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

中国有句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情人”被思维左右了,他的认识水平和判断力已经完全向内心屈服。他爱意浓浓,对心爱之人一往情深,此时,他看见的一切都是自己希望看见的。于是,即使对方很平凡,在情人的眼里,她也像西施一样美丽动人。人的行为常常就是这样由思维来决定,正确的思维决定正确的行为,偏离的思维决定错误的行为。

西方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位住在海滨的哲学家,一天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他想横渡大海,去海的对岸看一看。他是一位逻辑学家,经过冷静的思考,他理智地归纳出了这次航海可能遭遇的不同问题,结果他发现他不应当去的理由比应当去的理由更多:他可能会晕船;船很小,风暴也可能危及他的生命;海盗的快艇正在海上等待着捕获商船,如果他的船被他们捉住了,他们就会拿走他的东西,并把他当奴隶卖掉。这些理由和判断表明他不应该作这次旅行。

然而,这位哲学家还是作了这次旅行。为什么呢?因为横渡大海的想法已变成了一种挑战。跃跃欲试的想法冲击他的保守在时刻提醒着:“朋友,这件事在推理上虽有些令人生畏,但情况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坏。你常常都是一个幸运儿,这次也不例外。”冒险的想法牢牢地控制住了这位哲学家,以至于后来,他觉得如果不进行这次航海,他就会坐立不安,甚至可以说,会成为他人生的一大遗憾。于是他扬帆起航了。虽然路上几次遇险,但他都凭借自己的智慧安然躲过。最终,他竟然真的横渡了大海,来到了对岸。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一件事:行为跟着思维走。

既然行为跟着思维走,那么当我们对某件事做决定时,内心就不能着急,一定要心平气和,最好是既不自卑也不自负,既不犹豫也不冒进,既不激进也不消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敏锐地观察出客观问题的特点,才能准确地判断出事情的变化,才能够真正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我们的内心调整不到这一状态,我们对外界形势的判断就会受主观思维的影响,不能够做到客观地判断,结果就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分子曾进行了一次触目惊心的心理实验,他们声称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处死人,这种方式就是抽干人身上的血液。实验那天,他们从集中营挑选来两个人,一个是牧师,另一个是普通工人。纳粹士兵将两人分别捆绑在床上,用黑布蒙住他们的双眼,然后将针头插进他们的手臂,并不时地告诉他们:现在,你已经被抽了多少升血了,你的血将在多少时间内被抽干。其实,纳粹士兵并没有真的抽他们的血,只是在他们的手臂上插进了一支空针头。结果,工人的面部不断抽搐,脸色变得惨白,渐渐地在惊恐万状中死去。而那位牧师却始终神情安详,死神没有夺取他的生命,他活了下来。

从这个实验中,你也许会对这两个人的不同命运产生疑问。但当人们问起牧师当时的感想时,牧师回答说:“我的内心很平静,我不害怕,我问心无愧,即使死了,我的灵魂也会进入天堂。”可见,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两个人都面临死亡的现实,不同的是,那个工人极端恐惧的想法让他采取了放弃生命的行为,认为自己一定没有机会生存下去了,而最终心力衰竭地死去。牧师因为拥有平和的想法,正视自己,从容地面对当时的一切,结果反而幸存了下来。当我们的人生遇到大的转折之时,我们就更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思维,否则,就会对客观情况的变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抓不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就会把内心的愿望误认为是客观的事实。如此一来,我们就不能真正地去审时度势,就会对情况做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为,导致我们的人生陷入更大的困境中。 4JB8Atrn/6pl5tqFygvLDQROR9oGb4dmyOTqvkKuF2NZkQ98w4K2c9od0Kux0jh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