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ART 5
好妈妈别娇别惯,以免女儿成为“草莓族”

不要将“黄鹂鸟”,关在自家鸟笼里

孩子们在一起,是相互的镜子、榜样和对手,他们可以从中学到的东西将更为直观而易于接受。儿童教育专家认为,有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和竞争,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就说明了一个人要参与到同类群体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女儿第一次将男朋友带回家里,父亲在客厅里陪着女儿和男朋友天南地北的聊着。

父亲问女儿的男朋友:“你喜欢打球吗?”男朋友回答:“不,我不是很喜欢打球,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听音乐。”

父亲继续问:“那喜欢赌马吗?”男朋友:“不,我不赌博的。”

父亲又问:“你喜欢看电视上的田径或是球类竞赛吗?”男朋友:“不,对于这些有关竞赛性的活动我没有什么兴趣。”

男朋友离开后,女儿问父亲:“爸,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父亲回答:“你和他做朋友我不反对,但如果你想嫁给他,我是坚决不赞成。”

女儿讶异地问:“为什么呢?”

父亲说:“一般人养黄鹂鸟,绝不会将黄鹂鸟关在自家的鸟笼里,主人会带到茶馆,那儿有许多的黄鹂鸟。这只新的鸟儿,在茶馆听到同类此起彼落的鸣叫声,便会不甘示弱,也引吭高歌。这是养鸟人训练黄鹂鸟的诀窍。”

女儿问:“这和我的男朋友有什么关系呢?”

父亲说:“养鸟人刺激黄鹂鸟竞争的天性,来训练黄鹂鸟展露优美的歌声,若是没有竞争,这只黄鹂鸟可能就终生喑哑了,不能发出任何叫声,主要是因为没有其他的鸟儿来与它比较。”

父亲继续道:“你的这一位男朋友,经过我刚刚与他的一番谈话,发现他既不运动,也不喜欢运动,又不喜欢赌博、球赛,排斥所有竞赛性的活动,我认为,像他这样子的男人,将来恐怕难以有所成就。所以,我反对你嫁给他。”

黄鹂鸟需要在鸟群里练就优美的歌喉,一个孩子呢?她需要在孩子堆里磨炼自己的能力。通过与同龄人接触,孩子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即使孩子与伙伴们争吵起来,她还会通过辩解、说理和冲突,了解伙伴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自己与别人在感受和处世方法上的差异。她不仅学会了进攻的勇气、让步的涵养,而且还获得了胜利的体验、失败的教训等。

妈妈必须避免自己的家庭变成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孤岛,而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个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中感受对方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学会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培养乐于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做妈妈的要明白,孩子是需要在人群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妈妈要让她从小学会宽容、忍让,懂得理解和尊重,知道倾听和沟通的重要,明白合作和协商的分量,学会让大家认可、让大家接纳。这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很关键的一步,关系到一生的发展。

妈妈要让孩子学会与亲戚、朋友及同事、邻里之间的孩子互相交往。这项活动要在孩子是婴幼儿时期就加以引导和关注,使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尊重、理解、宽容等优秀品格的同时,她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许多智能,提高自身的判断力、辨别力和灵活性及适应性。

对于女孩,家长们多希望她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天使,但是我们要知道,今天的天使,总要走向人间的未来,她们必须学会与其他人共同生活。这就需要我们从她孩提时代起就引导她在同龄人中学会相互理解,平等交流与和平共处,让她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别给太多庇护,独立能力要从小抓起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把孩子的事情都包办下来,一一为孩子做好。这些父母似乎不知道,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孩子能够适应他自己未来的生活。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导他们学会独立地生活,而不要总觉得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行。

7岁的瑶瑶要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瑶瑶非常兴奋,在家里又跳又叫,然而妈妈却很担心,她觉得这对瑶瑶来说太难了!才7岁的女孩就要离开家,在外面和同学老师共同生活五天,孩子吃饭不习惯怎么办?孩子走不动怎么办?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妈妈给瑶瑶的班主任老师打了电话,再一次请她路上多照顾瑶瑶,又给瑶瑶准备了几套衣服,连帽子、手套都带上了,生怕晚上气温低冻坏孩子。除此之外,她又在瑶瑶的包里塞了一些高级营养品,叮嘱瑶瑶不要饿着自己。在瑶瑶临出门时,妈妈又告诉瑶瑶要注意安全,要这样、要那样,一副没完没了的样子,弄得瑶瑶都有些不耐烦了。瑶瑶走后,妈妈还坐在沙发上念叨着:“一个小孩子怎么照顾自己啊!”结果两天后,不放心的妈妈开着车追到夏令营去了……

瑶瑶的妈妈是个慈爱的好妈妈,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妈妈,她过多的保护、过分的呵护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无法自立自理。孩子终究要独立生活的,为了让女儿能顺利地适应她未来的生活,妈妈有必要适当放手,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去照顾自己,不要让她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呵护里。

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应关注的是孩子将来是否能自己应付外面的世界。将一个在慈父慈母庇护下,毫无自我生存能力的青年推入未来的社会是最为残忍的事,也是爱孩子的父母不忍看到的结局。妈妈们应该明白,你们是无法照顾孩子一辈子的,所以,从现在开始,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吧。

1.从小开始培养自立与自信。如果我们替孩子做了所有的事,在这样的抚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外表成人模样,内心却未成长。妈妈的包办庇护使他丧失了自信和勇气,也使他感到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这种自以为无私的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但这恰恰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

2.但凡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就不要替她去做,就好像要让孩子学会走路,你得先放开手一样,当然,一旦决定“放手”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要看到孩子做不好事情就又去插手。

3.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当父母的人可以教导孩子从一些简单的工作着手,例如早晨起床自己穿衣、刷牙,等等。这些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步骤而已,它更能训练孩子自动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不能一味迁就,爱女儿也要有底线

现在的女孩都是“小公主”,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护和物质享受。然而孩子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多,花样层出不穷,让父母们着实有点难以招架。父母们爱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一味顺从孩子只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和贪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一点好处。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妈妈:“豆豆,吃饭了。”

孩子:“今天吃什么?”

妈妈:“米饭、红烧鱼。”

孩子:“不,我要到街上吃肯德基。”

妈妈:“可是饭菜妈妈已经做好了,我也累了,明天再去吃,不行吗?”

孩子:“不,我今天就要吃。”

孩子又哭又闹,最后妈妈屈服了,带她到街上吃肯德基。

在这个故事中,孩子对妈妈提出了极不合理的要求,妈妈怕孩子生气竟然顺从了孩子的要求,她这样做既损害了自己的权利,又降低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这位妈妈的做法是非常失败的。

孩子是没有自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父母来满足。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不仅从父母身上,也从电视上,从大街上看到这多姿多彩的繁华世界,他们的视野宽广,他们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而父母们常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小孩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不要说以有限的精力、财力、时间去满足孩子无休无止、花样翻新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对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满足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大错误。过于迁就孩子,等于间接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日后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工作、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而误入歧途。因此,在生活中,妈妈千万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对孩子非分的需求理当不要迁就之外,对孩子正当的要求,有时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或者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一定全部满足。但是,不迁就孩子必须讲究方法。

1.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要试图安抚他,事后再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促使孩子做到这一步,自幼明白道理与克己节制,心理上能够爱承受一定的挫折,这对她今后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2.不要出尔反尔。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母亲,她们当时不迁就,可是经不住孩子的纠缠,或是由于心软,过一会儿又予以满足,这是最失败的。这样出尔反尔,定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认知:即通过死缠硬磨的手段,无论什么样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3.教育者态度一致。有些父母不注意相互之间的通气、默契,妈妈不迁就,爸爸却迁就了;又或者父母达成一致意见,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当父母提出批评时,老人又说这是他自己的积蓄,背后又在孩子面前唠叨。这样不仅会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误以为父母不疼爱他,说得好听,说什么事情做不到,其实可以办到,只是不愿意为自己花钱、着想。所以,提醒父母们一定要与家庭成员达成默契,共同引导孩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在家庭生活中,逐步强化女孩自立性

如果让孩子在父母身边永远有所依靠,那么当孩子有朝一日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就将无所适从。在人生旅途上,有时孩子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如果将别人的帮助当成了一种依靠,就势必会养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对于一个优秀的女孩来说,她的选择会是:“舍弃依靠,自己去奋斗。”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女孩早日独立,那么就应该从小让她养成独立的习惯。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面,美国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美国人很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让孩子从一生下来就一个人睡在自己的卧室里。

一个美国人的家庭保姆,她睡的房间离孩子卧室有两层楼。为了便于照顾孩子的生活,主人买了一个婴儿监听器,一头放在孩子的床边上,一头放在保姆身边。保姆可以从那个小小的“窃听器”里听出孩子是否醒了,是否在哭,孩子翻身和吮手指的声音,保姆都听得清清楚楚。

白天倒没什么,晚上如果孩子生病,保姆就得一次次爬两层楼去孩子房间。孩子的卧室里有一张带栏杆的小床和一张大床。孩子还小,睡在小床里。保姆想睡在孩子房间那张大床上,省得一趟趟来回跑。这样既方便大人,孩子又能得到细心的照顾。保姆把这个想法告诉主人,她却说:“这不好,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和大人一起睡有许多弊病,比如胆小怕事的习惯,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行为变得怪异等。”

美国父母这种教育、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手段,对于许多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其内在思路非常值得中国父母借鉴。竞争充满着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为了让孩子日后能够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位父母都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1.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

要培养女儿的独立性,就要让她从自身的事情做起。让她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自己大小便,自己洗手、洗脸、刷牙、梳头,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自己洗手绢、袜子……这些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却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内容。

2.对孩子想要做的事情给予鼓励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的中心会逐渐从父母转向外界事物,什么都想看看摸摸,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独立意识大大增强。这时妈妈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让孩子获得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比如女儿要自己吃饭,哪怕她撒了饭粒或不小心摔破了碗,也要让她尝试。

3.要引导孩子做不会做的事情

比如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独立入睡,第一次洗袜子,这些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对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妈妈一定要以积极的语言和行为去让孩子大胆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要经常对女儿说“自己试一试”“我相信你能做好”。同时,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掌握一些必需的技能。

免疫教育:让孩子适当了解世界灰色面

每个小女孩,都是妈妈心中的天使,望着她们稚嫩的面孔,我们愿意用全部的心思来爱她们,为她们遮挡世间的一切风雨。于是,凡是社会上那些肮脏的、丑恶的、痛苦的东西,我们都不希望孩子见到,总怕污染了她们那纯洁无瑕的心灵。

然而,这种讳疾忌医的做法,究竟可以维持多久呢?一个一向把世界当成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的女孩,一旦遭遇到困苦,对她的打击岂不是更深?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我们有必要向孩子展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社会。

德国柏林,一所普通的小学正在对孩子们进行社会教育。

讲台前,殡仪馆的叔叔阿姨们正在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该如何应对。学校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同一时间,德国汉堡青少年法庭现场,法官正在审讯一名持刀杀人的少年犯。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来自汉堡亨利希中学初二8班的20多名学生正在专注地聆听着……

20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教育专家认为:以前的教育内容属于阳光式教育,而现在的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教育。否则,如果为了保持学生心灵的“纯洁”,总是回避甚至不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为了配合教材,学生们还要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以此为参照来调整、充实自己。比如以“专题研究课”形式了解社会。学生们自愿组成几个小组,讨论出研究主题,然后到社会上去调查,最后写出研究报告。例行的“周三社会日”,学校老师会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让学生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课堂上,通过演讲、辩论、扮演反面人物等,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免疫”教育。

“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教给他们怎样认识生活和社会、保护自己。”一位德国的中学校长如此说道。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了解了社会的某些“灰暗”以后,会对他们的思想形成负面影响,增加其心理负担。其实孩子们的承受力,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完全和我们一样。

我们不必担心社会上的“阴暗面”会使孩子的心情灰暗,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上,好人和幸福的人占绝大多数,可是也有坏人和不幸的人。然后,再让他们自己去分辨,去体会。这样,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的失落和反叛就不会那么大。 BSMb0chI5MjB9SIvhd9D27DIMBihPTu1EwyQF3vro9jsLS0D919/7yypMrWTpP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