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责备应该有,怒斥不能够

做父母的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就免不了要责备。完全不责备,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听之任之,必然会惯纵孩子,惯坏孩子。我国有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孩子不好好管教,是不会成材的。而对于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也有一句警语:“子不教,父之过。”

然而,过多的或不当的斥责则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孩子,如果管得过于严厉,久了,孩子就成了唯命是从、缺乏主见的木头人。没有创新精神,过于被动,就不能自主更生,更谈不上创一番事业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无法适应竞争要求的。因此,管教要松紧适度,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在重复出现的失误、危害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以及道德品质上的、原则性的是非问题等要适当地管严些,但绝不是严厉、严酷、声色俱厉。但如今有些父母不然,他们动辄大声责骂。一家孩子犯事,四邻连带遭殃。

场景一:

饭桌上,孩子不小心,饭碗掉到了地上。顿时,碗破饭撒,孩子吓呆了,母亲怒不可遏,一把把孩子从凳子上拽下来,大声斥责道:“这么大的孩子,连个碗都端不好,别吃饭了!”孩子伤心地哭了,母亲见状更是生气,厉声喝道:“还有理哭呀?闭住嘴,滚到你屋里去!”孩子抽泣着,难过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场景二:

教师带领儿童到儿童乐园去,在结束集体游戏后,教师就吩咐孩子们自己去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这本来应该是孩子们皆大欢喜的事,他们可以自由玩耍。而有些孩子竟然站在那里不知应该做什么,使老师感到惊讶。老师没有吩咐,没有布置,他们就不知如何行动。没有了指示和布置,他们就无所适从。孩子们的天真哪里去了?他们的主见和喜爱哪里去了?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样样事情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一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来指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实际上做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种方法的。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产生不同的行为方法,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只允许一个模式,尤其是自己的模式是不正确的。

那么,怎样责备孩子才较为恰当呢?这里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三条原则:

1.首先是要肯定孩子们的人格。做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责备才会为孩子所接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

2.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责备,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究。因为父母责备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否则一味地责备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3.告诫孩子不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做法还可因人、因地而异。不过,总而言之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过失不夸大,也不掩饰。

责备孩子时,应该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在一个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为了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责备。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满腔热“诚”。 /80djfn3g4/urFb4NGWFkfbG/HcyneTHbHLaQLEo+jW4b2gZVGcWDBFbd8zPMW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