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成了一名“暴君”。这些“暴君”往往是:更看重自己的“权威”,常以“皇阿玛”、“皇额娘”的身份、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听命于自己;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自己说了算,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不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不提供给孩子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孩子如果不听话,就会遭到严厉的训斥或惩罚。
这种专制型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首先,孩子感觉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根本理解不了父母为何什么事都要管着自己,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像玩具一样被父母操弄着。
其次,孩子会从内心深处生出对父母权威的惧怕,进而产生恐惧心理和压抑感,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乖僻、冷漠的性格。这种影响会严重到形成对孩子生活的控制,甚至延续至孩子的成年。
再次,这种专制型的做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与家长形成情感对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乖巧行为更多是出于害怕惩罚,并不是真的“心悦诚服”。因此,他们无法培养起自身内在的控制力,一旦控制者转过身去,被控制的孩子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前面提到的那个8岁的孩子,很显然就是过早地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一位父亲抱怨说,自己快被儿子气死了:他儿子念职业中专高一,近来由于打保安被学校勒令退学。
他和妻子都是生意人,家里不缺钱,就觉得知识输人家,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们从小对他要求很严格。爸爸自从儿子读小学时起,就要求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不需要他干活,也不许他看电视,孩子回到家中,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只能在自己的房间里读书,一旦出来看电视,就会被父亲斥骂。就连周末也不例外。从小学到初二,孩子的成绩一直不错,父母正高兴地以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是高明的,但是到了初二下学期,情况急转直下:孩子开始迷恋上网,开始逃学、打群架、顶撞老师和家长,偶尔甚至夜不归宿,成绩一落千丈。这种状况一直持续着,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孩子想要学IT,爸爸不同意,强调只有念书才有出息,于是安排他去念职业中专,孩子变本加厉:他买酒买烟买菜请几个“哥们”在学校操场上聚餐,保安走过来劝阻,他一拳头就打在保安的鼻子上……
以“专制”为主体的教养方式,根本就起不到教育的良好作用。首先,它会让爸爸更专注于消除孩子的缺点,因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优点,孩子长期得不到赏识、鼓励,这对他们的自信成长是莫大的打击;其次,由于爸爸注重的只是惩罚孩子,使得他们不会去学习采用其他更为适当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那些方法原本就能减少惩罚孩子的必要性。由于专制型的教育不把孩子当作个性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因此这种教养方式难以唤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共鸣,形不成各自内心的美好体验,即使在严厉的责罚背后有着一颗温柔的心。
而在孩子幼稚的心里,这样的爸爸就像是可怕的“独裁者”,他们在严格的要求下,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为自己申辩的机会,甚至连交朋友的权利都没有。不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男孩,内心该是多么地无奈和沮丧,又有多少男孩因此越发叛逆,终至堕落。
爸爸们应该清醒了!不要让“专制”这把刀砍伤孩子。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认识到,教养孩子不是你对孩子做的事情,而是你与孩子一起进行的一个学习过程。不要再以为,管好孩子,让他顺着自己的意愿行事,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行进,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孩子是没有定型的、正在成长中的人,在爸爸面前,他们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同时又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个性,并且有着巨大的潜能,你一味操控,那么这把专制之刀就势必会给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
所以爸爸们,请尽快放下手中的利刃,做民主型的家长吧!
生活中,爸爸们总是喜欢依据自己的意愿来为孩子做选择:让孩子学钢琴,让孩子学舞蹈,让孩子学理工科,让孩子考大学……几乎很少有家长会询问孩子的志愿,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理想,因此亲子之间常出现矛盾。爸爸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孩子指责爸爸干涉自己的自由,于是关系越闹越僵。
有一位父亲,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一直希望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才。有一次,一个客人在看到他的儿子时,顺嘴夸了一句:“这个孩子手指修长,一看就是块弹钢琴的料。”这位父亲动心了,他决定将儿子培养成钢琴家。第二天,他就去银行提出了所有存款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又请了老师来教儿子。可是那个6岁的小男孩根本就不喜欢弹钢琴,他希望能和小伙伴一起参加绘画班,可父亲却不愿意尊重他的选择,一定要他练钢琴。每次,小男孩都是哭着坐到琴凳上。有一次妈妈劝爸爸说:“既然他不喜欢,就别逼他了!”可爸爸却气呼呼地说:“不行,他懂什么?我说了算!”一天,爸爸出去了,留小男孩一个人在家练钢琴,小男孩由于气愤,拿起一瓶胶水把琴键给粘上了。做完了之后,他突然觉得很害怕,爸爸一定不会放过他的。于是6岁的小男孩收拾了个小包决定离家出走,就在一条繁华的马路上,他被一辆汽车撞倒,双腿粉碎性骨折,他永远也不能再站起来了。
这个教训多么深刻!爸爸们应该认识到了,强制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家长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理想,望子成龙当然没有错,可是爸爸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压制孩子,说到底人生毕竟是孩子自己的。
我们应该把孩子看作家庭成员中平等的一员,让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孩子大胆参与家庭事务,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孩子在有关自己的问题上持有保留、修改、完善自己意见的权利。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轻易干涉他们的正常行为,不要试图去窥觊他们的隐私。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强行对孩子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不要不考虑孩子的天赋及兴趣,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塑造;不要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而进行超龄负载;不要不考虑孩子智力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夸大目标进行施教;不要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擅自为孩子做出种种选择和安排。如,在为孩子购买玩具、衣物和生活用品时,应该尽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又如在参加课外兴趣活动时,应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再如高中阶段选择文理科时,亦应尽量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
当然,对于孩子的选择,爸爸如果发现有不妥之处,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但绝不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哪怕是好事,爸爸的要求是正确的,也只能耐心地开导,绝不能一意孤行,不能强迫、蛮干。
只有尊重男孩的选择,让男孩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他才会愿意为此而奋斗,凡事都迎难而上,也只有这样男孩才会真正取得成就。
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里,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很娇惯,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却从不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也不考虑对孩子的做法是否恰当,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想法。因为他们是家长,就似乎一切做法都是应该的、合理的。
这样在孩子身上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
有一个孩子叫亮亮,他已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马上就要升中学了。可是,他却不善于语言表达,在众人面前,一说话就脸红。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忸怩呢?
原来亮亮的爸爸有一套教育、管理孩子的办法。
有客人来亮亮家做客,亮亮的爸爸要求孩子要有礼貌,要懂事,大人们说话时,小孩子不许乱插嘴,最好是到别的地方去玩,让大人们清静地说话。
即使是只有一家3口的时候,亮亮的话也时常被打断。比如,当孩子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时,爸爸却要不时地打断孩子,纠正他的发音、用词,或者批评他的某个想法等,令孩子兴味全无。
即使是成人,当自己的发言屡遭别人打断或反驳时,也会兴致大伤,缄口不言。因此,这种做法必然会影响孩子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多数孩子逐渐变得不愿独立思考、自主行事。这很自然,既然动脑子出主意受到批评指责,又何必自讨苦吃呢?
可是,正如例子中所说的,爸爸不时地打断孩子的讲话,甚至阻止孩子讲话,不给孩子发言的机会,不把孩子当成有思想的人,也就不会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他们还会认为自己是尽到了他们管教子女的责任。
于是到后来,爸爸往往会抱怨说:
“这孩子怎么不像别人家的小孩那么灵?”
“这孩子怎么反应这么迟钝啊!”
“这孩子真倔,什么都自己做主,从不听大人的意见。”
“他一点儿主见也没有,到底该怎么办,他自己竟然不知道。”
这能怪谁呢?这是自食其果。
教育学家认为,只有平等的、民主的家庭才能产生具有独立意识、乐观积极的孩子,而专制的家庭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庸才。
生活中,许多父亲对孩子讲话时总是用训斥的口气,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则用命令的方式,但在孩子想说话时,爸爸不是粗暴地打断,就是不理不睬。这是很糟糕的情况,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专制作风,孩子需要的是可以平等进行语言交往的伙伴。
父母应真正地给予孩子平等的地位,不打断孩子的讲话,给孩子发言的机会,把孩子当成有思想的人,用心体会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才是真正尽到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爸爸在教育孩子时,往往会遇到孩子回嘴、反驳、顶撞的情况等。面对这种争辩,爸爸该如何处理呢?明智的做法是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取争辩。这样做,主要的好处有两个:其一,从孩子的争辩中,爸爸可以了解到其发生某种错误行为的背景、条件以及心理动机等,针对性地进行有成效的教育;其二,让孩子争辩,也就为爸爸树了一面镜子,爸爸通过听取孩子的争辩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的是否在理,发现不妥之处可以及时的调整。孩子争辩时,常常是他们最得意时。这时也是孩子最来劲儿、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对他们的大脑发育是有好处的。同时,这样还可以营造家庭的民主空气,增加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与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专家认为,能够同父母进行真正争辩的儿童,在以后会比较自信、有创造力和合群。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这位心理学家还谈到争论的一些重要之处。
1.争辩能够刺激孩子智力的发展。孩子勇于与父母争辩的直接原因是他们语言能力的进步与参与意识的觉醒。在争论的时候,孩子必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分析,选择、运用学到的词汇与表达的方式,试图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欲望,挑战父母。这无疑有利于刺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
2.争辩帮助孩子形成意志。争执能帮助孩子变得自信与独立。在对抗中的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知道怎样才能贯彻自己的意志。孩子与父母争辩后注意到,“父母并非总是正确的。”辩论的“胜利”,无疑使孩子获得一种快感与成就感,既让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
因此,爸爸应该树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允许孩子争辩,这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有些爸爸认为,假如允许孩子争辩,孩子就会不听话,不尊重自己,让自己为难,这种想法是极为不正确的。允许孩子争辩,对两代人都有好处,因此,爸爸要善于研究学习,让争辩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当然,允许孩子争辩是应遵守规则的,换言之,就是不允许他们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假如孩子违反了争辩的规则,爸爸自然应该回以制止。值得提醒的是,爸爸是规则的制定者,因此,在制定规则时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则,这种争辩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可以想象,由于受千百年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国人总觉得小孩子见识少、阅历浅、不成熟,又是自己生养的,于是形成了“大人说话小孩子听”的定论,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这对很多爸爸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这就要求爸爸们克服自以为是,唯我是从,只准说是,不准说不的单向说教的思维定势,换上尊重孩子,鼓励争辩,勇于自以为非,善于双向交流的思维方式;改变轻则呵斥,重则棍棒的粗暴行为,养成重科学,讲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规范。
爸爸应该为孩子的争辩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应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不要以为孩子与父母争辩是对父辈的不敬。
顺应孩子的能力及兴趣,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关照,使孩子身心健康,能掌握成功的机会,也懂得忍受挫折,孩子便能正常地成长——这才是爸爸所应扮好的角色。不要天天忙着工作、应酬,不清楚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志向所在,却要求孩子要如何如何,等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不仅孩子觉得难过,自己也会感到挫折、失望。
有位教师讲了这样一段经历: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曾经在一所当时称为“贵族学校”的私立中学实习。那里面的学生大多数是来自相当富裕、父母又忙于做生意没有时间管孩子的家庭。坦率地说,这些孩子虽然个个活泼健康、聪明伶俐,但是都属于“有点问题”的那一类,贪玩儿、任性,在来这个学校之前学习成绩比较差,少数已经受到不良影视节目的影响,满脑袋尽是江湖这一类的东西,有的甚至管我这种年轻的老师叫“老大”。
当时那个学校的校长交给我的一个任务就是和学生探讨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这时碰到一个贪玩儿但是爱动脑筋的学生,质问我的口气还真有点苏格拉底的风格。
以下是我们当时的对白:
“你应该认真学习。”
“为什么要学习?”
“认真学习才能考上大学呀。”
“为什么要考大学?”
“因为上大学才能找到工作。”
“为什么要找工作?”
“有工作才能有合法的收入,才能有钱支持自己独立生活呀。”
“我爸爸有的是钱。”
我当时一时语塞,真的没有理由说服这个养尊处优的男孩。
其实这个大男孩道出的何尝不是事实:努力学习、上大学、找工作、养家糊口只不过是那些靠不着父母的孩子的人生必由之路。对于这样衣食不愁的孩子来说,人生如果没有更大的理想与追求,挑灯夜读真的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现在经常也有父母向我们诉苦:“我的孩子,条件这么好,就是不好好地学习,整天无所事事。”
我们的答案是这样的: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编织一个梦!一个更高、更远、更美丽的人生之梦!这样他才会有学习、奋斗的动力,就像那些农家子弟一样。但是现在的许多父母依然把自己少年时代的理想压在孩子的肩上。
其实,孩子也常会问自己:“我将来能做什么?”这一点他们不能确定,可是他们能够确定自己不愿意做的是什么。他们害怕将来是个忙忙碌碌的人,他们变成不听话和反抗父母的孩子,只是为了亲自体验一下他们的自主能力。他们并不是故意想要反抗父母,他们的内心也是非常矛盾的。
很多爸爸虽然都知道要顺应孩子的能力及兴趣,然而,认知的层次并不等于行为,孩子的能力及兴趣如果是出于爸爸主观的认定,就谈不上所谓的“顺应”,反而是“操纵”了!最好先让孩子去尝试,再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且常跟学校老师联络,偶尔和孩子的同学、朋友聊聊,自然知道孩子大致上的表现,如果能为孩子做心理测验,那就更客观了。
爸爸对于孩子的学历和职业的期望,也应该秉持上述的原则。不要老是执著完美的期望,强迫孩子去实践。必须多考量孩子的现实条件和个别差异,不要做不当的比较,要接纳事实,修正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愉快、充满信心地向前进,否则会造成孩子心理上很大的困扰,甚至不幸地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