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志愿者”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以青年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群体,按中国的传统,称为“义工”。它的基本特点,一是志愿性,即内发性(出于自我内在生命的需要,而不是外在功利的诱惑)和自发性(是自己的主动、自主的选择,而非外在力量的强制);二是民间性和公益性:既是非政府性的组织,又是非营利性的组织,是人们说的“第三部门”。它对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形成必要的补充与制约。

不难看出,这样的志愿者组织,是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生活观凝聚在一起的:许多人奉行个人中心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这群人却尝试“利我利他,自助助人”的新伦理;许多人沉湎于个人的无止境的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奢侈消费,这群人却相信人不仅有物质的欲望,更有精神的追求,尝试着一种“物质简单,精神丰裕”的新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奉行将他人视为敌人的丛林法则,进行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这群人却尝试着视他人为兄弟,在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在志愿者之间,建立起人与人相互信任、尊重、支持的新关系;许多人陷入所想与所做的分离,将真实的自我掩饰、保护起来,被迫或主动生活在谎言中,这群人却尝试着通过志愿者活动将“想、说、行”统一起来,努力生活在真实之中,如此等等。

志愿者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所公民大学堂。志愿者将在这个自主、自由、多元、开放的群体中,学会参与和独立创造,学会对话、合作和互助,学会平等、公平和互惠,学会宽容、妥协、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

这样的新理想、新思想、新伦理、新价值、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构成了全新的“志愿者文化”。

而这样的志愿者文化,正在遭遇新的挑战。随着志愿者公益组织被社会和公众广泛认同,随着社会组织日益壮大与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危机:它很容易成为一种“时髦”,和某种利益捆绑在一起,人们纷纷盲目加入,却不去思考其背后的理念。这样,就会逐渐模糊、淡化最初的理想、追求,失去了目标,造成独立性的丧失,甚至被异化,同时内部的矛盾也会逐渐暴露与激化,甚至导致分化。这样,志愿者组织自身的思想建设,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其核心就是志愿者文化的建设,即要重新回到最初的出发点上思考:“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达到什么目标?”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开拓与发展志愿者文化,使其本土化的历史任务。我们今天在讨论志愿者文化时,更多地借鉴了西方的资源,这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必要与有益的,但又是不够的。因为不仅这些外来的思想、理念本身有一个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问题,而且中国本土,无论是古代传统、现代传统,还是民间传统里,都存在着丰富的思想、文化、理论资源,足以成为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志愿者运动的精神滋养。

我们还注意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社会工作者这一新的职业群体。他们大都经过大学教育的专业训练,所从事的也是专业工作,因而有别于志愿者群体。但他们担负的是社会服务工作,也有自己的社会工作伦理,他们也需要有志愿者精神,也同样需要从中国传统里吸取资源,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我们编选这套“志愿者文化丛书”,就是要对中国本土的志愿者文化资源进行一次发掘、整理与研究。首先推出的是现代资源,除了介绍现代文化的先驱鲁迅关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改造”的思想外,重点推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建设的四大先驱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卢作孚的理论与实践;以后,如有条件,我们还准备进一步发掘中国儒家与墨家的资源。为了便于年轻的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朋友的阅读与学习,我们从先驱者浩繁的著作里,精心选编了相关的语录,附有部分原文,并有详尽的“导读”。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成为志愿者公益组织思想建设和社会工作者教育的阅读文本,有助于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朋友,走进先驱者的精神世界,和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同时,我们也清楚,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编选中的缺点与不足,在所难免,因此,欢迎读者不吝赐教。

2013年2月14日 J6XM461bwkySedL98QxvIFBs8PBSMaJGOD74psRL82iT+QVwSg2md6BbWyI3z6V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