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指出,教师应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中,对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为“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很显然,爱岗敬业是对教师职业最起码也是最核心的要求。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恪尽职守,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是爱岗敬业的基本价值取向。
爱岗是指教师对工作充满热爱,敬业指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言传身教、关心爱护学生、无私奉献都是教师敬业精神的表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古今中外所有职业对各自的从业者设定的普遍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师。这些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热爱,甚至感觉无奈、厌倦,他们从事这份职业只是因为它相对稳定,他们仅仅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非真正热爱这份事业。他们在工作中态度不端正,敷衍搪塞、马虎从事,一味追求名利,忽视教育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对教学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也不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老套陈旧,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上,往往是逐字逐句地解释,没有做到启发式教学;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过分重视分数;做不到因材施教,批改作业更是应付了事。
具体来说,一些语文教师敬业精神欠佳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办公室经常上网聊天、看视频或是与其他教师聊天,而且其内容与教育教学无关;在没有课的时候,一些教师会上班迟到或提前离岗;课前只做简单备课,教案书写不认真,照抄工具书,有些语文教师甚至到学校检查工作时才临时补写教案;上课铃声结束之后才缓慢步入教室,课堂上情绪不高涨,还没有下课就提前离开教室;对学生的作业批改马虎了事等。这类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往往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上,缺乏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所以这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些均会影响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与树立。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出现了很多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的问题。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师生平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要求,教师能否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和睦的关键,也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前提。每个中小学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获得教师的尊重也有被教师尊重的权利。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体差异。高中语文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主要体现为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待成绩较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更多的教师会把赞许的目光投向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课堂提问也更倾向于学习好、积极性高的学生。差生和问题学生,缺少了很多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在施教过程中,个别教师甚至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2011年以来,各地中小学校频繁出现多起教师用颜色给学生贴标签的热门事件。学校根据学生学业综合水平分配不同颜色的领巾、校服和作业本,以此来区分学生。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如山东枣庄一所中学的教师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将学生的作业本也分成了三种颜色。成绩好的学生用绿色的,标识为A;成绩中等的学生用黄色的,标识为B;而差生则只能用红色的作业本,标识为C。该校教务处主任的解释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难度不同的题。A类题难度较大,B类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C类题是相当于课后练习题性质的巩固基础知识的题目。校方称,此次分层次作业,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让其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并体验到完成作业后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是为了帮助学生缩小差距。内蒙古包头市的一所中学为一、二年级中成绩排在前50名的学生,以及部分学习进步快的学生发放了红色校服。校服背面印有“包24中优秀学生,翔瑞房地产”字样,其他学生则统一穿蓝色校服。该校对此解释道:发放红校服的目的是给全校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校服由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赞助。
在近期的校园“颜色标签”事件中,当事学校和教师都有自己的理由,比如激励学生、缩小差距、树立榜样等,但是通过对这些现象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做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将学生分成“好学生”和“差学生”这样一些基本群体,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颜色”这种最直观的形式,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学生的不同,让学生体验到了学校中的等级分化。戴绿领巾与古代的挂牌游街,穿红校服与古代的穿黄马褂仿佛异曲同工。196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在一所学校做过一个心理实验,他在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各选择三个班级进行了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实验结束后给教师一份名单,告诉教师“这些孩子将来大有前途”。实际上这些孩子是随机抽取的,但奇怪的是,8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而且老师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这说明,教师接受了“权威诺言的暗示”,在教学活动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学生直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因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学生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但在上述颜色事件中,有哪些学生能接受到老师的鼓励呢?答案只有一个:好学生。但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学生被“绿领巾”“红本子”“蓝校服”定义为差学生,自己身上、本子上的这些颜色时刻告诉他们,我不如别人;这些颜色告诉老师,他们是差学生。可以想象,在日常教学中,好学生与差学生能够从老师的眼神、语气、语言中接受的期望是不同的。差学生不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同等的良性期待,他们成了班级、校园中的边缘人。
学习中的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毕竟能够在校园中不戴“绿领巾”、用“绿本子”、穿“红校服”的只是部分学生,其他学生更多地体验到的是挫折感。校园中的这些“颜色”,人为地将学生进行分类,并且以外在标志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标签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是他们优越感或自卑感的重要来源,可以预见,校园中的“颜色”将对他们的心理造成长期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一张语文试卷的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评价标准。认为评价就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就是为了升学,这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是不相符的。而且对待不同的学生,教师的评价态度也不相同。在评价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肯定的、鼓励的评价方式,引导他们正确作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但在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部分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方式,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是对学生采取粗暴的批评。
高中生评价的落脚点应该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合拍。评价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状况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评价的形成。与此同时,也要关注评价本身所具有的激励作用,并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此,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赞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运用探究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来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过程,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变化,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采用正确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不同的学生个体。学生身上的闪亮点,往往是他们的转折点。不要轻易把一名学生看成是差生,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之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
“孩子的成长需要欣赏”“孩子所犯的错误都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可爱错误”“成功是孩子进步的阶梯”,个性化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敢于和善于运用赞扬的方法,既要赞扬学生的优点,也要赞扬学生可爱的缺点,为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做学生成功的引路人,不做扼杀学生个性的刽子手。
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评价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只要教师运用有效的学生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就能不让教鞭落在瓦特的身上,不让牛顿受到冷眼,也不让爱迪生被嘲讽讥笑。高中新课程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充满爱的评价、发展性的评价、个性化的评价,让评价成为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
部分教师经常安排成绩比较好、整体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所谓不听话、调皮的学生放在后排。所以,座位成了班中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
上述几个现象,不仅违背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还会引起家长的极大反感,增加家校合作的壁垒,最重要的,这些做法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平等对待学生是相违背的。
教师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鲁迅先生曾评价教师: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然而,正是这些担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栋梁任务的教师,却在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例如,有个别教师抵制不住金钱和物质的诱惑,利用工作之便找学生家长办私事、谋私利;假借学习之名,向学生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利用假期对学生补课收取一定的费用;向学生推销各类教辅资料收取回扣等。教师的这些行为是受到社会其他行业不正之风的影响的结果,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各种社会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给教师职业道德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从传统的师德观来看,“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从新时期的师德要求来看,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教师的重任。无论古今的师德规范,都把对学生进行严格、悉心的教育培养放在教育活动的首要位置。而当前一些中学教师或把主要精力放在出成果上,或热衷于兼职赚钱而敷衍教学工作。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暗暗从事第二职业,授课敷衍塞责;有的教师把本应在课堂中完成的工作,留在课后来做,美其名曰补课,双休日也给学生补课(有的实际上是上新课),好处是有可观的补课费;还有些教师只注重完成自己单方面讲课任务,忽视在讲授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根本谈不上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并进行交流、解答,更有极个别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宣扬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以纯功利主义的观点对待本职工作,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在工作中缺乏职业精神、三心二意,为了金钱,某些人做出了与中小学教师身份极不相符的事情。更有些教师以学生家长的职业是否对自己 有利来决定对学生的好恶态度,严重损伤了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学校这一集体场所进行的一项集体活动,这项工作需要各科教师相互合作配合,共同完成。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教师要有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技巧。人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它是思想碰撞的方式和途径。失去人际间的互动将孤立于精神与物质世界。与学生的交流、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共同组成一种互动过程,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教师要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拥有一支精诚合作的教师团队是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然而,由于受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一些社会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教师职业道德也受到冲击。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为了一点私人利益,将自己孤立起来,没能做到相互协作配合,他们过高地肯定自己的贡献而忽视其他教师的作用,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也有教师在教学中只顾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顾其他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占课、拖堂等现象更是经常发生。“他人即地狱,同伴皆敌人”,甚至与领导、同事因为琐事发生过节,相互斗争,相互排挤,恶意制造事端,毁坏他人形象,严重影响了学术群体和学术团队精神的形成。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破坏,对教师职业形象的损害。此外,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特别是一些技能科教师,他们很少主动联系家长,向家长说明学生在校的学习及表现情况,这些教师理所当然地把这项工作交给班主任处理。学校开家长会是一个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沟通的好机会,然而大部分学校的家长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家长在家长会上的沟通交流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