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有尊敬老人之心,才会有赡养老人的行为;尔后才会有孝悌之德。而这种教养,对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持家立业,都是有极大影响的。一个对老人没有敬爱之心的人,是不能对他寄予信任和希望的。
考查一个人的品质与教养,也许从他是否能够尊老敬老、把老人放在心上这个角度入手,能够最容易地获得最深刻的结论。
1959年,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回到故乡,请韶山的老人吃饭,其中有位老人叫毛宇居,他是毛泽东当年的老师。这位老师当年深感毛泽东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很是喜欢。毛泽东也很敬重这位老师。当毛泽东向这位老师敬酒时,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最敬佩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特立先生。
杨怀中先生又名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过修身、教育、伦理学等课程。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为有这样一位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而欣慰。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毛泽东,称赞他“资质俊秀”、“殊为难得”。
徐特立先生后来参加了革命,并于1927年入党,是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五老”之一。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对徐特立一直是非常敬重的。1937年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1947年徐老70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更为感人的是,对于有缺点和错误的老师,毛泽东也能正确对待,对当年的湖南一师校长张干就是这样。
张干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校长。由于他维护旧的教育制度,引起学生不满,毛泽东带头发起了“驱张运动”,使张干不得不离开了一师。解放初期,毛泽东了解张干离开一师后,没有在反动政府里做官,而是一直在学校教书,感到难能可贵。在与朋友谈话时说,张干当时很年轻,很有能力,完全可以往上爬。他不向上爬,而是老老实实教书,这就说明他不错。后来,毛泽东对张干从思想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
心怀敬老之心,知孝道,通大理,自有一番超乎常人的意志和见识。这种人,无论是在做人的智慧上,还是处世的策略上,都比一般人要来的实在、顺达。
尊老敬老,不是一种形式,它需要的是真情实感,是要在心灵上给予老人一股永恒的温暖。倘若将敬老爱老用来作秀,那真的让人心冷,让人不齿。
透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的老人,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上的馈赠,更多则是精神上的关怀与抚慰。他们为社会、为我们的今天奉献一生,在无法继续实现自身价值的时候,他们所需要的,正是我们这些后辈的理解和尊重。
尊老敬老,这是一切善德的基础,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尊老敬老绝非一家之事,更不该是一时之风。我们应将尊老敬老作为构建社会风尚的重要内容,由心而发,从点滴处做起,给予可爱的老人最真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