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在古人看来,火应当是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中最酷似灵魂的东西,所以哪怕是相隔天涯的智者也会不约而同地借火的特性来阐释灵魂的特性。《弥兰陀王问经》,古印度佛教的一部经典,有一个绝妙的比喻,说轮回正如有一支燃烧的蜡烛,你拿着这支燃烧的蜡烛去点燃一支新蜡烛,你会看到火从这支蜡烛传到了那支蜡烛上去,轮回的主体就像这个火一样,你既不能说新蜡烛上的火就是原来那支蜡烛上的火,也不能说这两支蜡烛上的火是毫无关系的。

古希腊人也用火来比喻灵魂,甚至说灵魂就是像火一样的东西。

古希腊的原子论者相信,宇宙万物都是由一种最基本的、微小的、不可分解的微粒构成的,他们称这种微粒为原子;他们认为原子有不同的形状、重量和温度,火和灵魂都是由一种小球状的原子构成的。

凡是聚合的物体必将解体,这是古希腊人普遍相信的一条真理。如果火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也就意味着它们都是聚合体了,所以火会熄灭,灵魂也会消散。这真是一种令人伤感的哲学,既贪生怕死又足够聪慧的人类当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论调。

[波兰]柯塔宾斯基《死后》

Wilhelm Kotarbinski,After the Death,约1880

[英]约翰·威廉·沃特豪斯《厄科与那喀索斯》

John William Waterhouse,Echo and Narcissus,1903
画面上的女子名叫厄科,单恋着美少年那喀索斯,而那喀索斯自恋成痴,只是疯狂地爱着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那喀索斯终于在一次凝视倒影的时候落水而死,化作了水仙花。这个故事里隐藏着古希腊人的另一种灵魂观:灵魂正如影子,或者就藏在一个人自己的影子里,那喀索斯之死其实正是字面意义上的“失了魂”。

也有人相信灵魂和火都是一种气,从气的角度来说,灵魂要厚重一些,火则比较稀薄。不过,气的悲剧色彩比原子更甚:在一个人死去之后,只消一阵轻风就会把刚刚离体的灵魂吹散。

赫拉克利特,那个提出过“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人,认为灵魂是火和水的混合物:火的成分越多,灵魂就越轻飘,越高贵;水的成分越多,灵魂就越沉重,越卑贱。

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说法里居然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灵魂确实有轻重之分,因为它不但是一种物质,还是聚合体,而凡是聚合体都会瓦解,凡是物质都会毁灭。

在这条思想脉络里,对灵魂的模样还有另一种猜想。正如波兰画家柯塔宾斯基(Wilhelm Kotarbinski,1849—1921)在《死后》(After the Death,约1880)里描绘的那样:灵魂不仅是另一种火,并且也像火一样没有确定的形状,也就是说,灵魂在人死后出窍的时候,其实最多也只如画面上那样是一团泛着微光的小东西,不复死者生前的面貌。当然,更不会还穿着死者生前的衣服。俄利根,公元3世纪的基督教著名教父,就主张过在最后的审判之后,我们都会变成这种虚无缥缈的样子。

这个说法在今天会令很多人感到陌生和不快,一来因为人类天然就难以接受自己的样子变得不是自己,更不能接受变成一团混沌不明的东西;二来是因为奥古斯丁起而捍卫我们的形象,终于使俄利根的说辞被打成异端邪说。

今天同情俄利根的人恐怕不多了,因为他很有一些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观点,譬如他提出过太阳也有灵魂,甚至会犯罪。 hI2+x6cX2NoYCegH7Z1G8vwg0XgHlOge0WpzzjHGFSs7hx4BITnSZ9Yr1eZxwr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