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周代时也出现了从“申”部的新字体:“
”(
),即金文中的“寿”字。《说文·老部》曰:“
,久也,从老省,
声。”
在目前所见的青铜铭文上,“寿”字的出现率甚高,共出现六百余次,其字形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从“耂”、“
”、“口”的“
”
、“
”
[1]
等字。此字通用于西周早中期以后。春秋晚期筥叔之仲子平钟,其中有几枚铭文写作“
”
,又有一枚的铭文写作“
”
,将“
”偏旁写成“
”。西周末期以降还有以“曰”取代“口”偏旁的“
”
[2]
、“
”
字形。春秋晚期王子午鼎的“
”字形将“口”、“曰”两个偏旁并用
。
(二)从“耂”、“
”、“又”的“
”
、“
”
等字,见于西周早中期以后。西周晚期
其簋的“
”字,将“
”偏旁写成“
”
。在西周晚期的两件伯梁其盨铭文中,有一件写从“又”的“
”,另一件的铭文则写无“口”、“又”偏旁的“
”
。
(三)从“耂”、“
”、“口”、“又”的“
”
、“
”
[3]
、“
”
等字,见于西周中期以后。西周晚期四件小克鼎的铭文写作从“口”、“又”的“
”
,而三件则作从双“又”的“
。
(四)从“耂”、“
”无“口”、“又”偏旁的“
”
、“
”
、“
”
、“
”
[4]
、“
”、“
”
、“
”
等字。通用于西周早期以后。
(五)无“耂”偏旁,只从“
”、“口”的“
”字形,或从“
”、“口”、“又”的“
”字形。这两种无“耂”偏旁字形,出现在殷周之际和西周初期的铭文上,如殷周之际的无寿觚
、无寿甗
,西周初期不寿簋
,都将“寿”字写作“
”。西周中期的室叔簋也保留了不从“耂”的“
”写法
,但在西周后半叶,这种情况已属罕见。西周中期的豆闭簋同时有“
”和“
”两种“寿”字的写法
。殷周之际的寿器、眉寿作彝鼎将之写作“
”
,本字形目前所见最晚的文例,乃西周中晚期卫鼎铭文的“
字
。
第一种字形属最常见的“寿”字写法,不仅是在青铜器铭上,楚简上也通用此字形,如包山楚简第68简作“
”
,上博楚简《采风曲目》第1简、《平王问郑寿》第1至4简;《九店楚简》第45、46简;《新蔡葛陵楚简》的“寿”字,其字形皆为相同
。第四种字形出现次数仅次于第一种。这两种字形在青铜器铭文中各有几百个文例,而其他字形的出现率则较低
。
分析以上字形,第四种从“耂”(“老”省)、从“
”、“
”。过去罗振玉先生认为,“
”字应是《说文》中“畴”字的声符,也是“畴”字的省文。循此将“
”隶为“畴”,但因这种释读不符合卜辞的意涵,故释为“祷”
。多数学者们读之为“畴”,也将“
”视为“
”结构中的声符
,表达“dhru”上古音(Karlgren code 1090)
[5]
。
上述文例证明,从《花东》卜辞以来,“
”、“
”、“
”、“
”即是“
”(神)字的写法,所以第四种字形是从“老”省、“神”,因“神”与“申”在两周文字可互用,且“
”在春秋战国文字中可作干支的“申”字使用,第四种字形也可隶为“
”。第一种字形是从“老”省、“
”(神)、“口”,或“
”(神)省写为“申”,构成从“老”省、“申”、“口”的字形,如春秋晚期筥叔之仲子平钟的“寿”字。第二种是从“老”省、“
”(神)、“又”,或“
”(神)省写为“申”,构成从“老”省、“申”、“又”的字形,如西周晚期
其簋的“寿”字。第三种则从“老”省、“
”(神)、“口”、“又”。
在这些字形的结构中,“
”(神)或“申”是不可能作为声符的,反而适于作为义符使用。其义便在于天神吐生而神化万物,以赐予寿命,所以“神格化”与“寿”的信仰可以说是一体的两面,周人的“寿”观应也是从神的信仰衍生出来。凡物经神龙吞吐后,就能神格化而获得神寿,从此一角度来看,我们便可以理解,何以“神”字亦影响了后续发展出的“寿”字之来源和脉络,就是因为“神”字义和“寿”字义具有潜在的关联性。
笔者从“寿”的发展脉络思考本字的结构,认为“寿”字是在殷周之际从“
”(神)字衍生出来的字体,上述第五种字形才是其初期的字形。由此可见,在殷周之际的青铜器铭文上,如无寿觚和无寿甗将“寿”字写作从“
”(神)、“口”,而不从“耂”的“
”字。西周早期不寿簋的“寿”字字形亦同。西周中期室叔簋也保留了不从“耂”的写法,而豆闭簋同时用“
”和“
”两种“寿”字的写法。然而在西周后半叶及春秋战国的铭文中,却未见不从“耂”的“
”(寿)字。至于在晚期的文字中,则只有包山简六个“寿”字中有两个无“耂”字偏旁:第26简写从“申”、“曰”的“
”,第94简写从“
”(神)、“曰”的“
”
。
除了“
”字形之外,在殷周之际的铭文中另有无“耂”字偏旁,从“
”(神)、“口”、“又”的“寿”字字形。如寿器、眉寿作彝鼎将之写作“
”。这种字形目前皆未见于西周中期以后的铭文中,最晚的文例是西周中晚期卫鼎,铭文中三个“寿”字都写作“
”。《说文》将其释为古文的“畴”字
,但从西周铭文可知,这原本应是“寿”字的古文。
从上述发展脉络来看,“
”和“
”不可能是“
”、“
”字的省文,反而是较其时代更早的字形。据此,笔者认为:最初的“寿”字应是从“神”、“口”的形声字,“口”才是“寿”古字的声符,而“神”则是它的义符。另加“又”偏旁的字形,可能是以“又”来表达获得保祐的意思(甲骨文中都是用“又”字表达“祐”义)。
从西周早中期的遣盉等铭文以来,另有从“
”(神)、“耂”的结构,这是周人所造的另一种“寿”字,即从“老”、“神”的结构。依笔者理解,“
”字应视为会意兼形声字。从“老”、“考”涵义来说,可为“寿”字的义符,同时“老”(上古音rhū
,Karlgren code 1055 a-d)、“考”(上古音khū
,Karlgren code 1041 d-i)与“寿”(上古音d(h)u
,Karlgren code 1090 g-j)声近音同,所以“耂”也可用作“寿”字的声符。而“
”(神)便只能有义符的作用。
在西周时期文字的发展中,从“口”得声和从“耂”得声的两种“寿”字结构逐渐被合并,形成了金简文最常见、载于《说文》的“
”字。这是在历史中逐步形成的双义符双声符结构,“耂”(老)偏旁有义、声符两种作用,而在“
”偏旁中,
(神)是义符,“口”才是其声符。
总体来说,“寿”字是殷周之际从“神”字衍生的字体,并于两周时期成为常用字。而“寿”字最关键的义符乃是“
”(神),以表达天神所能赐予的寿命。
[1]
以西周晚期
孟姜匜为例:《集成》器号10240,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2]
以西周晚期交君子
簠为例:《集成》器号4565,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
以西周中期
簋为例:《集成》器号3700—3701,藏处不明。
[4]
以春秋早期伯其父
簠为例:《集成》器号4581,藏处不明。
[5] S.Starostin(project leader).Database query to Chinese characters. The Tower of Babel. http://starling.rinet.ru/cgibin/query.cgi?root=config&morpho=0&basename=\data\china\bi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