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建立中国书法史观的重要性

研究中国书法史旨在探讨中国书法发展的流变过程。通过学习书法史可对整个书法的发展、源流和各个流派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门课程对书法专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一个不了解书法史的书法家,绝不是好的书法家。

书法史课一般有两种讲授方法:一种是资料的罗列和描述,另一种是强调史观的讲授方式。前者就是按目前出版的一般常识书,给同学们做一种介绍和描述。如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的名碑、名帖,有什么样的书法家,他们生在哪一年,活动范围在哪一带,任过什么官职,有过什么著名作品,诸如此类做一番介绍。这种授课方法有它好的一面,对书法史,对古代作品不甚了解的人,看看书法图片,听听书家介绍是有帮助的。但在高等学校书法专业开设这样的课,我个人感觉不太理想,这种单纯的介绍,实际上是把书法史变成书法历史资料的一种拼合。而我们所想了解认识的大部分书法家和作品,不仅是资料。若是资料的话,一套《书道全集》,一本书法辞典或图录,里面图片、书法家的介绍全都有,不用专门来讲史。我们说目前许多史的著作基本上大同小异,每一本书里都介绍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都介绍颜真卿、苏东坡,而且都用同样的方法、程序、格式介绍,有时语言也一样,这类书有一本就够了。从现代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书法史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史。因为它有书法史的素材,但没有书法史观。读了这类书以后,我们很难看到或者无法判断其中作者是怎样想的。浩瀚博大的书法史变成了一种干瘪的资料罗列,资料人人都可以看到,但作者并没有赋予它特殊的涵义。所以,我讲书法史绝不会以局部的具体资料为侧重;绝对不会给同学们罗列某一钟鼎彝器、石刻拓本的考古新发现,或者这个新发现对书法宝库有何等重大的贡献。倘若必须先得发现有珍贵、神秘的资料之后,才有资格来研究书法史,这样除文物单位外大概没有几个了。我想:书法史的关键不仅仅是一堆资料。每一个书法史学家对这堆资料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编出来的就是不同侧重、不同涵义的书法史。不过,这样看起来也有问题,历史似乎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它会产生一种弊病,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和观点把一堆资料拼凑起来,构成一部书法史,而拼凑也许是不负责任的。很显然,这样的书法史再多也没有价值,因为它太随意,缺乏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就会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原则,进行“物竞天择”。如有十个人编书法史,谁编的可靠性程度高,学术性强,让别人感到有理,谁的书法史就能站住脚,并能形成一家学说。胡乱编造与平庸烦琐的都将被淘汰,历史就是这样不断进行淘汰的。一本书法史在历史上能否站住脚,有时并不取决于作者本人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整个历史环境对现代书法研究的规定,或者对现代史学的要求。但一部书法史有没有价值,这取决于作者自己。如果没有糅进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进而形成体系与理论的构架,只能说是一个描述的资料集,而不是一部真正的历史。现代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很奇怪,历史是过去,当代则是现在,为什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起来很矛盾,但仔细想一下,就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即:一切历史都是历史的人从当时的立场出发对历史的看法。所以,这个立场里面肯定带有作者自己对历史和对当代的看法。如唐代张怀瓘写的书法史《书断》,对唐以前的书法家都做了整理。这些资料在古代有,魏晋南北朝也有,只凭这些资料看不出他个人的学术个性。但张怀瓘将书法史分为书体史、书家史,并分出神、妙、能三品加以评价,这就有了他的史观与史识。如果以张怀瓘《书断》来看清代人写的书法史,比如清代康有为写的《广艺舟双楫》(它也是书法史,但它更是一部碑学史),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无论是研究的侧重,或是脉络的整理是完全不一样的。唐代张怀瓘决不会对魏碑如此重视,这是题材、素材的侧重,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侧重。比如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的论述评价部分比张怀瓘的《书断》多,而且他的立场偏激得多。对“偏激”也要做一个辩证的解释。实际上,任何一个书法家,任何一个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著书立说的时候,如果不“偏激”就做不成;如果不“偏激”,就只能是一堆资料,没有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偏激”看作是一种学术个性。对一个学问家来说,学术个性是他的生命所在。

我给大学讲书法史课,是遵循后一种原则(即强调史观的讲授方式)。我们强调书法史观的重要性。这样,虽然也给大家提供一堆资料,但是这堆资料,不仅仅局限于资料本身,而是经过取舍选择勾画出的一个完整的书法发展规律的内容。我也会讲王羲之、颜真卿,但不是介绍王羲之、颜真卿,介绍内容大家都知道。我讲的是我对王羲之、颜真卿的研究;我对王羲之、颜真卿是怎样看的,我认为王羲之、颜真卿有哪几方面的价值。也许这个价值是前人说过的,也许这个价值是前人没有说过的。但不管是现成结论还是我的新发现,它都被组织在我的史观结构中并构成逻辑因果关系,这样,书法史课不再是书法图片和书法作品的一般欣赏而已。因为这样的工作很简单,一本赏析介绍书里面全有,不用讲课作研究分析。我们所要讲的是:中国书法是怎样形成史的,为什么会有隶变?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在唐代会有这么端正的楷书?它的发展原因是什么?清代为什么又会有复古尚碑?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字最后能变成书法?变成单纯又丰富的线条?等等,诸如此类的数不尽的学术课题,就构成了我们书法史课的主题。

【思考与练习】

1.进入系统的书法史学习之前,应该做什么样的学前准备?

2.为什么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史”的含义是什么?史料在书法史研究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3.为什么说在书法史(包括一切历史研究)中,史观的提出是最重要的?书法史研究如果要构成一门学科意义上的“史学”,最注重的必然是什么?是史料还是史观?

4.任选一个书法史课题,作短论一篇。在进入史学学习之前,先对自己的程度作一清理,并考察自己目前书法史的知识和能力。 THNYMiYHkxG7p4P6361j03NibS2ZsFp7nhikk/NvNhz5CBg8HZILJmH1xYKKONH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