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篡权的家底
——义社十兄弟

赵匡胤之所以能从一个高级将领最终成为北宋开国皇帝,主要在于他完全掌握了后周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禁军,当年,在赵匡胤从军之时,有一群与他有着相似背景的“热血青年”先后参军,赵匡胤与他们结为兄弟,发誓同甘苦共患难,而他们这群人先后成为禁军高级将领,正是赵匡胤篡班夺权的家底。

这十人是: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刘廷让、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十人最初结社是在后汉末年,共同在时任枢密使的郭威帐下,十人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而在周世宗去世之时,这十人大都成为军中主将。

十人最初以谁为首,无从得知,不过从史籍记载看,结拜前后,也就是后周建国之前,十人之中李继勋官职最高,后周建国之时担任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已经是一名中级将领了,而此时的赵匡胤不过是东西马直使,一个禁军的下级军官。而在高平之战后,李继勋多次升迁,一直到周世宗末年,职位才低于赵匡胤。而在陈桥兵变之时,李继勋并未参与,在宋朝建国之后赵匡胤对他也并没有特别的眷顾,可以猜测,十人结拜之时,为首之人可能正是这位年纪最长,官职最大,而和赵匡胤关系普通的李继勋。

十人之中,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和赵匡胤关系密切,都参与了陈桥兵变,在宋朝建国之后一度权力很重。之后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一招,轻松夺回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兵权,而韩重赟则早在之前就因私自培植亲信而被赵匡胤解除了兵权。

韩重赟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篡夺周恭帝柴宗训皇位建立宋朝时,韩重赟因辅佐有功,晋官至殿前都指挥使,兼任义成军(今河南省开封县治)节度使,这个职位是个如同现在首都卫戍司令一类的职务,由此可见宋太祖赵匡胤对他的信任。但也因此惹起他人对韩重赟的嫉恨,有人向宋太祖进谗言,诬告他私下交结禁兵,培植亲信。宋太祖本就是靠兵变起家的,很怕后人效仿,闻听此言,甚为恼怒,要将韩重赟斩首。赵普劝谏道:“亲兵本来不必陛下亲自管理,需择人去统领。如果韩重赟因为谗言被杀,以后还有谁敢为陛下统领禁军呢?”宋太祖明白过来,采纳了宰相的建议,韩重赟才幸免于难。赵匡胤虽然不杀韩重赟,但随即于同年二月解除了他的军职,出为彰德军(相州,今河南安阳)节度使。

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中的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四人,史书记载不详。两宋之际的李攸记载:“太祖义社兄弟,保静军节度使杨光义,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石守信,昭义军节度使兼侍中李继勋,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秦王王审琦,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刘庆义,左骁卫上将军刘守忠,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彰德军节度使韩重赟(赟),解州刺史王政忠。”这个排列顺序也许就是十兄弟的排行顺序。

刘守忠,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人,一作“左骁卫大将军致仕”,大将军应是上将军之误,其经历或许与右骁卫上将军刘廷让(光义)有某些近似之处,可能也任过节度使。刘守忠父刘万国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马步军都指挥使,也许是在后周时。刘守忠之子刘用是宋太宗晋王府旧人,太宗末任至高阳关副都部署,真宗时历任州部署、副都部署、知州等职。王政忠,据李焘记载:“世言太祖义社十兄弟,政忠盖其一人也。”还说“并当检讨”,可见南宋初叶所存史料已极少。开宝八年(975年)五月,王政忠以解州刺史权知晋州(今山西临汾)兼兵马钤辖。次年八月,赵匡胤以党进、潘美为帅进攻北汉,又派兵分路进兵,其中一路由郝崇信与解州刺史王政忠率领,出汾州(今汾阳)进攻太原。九月,宋军击败北汉军于太原城下。十月,当宋军继续攻打太原之际,赵匡胤离奇死亡,“是月,太宗即位,召诸将还”。此后,王政忠即不见于记载。

从以上七人的最后官衔与李攸记载的相同,推测未见于其他记载的杨光义、刘庆义二人,杨光义的最后官衔当即是保静军节度使。而李攸所记刘庆义官衔忠远军节度使、观察留后则稍有误,北宋初未设忠远军,可能是安远军(安州,今湖北安陆)之误;节度使、观察留后,可能是“节度观察留后”之误,衍“使”字,他的官衔可能是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

因为赵匡胤当了开国皇帝,他的经历需要演绎成神话、传奇,所以他的继承者们不断试图抹去或者淡化赵匡胤与这群人的“兄弟”关系。但历史不会被抹掉,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 t/mq0HuC2FyFcTXaCCW59tB0Tb08274LzaJV3Ge9nmxhO6DAWQ4Hw9M46PKelB9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