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群雄中,曹操和袁绍因为都是官宦子弟,相交甚早,很早就在一起厮混了。
后来慢慢长大了,两人都在朝中做了官,面对天下大势,曹操经常与袁绍交流看法,就像后来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一样。袁绍心眼少,和曹操说话,往往都是有什么说什么,曹操就不一样了,他心眼多,说话总是喜欢说半句留半句。
比如两个人一起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互相探讨未来发展,袁绍问曹操:“大事如果不顺,有什么后路呢?”曹操反问:“你是怎么想的呢?”袁绍和盘托出:“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曹操的话虽然被后世视为大格局,但依据当时的情境来看,未免有些含糊其辞,他说:“我广纳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义之道驾驭他们,应该会无往不胜。”怎么看,曹操的心机都要更重一些。
后来,在两个枭雄创业的初期,袁绍给了曹操不少的帮助,不承想自己的宏图霸业正是被曹操拦腰折断,想必袁绍内心受到伤害的指数一定非常高吧。
正如陈琳那篇著名的檄文里提道:“……于是和曹操共同商讨讨伐董卓,本来以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任用,谁知他愚昧短见,轻易发动进攻,打了大败仗,丧失了许多兵力,袁绍于是又分给他兵力,休整队伍,上表推荐他担任东郡太守;又让他担任兖州刺史,让他披着虎文将袍,交给他军队,给他奖罚的权力,希望他能够像秦国将军孟明视一样将功赎罪。但是曹操趁机飞扬跋扈,更加变本加厉,剥削人民,残害贤能良善的人,前任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出名,直言正色,从不阿谄奉承,却被曹操杀死把头颅悬挂起来示众,妻子儿女都被杀害。从此官员怨愤痛恨,民怨沸腾,一个人振臂一呼,整个州群起响应,所以被徐方打败,土地被吕布夺取,逃到东部故乡,没有立足之地。袁绍本着扶弱惩强的意愿,而且不和善于叛变的吕布同党,于是又发动兵马,征讨吕布,金鼓震天,吕布被打败,拯救了曹操面临死亡的威胁,恢复他的官职,就算袁绍对兖州的百姓没有恩惠,也对曹操有大恩。”
这些感情色彩强烈的措辞,与其说是陈琳在代笔声讨国贼,倒不如说是袁绍对曹操“忘恩负义”的强烈谴责,不知道曹操当时看完以后作何感想,也不知道他在袁绍墓前痛哭有几分真几分假。
曹操杀人从不手软,而且每次杀人总能找到借口。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两人逃亡途中来到父亲的故友吕伯奢家。
吕伯奢不怕受到牵连,让曹操和陈宫二人留下好好休息,自己则出去买酒准备款待他们。曹操和陈宫坐在屋子里,听到外面有磨刀声便起了疑心,怀疑他们要杀自己,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多,二人坐不住了,恶从心头起,狠向胆边生,冲出去就把外面忙活的人一顿乱剑砍死。杀完人之后,才看见门外面绑着一头猪。原来他们是要杀猪,不是要杀他们。二人也慌了神,上马就跑。结果正好遇见了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搪塞几句,一个翻身一剑刺死吕伯奢。并留下一句“宁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的借口。
当然,这只是演义里的桥段。吕伯奢灭门有很多讲法,一般都指向曹操的不仁不义,不过早期的相关叙述并不支持这种看法。《魏书》讲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从董卓处逃亡时和几个人骑马去找吕伯奢,刚好吕伯奢不在,结果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结果曹操反击杀了数人。这算正当防卫,没什么不仁可言。不过,虽然演义有太过之嫌,但《魏书》毕竟是曹家写的,其真实度也值得商榷。
《世语》则说吕伯奢虽然外出,但是五个儿子都很客气,以宾主之礼相待,但是曹操因为吕家对自己太过热情,反而满怀疑心,拿剑在当天晚上杀了八人后离开。
《孙盛杂记》则提到,因曹操听到异声,于是满怀疑心,连夜杀人,临走前悲凄地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打袁术的时候,部队缺粮,粮官来请示曹操。曹操说:“可以先用小碗分发,以应一时之急。”粮官问:“如果士兵抱怨的话,怎么办?”曹操回答:“我自有办法。”果然晚上军营里怨声四起,“皆言丞相欺众”。
于是,曹操偷偷地把粮官叫来,说要向他借件东西,稳定军心,希望粮官不要吝啬。粮官于是问,“丞相欲用何物?”曹操说要借他的头示众。粮官争辩:“我实无罪!”曹操说:“我也知道你没有过错,但不杀你,部队就会造反;你死后,我会善待你的家属,你就放心地去吧。”然后一剑把人劈了,并贴出布告,说粮官故意用小碗,盗窃军粮,已正军法,终于把军心稳了下来。
为了安抚军心,“名正言顺”地杀害无辜,曹操委实是为成大事不择手段。
曹操总是害怕有人会趁自己睡觉的时候加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道:“我梦中喜欢杀人,我睡着的时候大家不要靠近。”一天白天,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掉在地上,一个侍卫过来帮曹操把被子盖好。曹操跳起来,拔剑杀了侍卫,又上床继续睡觉。醒来之后,曹操故意惊问道:“是谁杀了侍卫?”左右把实情告诉了他,曹操痛哭,命令厚葬侍卫。从此大家都相信曹操会在梦中杀人,但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真实用意,在埋葬侍卫时叹息道:“丞相不在梦中,你才是在梦中呢!”曹操知道了越发厌恶杨修。
显然,曹操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拔刀杀人的,但为了不失人心,才找了这样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不想却被杨修道破了,那么接下来,就该轮到杨修了。
关于杨修之死,大家在课本里面已经学过了,大意就是,杨修这个人不知深浅,又爱耍小聪明,曹操因为忌才而杀了他。不过在史学家看来,这只是表面原因,因为曹操本人虽多疑狡诈,但没有这么狭隘。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谋的程昱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
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出于政治立场考虑,杨修是正统儒学出身,本身对曹操就很有意见,因为曹操的出身不太好,所以即使高居丞相之位,依旧有些名不正言不顺,而曹操杀杨修,就是为了除掉自己在政治上的敌人。
在一方面,出于为曹丕的地位考虑,曹操依旧要杀掉杨修,因为他是曹植的人,留下必有大祸。在曹植和曹丕争位之时,杨修作为曹植智囊,屡屡出谋划策,所以为了提防之后曹植兄弟再度互争,必须把曹植所有羽翼全都翦除,断了他的念想,从这一点上看,杨修必死。“扰乱军心”,就像他屡次杀人一样,只不过是曹操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而已。
据说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他的父亲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磾那样的远见(金日磾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磾撞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曹操在军事、政治、文学上的造诣很高,广为后世称道,但他还有一个特殊癖好,也让后世议论纷纷,那就是跟人打仗灭了对方以后,经常把别人的老婆一并给抢回去。
曹操的这个恶习可以追溯到他年少的时候了。
那时候曹操和袁绍还厮混在一起,好人好事基本没做过,调皮捣蛋、恶作剧一类的事情倒干了不少。
有一次,小哥俩看到别人家在娶媳妇,便动了歪心思,趁着散席的混乱场面溜进庭院,大喊:“有小偷啊,快抓小偷啊!”场面一下子就乱了,连新郎都放下新娘去抓贼了。二人就跟职业采花贼似的溜进洞房,把新娘子劫持了。
这桩绑架案的发展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曹操让袁绍背着新娘子先跑,他自己则走另一条路,边走边喊:“小偷往这边跑了!大家快来追啊!”于是大家都跟在曹操的屁股后面跑,虽然跑了好久也没见到贼影,但大家还是很感激小少侠助人为乐的侠义精神,曹操不仅诱敌走错路的目的达到了,还得了个交口称赞,简直不能再皮了。
另一种说法说,两个坏小子挟持新娘子逃跑,袁绍一不小心卡在了荆棘丛里,半天也挣扎不出来,曹操冷不丁喊了一句:“贼人在这里!”吓得袁绍一个激灵,腾地就蹦出来了。这个心术和他后来的“望梅止渴”如出一辙,都是在困境中以刺激别人的心理来激发潜能,若是生在现代,曹操说不准还是个不错的心理学家。
这就是“贼喊捉贼”的由来。
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曹操这个恶习一直没改,世人时评曰:“曹魏好人妻。”
曹操剿灭吕布后,就把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抢了过来。杜氏是关羽首先看上的,曹操和刘备围下邳时,关羽屡次请求曹操把杜氏赏给自己,曹操当时满口答应。然而曹操生性多疑,关羽三番两次的请求,自然引起了曹操的怀疑,下邳城破后曹操见到杜氏,心说这也太美了吧,于是就自己受用了。
又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曹操为了这些人妻也曾付出过惨重的代价。
曹操四十三岁那年,率军征张绣,张绣自知不是对手,采纳下属建议,归顺了曹操。
曹操收编张绣以后,志得意满,于是又开始打起了人妻的主意,就问左右:“这里有没有十足妇女呢?”曹安民心领神会,说:“张绣叔叔张济的媳妇邹氏,长得相当不错。”曹操忙命人赶快请来。这邹氏的确花容月貌,曹操一见色迷心窍,便强行收了,夜夜欢愉。
按理说,张绣新降,理应好好安抚,曹操应该顾及人家的面子,搞好团结,增进感情。毕竟江山要紧,美人易得,来日方长。就是真喜欢这个女人,也该和张绣打好招呼,以礼聘娶,给足张绣面子。可这时的曹操估计太得意忘形,也是欲火中烧急不可耐了,毫不顾忌地做起了苟且之事。再者,你做了也就做了,悄悄进行不行?可曹操偏偏要搞得人尽皆知。
这下张绣的面子彻底挂不住了,就有了弄死曹操的想法。结果曹操觉察到了张绣的心思,也开始谋划怎么干掉张绣。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张绣连夜集结部队,给曹操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偷袭曹营。
曹操此时正忙着和张绣婶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没什么防备,被杀得丢盔弃甲,一路狼狈逃窜,一直从今天的河南南阳跑到泌阳,才得以喘息。
这一次,曹操被揍得相当惨,他是侥幸逃脱了,可折了嫡长子曹昂、一级战将典韦,侄子曹安民也身负重伤,最终不治而亡,以如此代价换来的邹美人也在乱军之中不知所踪。
这还不算完,曹操的正妻丁夫人发飙了!曹昂幼年丧母,由没有生育的丁夫人抚养长大,视如己出。对丁夫人来说,自己含辛茹苦培养的宝贝儿子就这么没了,而且还是死于老公的风流韵事,这个心结怎么能解得开?
她怒骂曹操:“你害死了我儿子,从此我没什么可留恋的!”随即回了娘家。后来,曹操曾亲自去接丁夫人,他抚摸着丁夫人的背说:“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丁夫人没搭理他,曹操走到门前又问:“跟我回去,行不行?”丁夫人还是没搭理他,二人关系从此断绝。后来曹操病重,自认为时日无多,叹息说:"我一生做事,没有什么后悔的。假如死后还有灵的话,子修如果问我他的母亲在哪儿,我将怎么回答啊!”
好色的曹操,这一次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