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程伊川

小传

程伊川,名颐,字正叔,明道之弟也。少明道一岁。年十七,尝伏阙上书,其后屡被举,不就。哲宗时,擢为崇政殿说书,以严正见惮,见劾而罢。徽宗时,被邪说詖行惑乱众听之谤,下河南府推究。逐学徒,隶党籍。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其学说见于《易传》及语录。

伊川与明道之异同

伊川与明道,虽为兄弟,而明道温厚,伊川严正,其性质皎然不同,故其所持之主义,遂不能一致。虽其间互通之学说甚多,而揭其特具之见较之,则显为二派。如明道以性即气,而伊川则以性即理,又特严理气之辨。明道主忘内外,而伊川特重寡欲。明道重自得,而伊川尚穷理。盖明道者,粹然孟子学派;伊川者,虽亦依违孟学,而实荀子之学派也。其后由明道而递演之,则为象山、阳明;由伊川而递演之,则为晦庵。所谓学焉而各得其性之所近者也。

理气与性才之关系

伊川亦主孟子性中有善之说,而归其恶之源于才。故曰:“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不善,性则无不善。”又曰:“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其大意与横渠言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相类,惟名号不同耳。

伊川以心与性为一致。故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言性也,曰:“性即理,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无不善。喜怒哀乐之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往往无不善;发而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是以性为喜怒哀乐未发之境也。其言心也,曰:“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每一不贯。”或问以赤子之心为已发,是否?曰:“已发而去道未远。”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若何?”曰:“取其纯一而近道。”曰:“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若何?”曰:“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是亦以喜怒哀乐未发之境为心之本体也。

养气寡欲

伊川以心性本无所谓不善,乃喜怒哀乐之发而不中节,始有不善。其所以发而不中节之故,则由其气禀之浊而多欲。故曰:“孟子所以养气者,养之至则清明纯全,昏塞之患去。”或曰养心,或云养气,何耶?曰:“养心者无害而已,养气者在有帅。”又言养气之道在寡欲,曰:“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寡欲二字。”其所言养气,已与《孟子》同名而异实,及依违《大学》,则又易之以养知,是皆迁就古书文词之故。至其本意,则不过谓寡欲则可以易气之浊者而为清,而渐达于明镜止水之境也。

敬与义

明道以敬为修为之法,伊川同之,而又本《易传》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语,于敬之外,尤注重集义。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从理而行,是义也。若只守一个之敬,而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一个孝字而已,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当如何奉侍,当如何温清,然后能尽孝道。”

穷理

伊川所言集义,即谓实践伦理之经验,而假孟子之言以名之。其自为说者,名之曰穷理。而又条举三法:一曰读书,讲明义理;二曰论古今之物,分其是非;三曰应事物而处其当。又分智为二种,而排斥闻见之智,曰:“闻见之智,非德性之智,物交物而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智,不借闻见。”其意盖以读书论古应事而资以清明德性者,为德性之智。其专门之考古学历史经济家,则斥为闻见之智也。

知与行

伊川又言须是识在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先照。又谓勉强合道而行动者,决不能永续。人性本善,循理而行,顺也。是故烛理明则自然乐于循理而行动,是为知行合一说之权舆。

结论

伊川学说,盖注重于实践一方面。故于命理心性之属,仅以异名同实之义应付之。而于恶之所由来,曰才,曰气,曰欲,亦不复详为之分析。至于修为之法,则较前人为详,而为朱学所自出也。 FfIpr0b+D0ytx3USJB2SxYL+lSvHsPBGXpO716KF6bKBnhB67WkddVjqKsFhry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