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流量池的评估,实际上反映了互联网项目端口的质量。我在《叠加体验: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一书中提出过,互联网商业模式有两类端口,一类是功能出色的完美终端,另一类是价值观追随的价值群落。也就是说,用户因为产品的出色功能或者基于情感依附,都有可能会进入端口。
当然,这两类端口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在对于用户的吸引程度上,这就会产生1+1>2的效果,即使用户实现“场景沉浸”。一旦用户沉浸于场景中,就会产生非理性的消费冲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非理性的消费冲动”,这并不是指欺骗用户的导向,而是指在那样的场景下,用户脱离了单纯对于价格的斤斤计较,转而将自己在端口上接触到的产品或服务理解为“整体解决方案”,并愿意为之付出相应的高溢价。例如,小红书是一个社群电商,其具有电商的购物功能,而且是一个拥有独特价值观的社群。其用户会因为网红大V的带动而对某些产品更加认可,更倾向于去欣赏品质,而不像在淘宝购物时对于价格异常敏感。这里,用户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一款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现有流量池的评估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活跃用户、占用时长、使用频率、用户市占率。活跃用户是评估流量池规模的有效指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占用时长 和使用频率则体现出用户对于端口的场景沉浸程度,这两个指标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用户市占率则关注了互联网商业世界中的马太效应,高占有的端口会引发其他的羊群效应。
除了现有流量池,我们还应该关注未来的空间。
首先,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市场规模,天然用户基数都是不一样的。当然,做重度垂直领域的生意也不是坏事,毕竟中国是个大市场,一个很小的相对数,也是一个很大的绝对数。而且,选择重度垂直的赛道,可能会让后续的流量获取难度降低。
其次,用户的痛点不同。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指标,如果整个矩阵只能留下一个指标,那就是它。这里,不用采取李克特五点量表,而是如下原创分级量表来确认痛点:
·5分——没了这个产品完全无法想象,无法承担。
·4分——没了这个产品局部会有极大损失,可承担,但很痛。
·3分——没了这个产品会不太方便。
·2分——没了这个产品会有点想念。
·1分——没了这个产品毫无影响。
这里,3分是黄金分割点。3分以上,项目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而3分以下,项目就不用做了,根本不可能成功。最纠结的是落在3分,这种项目如果要做,就必须投入大量资本,做好长期不盈利的准备,养成用户的习惯,把他们娇惯得不适应失去这个产品(进入到4级)!从这个角度上说,滴滴出行的起点实际上是3分,没有这个产品之前,人们照样出行。只不过,他们用了大量的资本,“烧”出了用户的使用习惯。
再次,基于用户痛点,我们需要观察项目端口对于用户的吸引程度,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与竞争对手的比对。同边网络正效应是指用户能不能出现“自交互”,而跨边网络正效应是指用户能不能被项目提供的解决方案吸引。后者是用户进入端口的理由,但即使项目不断迭代自己的解决方案,用户还是有可能出现倦怠。例如,在一些综合电商平台购物多年后,用户可能会转向一些垂直电商平台。所以,SNS才会受到投资者的热烈欢迎,因为这类产品可以稳定用户流量,降低留存成本,甚至让用户跨越生命周期。这也是马云一直觊觎社交蛋糕的原因,从最开始阿里亲自做来往,到后来投资微博、陌陌,再后来亲自做钉钉……每一步都是在尝试用各种方式切入社交。
除了两种网络效应外,还要考虑的是不可替代性,同质性产品意味着并不拥有核心竞争力,即使流量池再大,也是昙花一现。从这个角度说,滴滴出行需要经受严峻挑战。尽管多年占据市场老大的地位,但在美团跨界打劫后,其在局部市场上一度被撕开了一个不小的口子,不禁让人对其核心竞争力产生疑问。
最后是流量获取难度。在前几年,一个业界的误解是,只要能够接上互联网,就有大量的流量红利可以获取。但现在,线上流量已经见顶,获客成本异常巨大,有的企业甚至反向走到线下去获取流量,获客成本反而还更低。所以,这是决定未来流量池优劣的关键因素,也是拼多多被美国一级市场上的投资机构看好的原因。 不考虑商业伦理上的瑕疵,腾讯注入的流量绝对是其成功的关键。根据招股说明书,拼多多2017年的获客成本仅为11元/人,在电商行业中,低到难以想象,甚至低于流量大户京东和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