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夔龙形象不仅是产生甲骨金文“神”字的雏形,甲骨文“虹”字也是夔龙的变形,“云”字则形容天上的飞虫幼龙,这些都是商代人所祭拜的天神。同时,夔龙形象加上雨滴,便成了“電”字的雏形,这一字形描绘出神龙所吐泄的雨露形象,以指出雷電雨水所带有的神靈性质。
夔龙图案成为字体后,进入了文字发展的新脉络,并开始被用作义符,以表达这些自然现象在古人心目中的神祕性。商代信仰认为,所有经过夔龙身体的自然现象,皆能获得神性,而这种信仰也影响了字体的形成,甲骨金文中,有几个写从夔龙身体(“申”)的字。而在这些字中,最重要的显然便是从双“口”的“
”,亦即“神”的古字,这个字直接描绘双嘴夔龙神的两个口,强调其“吞”与“吐”的功能,从而成为其他众多从“申”部之字的“始祖”。本字删去“口”形后,即借为干支的“
”(申)字。此外,描绘夔龙身体(“申”)处在雨滴之中的“
”,即是“電”的古字,表现出雷電暴雨的自然现象。这三个甲骨文字在上文已详细论及。但还有另外几个字,虽然也将“神”或“申”用作义符,但却并非代表天神之义,反而是藉此来表达其现象之神祕性。其中有从双“木”的“
”(
),可视为“柛”的古字,以及从“川”的“
”(
或隶作“
”),从“皿”的“
”(
),从双“田”的“
”(
,或隶作“
”),以及从“止”或“
”的“
”(
)或“
”(
)。此外,在西周金文中的“
”(神)字,另亦衍生出新的“寿”字。这些从“神”和“申”的字汇,后来也影响着“神”义脉络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