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释 “

从“ ”字的发展脉络来看,这应是“雷”的本字。但此字在商周时期却并未用于表达雷電的“雷”,反而是作为地名使用,后又用作人名。由于当时的人名经常用于表示此人的家乡所在,因此虽然该字后来被用作人名,但或许仍是从地名发展而来。甲骨卜辞载曰:

……卜,行〔贞〕:今夕亡〔 (咎)〕?在正月在 〔卜〕。

……在 ……

《合集》24364

壬午卜,行贞:今夕亡 (咎)?在正〔月〕在丘 卜。

癸未卜,行贞:今夕亡 (咎)?在正月在丘 卜。

《合集》24367 [1]

“丘 ”和“ ”是在正月、新的一年开始时,商王占卜及祈祷亡咎的地方。笔者认为,这并非一般地名,而是在古籍、神话中可见的,带有“雷”字的地名。依照古籍记载,名称中含“雷”字的地方,通常都具有一些神祕性,其例如下:

第一,《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索隐》引《皇甫谧》云:“一曰雷祖。……次妃方雷氏女。……皇甫谧以青阳为少昊,乃方雷氏所生。”《山海经·海内经》亦云:“黄帝妻雷祖。” 其意即指黄帝的正妃乃是出生于雷地。

第二,谓尧帝冢墓在雷县。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雷泽县本汉城阳县也。” 郭璞注《山海经·海内东经》云:“今城阳有尧冢靈台。雷泽在北也。河图曰:‘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可知古籍中记载的雷泽,不仅是传说中的尧冢所在之地,也是伏羲的出生地。

第三是关于舜帝的传说。有说舜姓姚,故乡在雷泽。《括地志》曰:“舜姚姓。……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生姚丘。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当然,我们很难知道卜辞中的雷丘与传说中的雷泽县姚丘有多少实际的关系,但是文献中的雷地确实具有研究者无法忽视的神祕色彩。《史记·五帝本纪》曰:“舜耕历山,渔雷泽。”裴骃《史记集解》引郑玄曰:“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尚书·禹贡》亦言:“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史记·夏本纪》则重复了这段话。孔安国《传》曰:“雷夏泽名。”孔颖达《正义》:“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 关于历山,《括地志》言:“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阪,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关于雷夏泽,其又言曰:“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也。”显然,《括地志》将舜帝的出生地联系到雷神的居所。《淮南子·坠形》也说:“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周易·随卦》《象》则云:“泽中有雷,随。”郭郛先生曾对古籍中所记载数个不同的以雷为名之地进行过探索,发现它们背后都有神话故事

此外,神话中除了雷泽之外,还有“雷渊”、“雷泉”等水名,如《楚辞·招魂》云:“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文选》版本即作“雷泉”

从文献对这几个雷地的记载来看,笔者认为卜辞里所提到的“ ”和“丘 ”应非普通的地名,更何况,商王会在新年的正月时分于雷地进行占卜,并特别在卜辞中强调其占卜的地点,也不可能是纯粹出于偶然,因此,“丘 ”在殷商神祕观念中应是颇为重要的靈丘,“ ”(雷)的概念就像是“圣地”一般,并且,这样的概念从殷商以来便一直存在,汉代以后的文明亦将之传承下来。故邵雍才在《观物吟(月窟天根诗)》中云:“地逢雷处见天根。” 在甲骨卜辞中,于具有特殊意义的 处进行占卜,与祈求昊天纶音的信仰是一致的。或许古人认为, 是天神经常降临之处,故文献中也保留了神降居于雷泽的信仰。

”字在甲骨文中都作地名用。殷末周初的金文中,另有以“ ”作人名或氏姓的例子,这也与传世的记载一致,据说黄帝正妃的姓氏即是“雷”。西周早期 甗(雷甗)的器主名号,亦写从四“田”之“ ”(应隶作“ ”)。西周早中期的师旗鼎则将“ ”字写作“ ”,用作人名。在西周早中期形状为马形的盝驹尊铭文中,该字写作从“雨”的“ ”、“ ”,却用指地名。铭文谓:“勇雷骓子”,意指靁地出产的良马。根据我们对靁地的所知,或许可以考虑是否有如下的可能性:靁地之马在古人心目中具有神马的形象。春秋晚期洹子孟姜壶写作“ ”、“ ”,这应是齐侯亲属的氏姓。

只是,“ ”字在西周晚期的《楚公逆镈》铭文中不用作地名、人名,也不用作雷雨之“雷”,而是用来作逆镈的形容词,其可理解为雷声之镈。不过因“ ”字未见用作自然雷雨之意,所以这样的理解恐怕是出自后世的解读,尚不足以作为阐明当时人之观念的证据。

《山海经·大荒东经》曰:“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这段文字描述了“雷鼓”从雷泽兽而来的神话情节。而文献里的“雷鼓”则是殷祭等重大祭礼中所用的乐器,如《周礼·地官·鼓人》曰:“以雷鼓鼓神祀。”郑玄注:“雷鼓,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周礼·春官·大司乐》又曰:“靁鼓靁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换而言之,这里所谓“雷鼓”或“雷镈”的“雷”字,或非单纯地描述鼓音高大,而是指其具有通天达神的神圣能力。正因雷鼓有神祕的来源,是用雷泽神兽的皮制造的,所以在祭天祭神时,雷鼓具有崇高的神能。铭文中的“雷镈”,其意指应亦类同。

此外,金文中的“ ”字亦借指罍礼器 ,作此义时,或可写作从“皿”的“ [2] 、从“金”的“ 。但这属假借,与本文的论述无关。纵观之,迄今仍未见有先秦出土文献将“ ”字用作雷電的意思。

楚简中的“雷”字写法已不从“申”,而写作从“雨”的“ ”(靁)或从“雨”、“土”的“ ”( )。在包山简中,“靁”和“ ”的写法分得很清楚。不从“土”的“ ”乃是用以表达雷鼓的意思(第174—175简),而从“土”的“ ”字则作为地名使用(第85简) 。上博简《容成氏》第13简言:“昔〔者〕 (舜)静(耕)于 (鬲)丘,匋(陶)于河宾(滨),鱼(渔)于 泽,孝羕(养)父母,以善其新(亲),乃及邦子。” 这段文字讲述舜渔于雷泽的事情,而用了从“土”的“ ”字。该字亦应是“垒”的古字。

基本上,“ ”或“靁”字在先秦的甲骨、金、简文中多指地名和人名,晚期才转义为礼器。不过在卜辞和神话中,“ ”并不是普通的地名,而是一种类似于神圣地区的信仰。从观察字义的发展和神话记载可知:古代的“電”字,广泛表达了雷電暴雨的形象,而“雷”字原本并没有雷声的意思。在甲骨文中,“丘 ”应是类似“ ”(土)字象形意义的垒堆、土坵的形状,亦即“垒”地之意。

雷神的名号,或许并不是源自雷電,而是居于雷地的神(雷公与河伯的名号相类,即指雷地之公、雷地之神),不过,因为雷神能主宰雷電暴雨,因此“雷”字遂从雷神的居地转义为雷声。而根据神话,在雷泽确实可以听到天的旨意,听到天语。

古代的“ ”字写从“申”,与“ ”(神)、“ ”(電)、“柛”、“ 、“ ”等字在结构上均属会意字,“申”形的不同偏旁,象征了此字所链接的不同崇拜对象或神祕、神圣的现象,“田”字偏旁则表达此字与田、土的关系,亦即圣地的概念。

[1] 的卜词出土率不高,除了上述两条卜骨之外,还有《合集》22335中的碎片,仅保留了一个“ ”字。

[2] 西周早期的乃孙罍:《集成》器号9823,现藏于北京故宫。中期的季 罍:《集成》器号9827,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P3YndE5lvqwiDcmsMZ3c+akU2jTLd2lYxYHSPWhYmMXkgkpvutY/XlLU773zOM7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