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信息有意识的反映。
信息 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有意识 指的是大脑主动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记忆、理解、筛选、推理、思考、想象等。
反映 指的是产生的动作,这种动作可能是大脑内部的运转,也可能是通过说、写、画、行动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肢体动作。
也就是说, 思维是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最终形成认识的一种过程。
比如,我们进入一个新店,店内的货品、装饰、宣传品都会映入脑海,然后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这个店真不错”“我喜欢这种装修风格”等观点或态度。
图1-1 大脑对信息形成不同的认识
很多人对思维的认知停留在“认识”上,认为思维影响的只是观点态度(通俗地被称为“看法”),却忽视了言行是在表达思考的结果。
比如,当我们去一个新公司上班。一进门,人事专员就面带微笑地迎接,给我们办理入职相关手续,这时候我们有可能会想:
“哇,新公司真不错,同事都这么和蔼可亲、服务周到,看起来氛围很好。”
在这一系列的思考后,我们是不是会放下内心的担忧或者矜持,对人事专员笑容以对呢?
接着人事专员让我们稍等,她去复印身份证,结果一等就等了20分钟。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又会情绪不安,心想:
“怎么回事,复印个身份证都能这么久,这个人做事靠谱吗?是不是半路被拉去做其他事,把我忘了?还是我入职的事情,有了什么变化?”
在这一系列的思考后,我们是不是会来回走动、坐立不安,甚至四处找人呢?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面对接收到的信息,在不断进行思考构建认识或认知,甚至还会付诸行动或者言语。
图1-2 思考—态度—行为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事情不断变化,那么其中的变化或者变化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到思维,加深我们的某种认知。
比如上面的例子,当我们找到人事专员,发现她在跟其他人聊天,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她脸上的笑容,就不再认为她和蔼可亲了,而是会想:
“这个人怎么回事啊?把我晾在一边,我这边的手续还没办完,又在跟别人说说笑笑,真不靠谱!”
可是,如果我们发现她在帮我们复印文件时弄了一手油墨,并且不断和我们道歉说复印机突然坏了,维修师傅明天才能到,为了不影响我们入职,她只能自己动手尝试修理,一不小心忘了时间……发现是这样的情况,我们会怎样思考呢?
“原来是这样啊,我误会她了,人事专员还能修复印机真是厉害,公司员工的素质好高啊,真是个不错的公司!”所以,思维不仅是单向运动,而且还是动态循环的过程。我们会因为事情呈现的变化和结果,反过来影响思维,又持续不断地影响接下来的态度、行为,以及事情的结果。
图1-3 思考循环图
面对上司严格的要求,如果我们认为是上司看不惯我们,就抱着“不公平”“上司给我穿小鞋”的消极态度,我们在工作时就很难摆正心态。当上司指出我们方案中的错误,我们会认为上司“鸡蛋里挑骨头”“早不说清楚”“故意为难”,继而消极怠工、破罐子破摔、拒不改错或者与上司起冲突,结果可能会被“打入冷宫”,或者调换部门,甚至离职。最后我们还会认为:果然,上司就是不待见自己!
如果我们认为是上司有意栽培自己,当我们抱着“被重视”“严格是大爱”的积极态度时,上司指出我们方案中的错误,我们就会认为上司精益求精、借此指点我们,继而我们更虚心好学、热情请教、刨根问底、精益求精,结果肯定是自己逐渐进步和优秀。最后,我们会认为:上司果然是想培养自己!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循环里, 思维过程重复多次,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 从而形成思维惯性,遇见相同或类似的信息时,按照同样的思维方式思考,就能得出同样的认知。
思维方式也是属于路径依赖的一种。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将5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压水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动手。
实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替换笼子里的一只猴子,新来的猴子不知这里的“规矩”,便伸手去拿香蕉,结果触怒了原来笼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们代替人执行惩罚任务,把新来的猴子暴打一顿,直到它服从这里的“规矩”为止。
实验人员如此不断地将最初经历过高压水惩戒的猴子换出来,最后笼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没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连”,不允许其他猴子去碰香蕉,这是合理的。但后来,人和高压水都不再介入,而这只新来的猴子却固守着“不许拿香蕉”的思维不变,这样就是思维方式的路径依赖。
当我们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后,常常会以这种方式去处理大部分的信息,优势在于有效率。也就是说,我们能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带来的红利发挥最大化。
做过销售的人,往往更在乎结果。因为他们在做销售的过程中,业绩、收入取决于销售结果,所以有销售经验的人做其他工作往往更加看重结果是否达成。
做过编辑的人,看到文章,即使无须他们审核,也会快速找出其中格式错误、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等问题。
做过行政工作的人,做事往往也会更加在乎细节。
这些工作方式的差异,都是思维上重复多次后,形成固定思维方式的结果。
形成固定思维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我们容易忽略其他特质,比如在乎结果的人容易忽视过程,甚至可能为短期结果而牺牲长远利益;快速找到文章错误的人,往往不容易克服这些错误而去欣赏文章本身的意境;在乎细节的人就不容易跳出局部看整体……
所以我们对思维方式本身要有所认识,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情境里灵活运用。查理·芒格说:“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我们也许不需要像他一样有智慧,但是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并深入运用,无疑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思维方式至关重要,不仅体现在处理信息上,还体现在情绪上。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并非由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的思维方式决定,即思维方式决定情绪。
举个例子,一个自卑的人和一个自信的人在某一次和经理打招呼后,经理没有反应就过去了。这时候,自卑的人往往会变得情绪不积极,因为他习惯悲观地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他消极地解读别人的行为。他会认为经理对他有意见,觉得他不好才不搭理他的。相反,自信的人则不会有过多的情绪反应,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他会认为也许经理有事,也许是没看到。总之,自信的人,其思维方式不会让自己立马产生过多的消极情绪。
我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无论是“选择”“努力”本身,还是对“选择”和“努力”之间大小关系的理解,甚至对“选择”和“努力”后的结果的情绪感受和感知,都是思维方式决定的。所以与其说“选择决定未来”“努力创造成功”,都不如说“思维方式决定命运”。
如果思维方式成熟,我们必然就会成为睿智、思考全面、轻松做正确选择的人。如果思维方式杂乱无章,没有形成结构,我们看待事情必然就会片面、局限、逻辑混乱,从而在失败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