资产从2009年的3 255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4 590亿元,在资本投资和上游投资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如图5-2所示。

图5-2 中海油资产投资状况

资料来源:中海油年报

3)中海油海外发展状况

中国海油持续优化海外业务布局和投资结构,提升海外项目运作质量和效益,国际化经营规模持续扩大。海外资产比重26.4%,海外收入比重26.2%,跨国指数向国际一流公司逐步趋近。“2011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排名中,中国海油位列第四。

2011年,海外原油产量766万吨,天然气产量56亿立方米。进出口公司全年完成石油和化工原料贸易2 528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原油贸易量2 158万吨,成品油贸易量59万吨,燃料油贸易量130万吨,化工原料贸易量181万吨。

2. 被收购方——尼克森

1)公司简介

尼克森公司成立于1971年,在多伦多和纽约两地上市,总部位于卡尔加里,该市是加拿大西南部的阿尔伯塔省(Alberta,加拿大油气资源最富集地区)省会,拥有约3 000名员工,是加拿大第十四大石油公司。其专注于三项发展战略:加拿大西部的油砂、页岩气及主要位于北海、西非海上及墨西哥湾深水海域的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2012年9月20日尼克森股东批准中海油对其收购。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联邦政府批准中海油收购加国联邦石油企业尼克森,该笔交易是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最大金额收购。

尼克森的资产包括勘探、开发和在产项目,分布于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尼日利亚海上、墨西哥湾、哥伦比亚、也门和波兰。常规油气、油砂和页岩气为其三项核心业务。

2)经营状况

从资产构成看,尼克森是一家典型的非常规油气公司。由于非常规油气开发投入高且对油价波动更敏感,此类公司在全球经济低迷之际更易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财报显示,尼克森2008年净收入为17.15亿加元,2009年暴跌至5.36亿加元。2010年升至11.27亿加元,2011年又跌至6.97亿加元。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也波动剧烈,2008年为43.54亿加元,2009年为18.86亿加元,2010年为23.92亿加元,2011年为24.97亿加元。石化行业的经验表明,非常规油气公司很少能成长为大型的NOC(国家石油公司)或IOC(国际石油公司)。它们的专长不是项目管理和融资,而是技术。近几年全球经济萎缩,油气的需求和价格走低,导致此类公司遭遇资金短缺的困境。

除了经济环境恶劣和融资能力欠缺,尼克森的管理失误也令其步步被动。从2000年开始,公司就失去了方向。公司卖掉部分轻油资产把资金投在成本巨大的重油开发上,这些都是错误和败笔,长湖项目就是诸多问题之一。长湖项目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资产以油砂为主,为尼克森提供了约9%的产量,仅次于北海项目和Syncrude油砂项目,且产量仍在逐年增加。2008年,尼克森投入长湖项目约8.47亿美元,其中4.25亿美元用于升级开采设备和技术,但仅增加了1 900万桶油当量的可探明沥青储量。几个大型项目的投资管理失误使公司经营陷入被动局面。

美国对加拿大油砂态度上的摇摆,也让尼克森的境况雪上加霜。加拿大最大的油气管道建设和运营公司Transcanada原计划投资70亿美元,修建一条长达2 700公里、途经美国六个州、从加拿大油砂产地阿尔伯塔省直抵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炼油厂的输油管道。建成后,加拿大每天对美出口原油量可增加70万桶。

二、并购过程

(一)并购过程

2005年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时,中海油高层就在反复讨论到底先买哪个。最后,由于优尼科的资产主要分布在亚洲,而尼克森的主要资产油砂的经济性存在不确定性,中海油决定先取优尼科,再图尼克森。

2012年1月,中海油再度向尼克森发出收购要约。2005年第一次表露收购意图时,尼克森状况甚佳,中海油规模尚小;而此时,尼克森处境艰难,中海油则壮大近三倍(以销售额计)。

2012年7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已与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公司(Nexen Inc.)达成最终协议,将以每股27.50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尼克森所有流通中的普通股。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

2012年8月29日,中海油向加拿大政府提出审批申请,加拿大政府需在45天内做出决定。

2012年9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尼克森股东已压倒性地投票赞成收购,但是加拿大机构调查显示,多数民众并不支持收购。

2012年10月11日,彭博报道,加拿大政府将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Nexen)公司的审批期延长30天。由于尼克森是一家全球性能源公司,并在纽交所上市,因此还需多国政府审批,仍将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因素。

2012年12月7日,加拿大政府决定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这标志着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完成在海外最大宗收购案。

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完成收购尼克森。

(二)并购对价

中海油在公告中透露,收购尼克森的普通股和优先股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根据协议,中海油将以27.50美元/股的价格以现金收购尼克森所有流通中的普通股,该价格比尼克森在纽交所交易的股票7月20日收盘价溢价61%,比7月20日止的20个交易日加权平均价溢价66%;在优先股方面,根据交易条款,如果尼克森优先股股东决议案获得通过,中海油将以26.00加元/股的现金收购价购买尼克森的全部在流通的优先股,并支付交易交割时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股息。

三、并购动因分析

(一)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原因

从各方面分析,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看中的应该主要是被收购方的资产、技术、经验及其发展平台。若收购顺利完成,中海油将从中受益:①油气储产量大幅增长。油气总储量由29亿桶增加至38亿桶油当量,增幅为32%;原油储量由20亿桶增加到28亿桶,增幅为41%;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增加15万桶/天、630万立方米/天,增幅均为22%。②进入页岩气、油砂等非常规领域。尼克森的页岩气和油砂探明净储量分别为87亿平方米、3.2亿桶油当量。③进入北海、墨西哥湾深水市场。

收购尼克森之后,中海油的资产将覆盖全球各大洲,并能弥补在非常规油气领域资产和技术的双重不足,同时借助尼克森的深海开采技术加强自己的海上优势。中海油还宣布,将依托尼克森的管理团队,在加拿大卡尔加里打造中海油在北美和中美洲的管理平台。

1. 获得资产

虽然尼克森在世界舞台上还是规模相对较小的能源厂商,但其在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均有所涉及,它在阿尔伯塔省有油砂开发业务,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页岩气开发业务,在墨西哥湾租赁有深海勘探区块。按当前生产状况,中海油的储备仅够9年之用,处在全球主要同业中最低之列。通过并购尼克森,中海油已探明储量将增加28%,其中最大的增量部分来自加拿大的油砂。尼克森在墨西哥湾的业务将使中海油获得在墨西哥湾开展业务的主导地位。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的调查数据显示,通过收购尼克森,中海油相当于收购了墨西哥湾地区的一个重要能源厂商,在面积达2 142平方英里的勘探区内,至少能做到拥有区块的部分股权。通过收购尼克森,加强了中海油在加拿大、尼日利亚和墨西哥湾的业务,使得公司进入资源丰富的英国北海地区,发展平台将更加多元化,为尼克森的股东带来重大和直接的价值。

2. 获得技术及经验

尼克森公司在开发项目方面拥有专业知识,如油砂、深水和页岩气,中海油可利用此在中国开展开采业务。此外,还可以帮助中海油在墨西哥湾、北海及加拿大油砂、天然气建立根据点。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将助力前者在不必依赖外国公司的情况下,获得钻探南中国海深水域的专业技能。由于收购尼克森一案包括的墨西哥湾深水油田将带来管理复杂业务和技术的专业技能,因此,一旦这些技能被中海油吸收,其在南中国海的业务版图将得到扩大。

3. 提升管理团队及管理平台

按中海油的计划,尼克森管理团队将被保留,从而使其国际化管理、技术和经营能力获得利用。与此同时,将在尼克森总部所在地卡尔加里建立中海油的中、北美洲总部,从而获得海外最大的资产管理平台,管理尼克森及中海油在加拿大、美国和中美洲的全部资产。尼克森在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将继续由其当地办公室进行管理。

中海油将此次收购的尼克森视为一个平台,打算通过这个平台打造北美业务,从而摆脱目前仅作为财务支持者的地位。为了帮助巩固这宗交易,中海油同意将其北美和中美洲的业务总部设在尼克森的总部所在地卡尔加里。中海油的高管表示,他们现在的关注重点是完成收购尼克森的交易,并进一步拓展这项业务。

4. 改善能源状况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在2011年已经达到创纪录的56.5%。相比之下,受经济疲软和机动车能效提高的影响,2010年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近十几年首次降至50%以下。让中国领导人更为紧张的是,中国已于2006年和2010年分别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不断增加、能源进口依赖程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公司自然而然地开始积极寻求购买海外能源矿产。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及其他中国能源企业2009年和2010年在海外油气资产上的支出超过476亿美元(约合3 000亿元人民币)。

(二)尼克森被并购的原因

1. 经济原因

作为加拿大的第十四大石油公司,截至2011年年底,尼克森拥有9亿桶油当量的证实储量及11.22亿桶油当量的概算储量,还拥有以加拿大油砂为主的56亿桶油当量的潜在资源量。过去的几年里,尼克森在全球快速扩张,一些项目面临投资亏损,在也门的项目因为当地爆发战争而不得不退出,这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资金流,也是尼克森在过去几年内不得不寻求外援的原因。中海油151亿美元并购金额有利于公司的股东利益。

2. 政治与合作因素

政治上加拿大愿意与中国在能源上发展更深入的合作,自然资源部部长乔·奥利弗到访中国,拜会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董事长。中海油2005年就开始在加拿大进行油砂项目的投资,收购MEG Energy Inc.的权益、OPTI Canada Inc.的权益,以及在Northern Cross(Yukon)Limited 60%的权益。值得注意的是,其中OPTI Canada Inc.项目是尼克森在Long Lake蒸汽辅助重力泄油项目和改质厂的合作伙伴。中海油与尼克森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所以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该并购的完成。

四、并购与重组效果评价

(一)并购风险

1. 国际油价走势的不确定性风险

中海油非常看重包括Kinosis在内的油砂开发项目,业内一般认为国际油价长期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那些开发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的油砂项目才有商业价值。虽然现在国际油价在80美元/桶以上,但中海油面临未来的油价不确定的风险。当国际油价跌到80美元/桶以下时,中海油应该做好应急预案,决策停产还是维持生产,计算好盈损平衡点,然后做出相应的措施。

2. 企业文化整合风险

中海油一直在往国际石油公司的路子上走,曾经有过一段“加速国际化”的经历。几年前管理层迫切想实现国际化的管理团队,由于央企的体制原因,操作上有难度,管理团队中只有一些独立董事是外籍人士。在企业文化整合方面,中海油应该根据加拿大尼克森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最高管理者,而且还要处理好中国企业管理文化和外国企业管理文化出现的冲突,做好相关的预案,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3. 企业人员的融合风险

企业人员的融合,通常是并购后整合失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中海油收购尼克森的《最终协议》中,中海油承诺有意留用尼克森现有的管理层和员工。由于包括非常规油气勘探开采技术在内的油气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是中海油非常看重的,因此中海油一定会尽力留住被收购方的研发力量。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尼克森原有员工的抵触,也就避免了加拿大工会力量对中海油正常运作的影响。

中海油资深员工表示,尼克森的研发能力值得肯定,员工个人能力比较强,而且人员相当精练,所以后期的人员整合和派驻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公司的高管应该不会有大动,即使有正常的人员调整,相信适应性也会非常强。

4. 并购后的资金运作风险

财报显示,尼克森2008年净收入为17.15亿加元,2009年暴跌至5.36亿加元,2010年升至11.27亿加元,2011年又跌至6.97亿加元。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也波动剧烈,2008年为43.54亿加元,2009年为18.86亿加元,2010年为23.92亿加元,2011年为24.97亿加元。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行,尤其是天然气价格的低迷,让尼克森公司前期收购的资产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致使股票价格大幅下挫,从2011年初的27美元下挫至2012年7月的17美元左右,公司市值也从约150亿美元减少到不足100亿美元。基于尼克森现在的财务状况极为糟糕,那么中海油就应该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储备足够多的资金来应对突发的财务紧急情况。

(二)并购收益

1. 经营优势

收购尼克森之后,中海油的资产将覆盖全球各大洲,并能弥补在非常规油气领域资产和技术的双重不足,同时借助尼克森的深海开采技术加强自己的海上优势。中海油还宣布,将依托尼克森的管理团队,在加拿大卡尔加里打造中海油在北美和中美洲的管理平台。这标志着前者将在项目进度掌控和油产获取中有更大发言权。尼克森的主要资产均位于法制健全并有良好财税制度的经合组织(OECD)国家。这些都属于中海油眼里的“最好的境外投资目的地”。

2. 战略优势

本次收购的完成,将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对中海油本身而言,此次收购有利于企业本身做大做强。由于尼克森在巴西近海、墨西哥湾、北海地区都有项目,而中海油在非洲的几内亚湾、中国南海也有自己的气田,几乎在全世界所有毗邻深海优质资源的地方都有了立足之地。这一并购有利于中国企业参加全球的石油勘探开发,如此一来,会增加中国企业在全球石油勘探开发的份额,使得全球的石油供应能力增强,进一步保障世界的石油安全,有效控制能源价格,也间接维护了中国的利益。

五、结束语

这次中海油的成功收购为将来中企海外并购提出了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收购过程中更需要加强公关,使中企的价值观更多地被国际认同。中海油对此次收购进行了充分详细的战略规划,力求从各方面证明收购的合理和善意,包括在发出正式要约前先与目标企业进行友好接触、表明诚意,详细掌握对方及其所在市场的情况,并把了解当地法律规定、政府及行业的要求作为优先要务。一定要按照市场规律去办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双方投资者对企业发展的希望,以及政府对投资的理解和认同。

按照TNI(跨国经营)指数标准来看,中海油在跨国资产、跨国收入和全球化员工的比例方面都很高,其国际化的程度不错。基于这样的考虑,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可以得到资源、管理、技术及经验等好处,为中海油进一步海外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婧,刘璐,胡馨月,等.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分析报告.百度文库共享.

[2] 刘永刚.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或被殃及?[J].中国经济周刊,2012(31).

[3] 董春岭.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与美加能源暗战[J].世界知识,2012(18).

[4] 何清.并购尼克森再遇新门槛中海油最后冲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11-30.

[5] 和讯网.中石油并购尼克森新闻报道.http://news.hexun.com/.

案例分析题

1. 为什么我国能源企业要进行国际化的战略并购?

2.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后对油价会有哪些影响?

3.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运用了哪些并购策略?

4. 查找相关资料,评价中海油的并购对价是否合理。

5. 并购后中海油要如何进一步整合以提升公司价值?

(案例参编:汤洁淋) JjL+fnekTkt/RstVQyKcPtsvDxhiTZWJeFcATEdxBXbZp2zd5CTUZCZehAxc4F7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