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谁在为海市蜃楼买单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为甄别增长给出了一些标准。但说实话,我依然不认为这些标准能够让创业者和投资者避开那些陷阱。大家掉入陷阱,根本就不是因为缺乏上述类似的甄别方法,而是因为行动逻辑问题(这样说可能有些绝对)。在中国,坚持“价值创造”的创业者并不算多,坚持“价值投资”的投资者更是寥寥可数,“价值思维”让位于“套利思维”本来就是常态。

在这样的行动逻辑下,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开始“下跳棋”。创业者在早期就勾勒后期的商业变现后的宏图愿景,用这种方式勾引投资者入围;而投资者常用的一句话是“别管钱的问题,你只管冲到市场第一”,用这种方式鼓动创业者疯狂。说到底,两种做法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话说回来,等创业者真正用烧钱模式以巨额亏损的姿势冲到“市场第一”了,而短期内又无法实现IPO,理性的资本就真的一定会接盘吗?

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疯狂都是因为害怕错过了“风口”。所以,他们默契地用一些“伪增长指标”来达成合意,而对这种增长里的“污染”视而不见。你给钱,我来冲,还把这种疯狂冠以“互联网思维”之名,媒体更为这些故事进行了无限渲染,进一步加速了群体疯狂。这种模式相当于“生死时速”,所有利益相关者似乎都在期待抵达IPO的彼岸,让“韭菜们”接盘。好在,经济的寒冬期中,“钱荒”来了,资本会异常冷静,而这种浪潮必然会让那些依赖资本续命的互联网企业死亡,从而冲刷出真正的好项目。过往大量互联网公司的粗放型增长,必将在这一轮浪潮中被清算。

但寒冬并不是坏事,这会让一些真正的好企业获得更大的机会。我为独角兽企业房多多担任战略与人力资源顾问之初,就与段毅为首的创始人团队达成了高度共识,一定要追求“精实增长”和“有效规模”。2017年年末,在公司的年度管理人员会议上,我明确提出了相关观点,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走入“有污染的增长”,这被创始人团队认可并在年度战略体系中进行了固化。客观来说,这些共识更多是来自创始人团队的认知,我只是充当了“磨刀石”。但也幸亏有了上述共识,2018年度,房多多实现了收入、利润的大幅上升,在商户流量等北极星指标上也有卓越表现,在行业内实现了逆市增长。更重要的是,这些增长并不是依靠堆销售费用、堆人头、堆固定资产来实现的。以人效为例,2018年度,房多多在业务规模大幅放量的同时,人数居然基本没有增加。事实上,“高增长效能”已经成为房多多的基因,即使不是寒冬时,这些原则依然得到了坚持。正因为这种基因,尽管行业内的竞争对手大量投放C端广告,用人头数做地推,来势汹汹,但房多多依然没有乱了阵脚。因为这个企业从上到下都明白,有污染的增长只是“幻象”。

回到另外一个行业谈谈反面的案例。至今为止,我依然坚持认为摩拜、ofo等项目并非坏项目,并非不能盈利。之所以出现今天的窘境,是因为它们过于关注未来的“独霸天下”,而没有用“精实增长”走好过程中的每一步。但这种故事在中国的互联网商业世界频频发生,前赴后继,让人叹息。其实想想,这种冒进和多年前被刺破的那批创业泡沫又有什么区别? zsQGbbCXEwPKQSWzVd2EA5sQutF5gkc4VQUNOF+acTYw6YEEylzWF6xh6haC30F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