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母越迁就,孩子越任性

现在的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护和物质享受。然而孩子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多,花样层出不穷,让父母们着实有点难以招架。父母们爱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一味顺从孩子只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和贪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一点好处。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爸爸:“豆豆,吃饭了。”

孩子:“今天吃什么?”

爸爸:“米饭、红烧鱼。”

孩子:“不,我要到街上吃肯德基。”

爸爸:“可是饭菜妈妈已经做好了,我也累了,明天再去吃,不行吗?”

孩子:“不,我今天就要吃。”

孩子又哭又闹,最后爸爸妈妈屈服了,带他到街上吃肯德基。

在这个故事中,孩子对爸爸提出了极不合理的要求,爸爸怕孩子生气竟然顺从了孩子的要求,他这样做既损害了自己的权利,又降低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这位爸爸的做法是非常失败的。

孩子是没有自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父母来满足。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不仅从父母身上,也从电视上,从大街上看到这多姿多彩的繁华世界,他们的视野宽广,他们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而父母们常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小孩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不要说以有限的精力、财力、时间去满足孩子无休无止、花样翻新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对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满足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大错误。过于迁就孩子,等于间接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日后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工作、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而误入歧途。因此,在生活中,家长们千万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对孩子非分的需求理当不要迁就之外,对孩子正当的要求,有时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或者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一定全部满足。但是,不迁就孩子必须讲究方法。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要试图安抚他,事后再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促使孩子做到这一步,自幼明白道理与克己节制,心理承受一定的挫折,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亦是大有裨益的。

这是一位年轻妈妈的教子心得:我的儿子叫图图,今年9岁,既聪明又漂亮,从小就受到了家人的宠爱。然而这两年,我们越来越觉得这孩子太任性了:走在街上看到什么就要什么,不给买就连哭带闹,因此我们只好一次次迁就他。半年前,我去听了一个教育专家的演讲,他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不讲原则的迁就孩子就是害孩子。”因此我决心要改变孩子乱要东西的坏习惯。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在儿子的要求下,我答应带他去逛街。出门前,我跟儿子约定:只看不买,否则就不去。儿子满口答应:“行!”不过在我以往的经验里,带儿子逛商店,儿子的眼睛一旦瞄到玩具柜台上,不管合适不合适,只要他看中就一定要买。

到了商城,像以往一样,儿子照例要光顾一下四楼的玩具区。由于有约在先,我便放大胆子带他去了。儿子兴奋地东张西望,没一会儿,一种可以远程遥控的玩具汽车便引起了儿子的注意,他便缠着我要买,我说不买。这下可不得了了,他顿时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边哭边说,他最喜欢小汽车,一直想要小汽车,如果不买就回去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买了他就听话,以后什么也不要……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给他买了,但今天我却站着不动,告诉他不能买的道理。

可他根本不理这一套,咬紧牙关一个字——买!并且越哭越凶,最后,索性赖在地上不走了。这时,服务小姐及许多顾客都围了过来:“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就给孩子买一个吧。”你一言他一语的,说得我真是尴尬极了,真想一买了之。可是一想起自己的计划,便又横下一条心:不买!我冷淡地对儿子说:“你走不走?你真的不走?那我走。”我躲在楼梯口,很久才见儿子抹着眼泪跟了出来。

回到家里,我开始告诉儿子,他什么样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什么样的非分之想会被拒绝。

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

有了这第一次成功的拒绝后,我就继续进行我的计划,孩子爸爸也和我站在一起,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律冷淡地拒绝。半年下来,孩子果然改变了不少,他的不合理要求、不良习惯少了,家长会上老师告诉我图图是个懂事又独立的孩子。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就是非常成功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冷淡地予以拒绝,正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一味地言听计从,就是溺爱孩子、害孩子。

我们还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父母,他们当时不迁就,可是经不住孩子的纠缠,或是由于心软,过一会儿又予以满足,这是最失败的。这样出尔反尔,定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认知:即通过死缠硬磨的手段,无论什么样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也有些父母不注意相互之间的通气、默契,爸爸不迁就,妈妈却迁就了。又或许父母达成一致意见,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当父母提出批评时,老人又说这是他自己的积蓄,背后又在孩子面前唠叨。这样不仅会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误以为父母不疼爱他,说得好听,说什么事情做不到,其实可以办到,只是不愿意为自己花钱、着想。所以,提醒父母们一定要与家庭成员达成默契,共同引导孩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GBTF1MU7zwMl0rJBLJ8EUanekJwWgYrzFxn2sZCKHHKBLrQE8h4quNaIHYauah2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