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01
困局:世界正在惩罚不改变的人

一般,是因为你自认一般

很多人人生困顿,都是因为受困于自身的心理高度。

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更多,各种优秀与美好的事物都与自己无缘。他们之所以做着很一般的事情,过着很一般的生活,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与期望值不够高。他们不明白,自己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可以实现任何可能的目标,做自己想做的人。

一位士兵给拿破仑送信,由于过于匆忙,在他把信件送到之前,所骑的战马就摔死了。拿破仑口述完回信之后,将信交给这位士兵使者,并命令他骑上自己的马,尽可能快地将回信送过去。士兵看着这匹披戴着极好马饰的高贵马,说道:“不行,将军,这匹马对于一名普通士兵来说太豪华、太高贵了。”拿破仑说道:“相比较法国士兵来说,没有什么东西太豪华,或太高贵。”

世界上到处都是像这个可怜的法国士兵一样的人,他们既羡慕别人的拥有,又觉得别人拥有的东西对自己来说太奢侈,与自己卑微的身份不相称。他们从未意识到,恰恰是这种自我贬低的思想削弱了自己的意志力。他们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没有足够的期望,也没有足够的要求。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在思想上自我设限的人,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他们的潜意识都会告诉自己,我不一定能做好或我做不了!这不自信的心理反应足以令他们退缩或无法全力以赴地去做事情。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疾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一百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他们在跳蚤上方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之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相对的高度。接下来,研究人员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每次都在碰壁后被动地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当玻璃罩接近桌面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此刻已不会跳了。

成功与失败皆取决于思想的力量。真正的思考者自信,他们自信一定会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思想的人也自信,他们自信一定会失败,自信自己是平庸者。一般与不一般,只是相信的内容不同罢了。

美国有个叫约翰·歌德的人,25岁以前几乎一无是处,25岁时偶然参加了美国成功学院的一个关于“精神,信念和目标”的讲座。听完讲座以后,他的内心触动极大,从那时起,他便按照学到的方法,为自己设定了123个目标。这些目标中,最大的是成为亿万富翁和登上月球,最小的包括交友、收入、住所,甚至一些生活中的琐事。30年过去了,他的123个目标实现了105个,其中包括成为亿万富翁。

美国成功学院对1000名世界知名成功人士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思考决定了成功的85%!

所以我们必须告诉自己: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只有自我的不认同——不认同自己的想法,不认同勇气,不认同坚持,不认同自身的潜能,所以,才不敢做事情,所以才一直很一般!

宿命论者终身“囹圄”

如果你无欲无求,可能日子过得随心所欲,但是这种生活暮气太重,未必真是福气。

如果你真的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有了想法,就放手去做,你不去做,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潜力,只有做了,你才知道行动对你意味着什么。畏首畏尾的人永远得不到机遇的青睐,不敢正视困境的人永远无法完成对困境的逆转。就算整个世界都不看好你,但假如你能因此激发出斗志,积极地去思考,大胆地去尝试,全身心地去开拓,去美化自己的人生,你就很可能将那些轻视的眼光转化成羡慕的媚眼,但如果你连这点勇气都没有,你就会错过很多上天原本想要赐予你的东西。事实上,成功只青睐既有思想又有行动的人。

有一家人,他们在经过多年的省吃俭用之后,攒够了前往澳大利亚的下等舱船票钱,他们打算到富足的澳大利亚去谋求发财的机会。

为了节省开支,妻子在上船之前准备了许多干粮,因为船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孩子们看到船上豪华餐厅的美食都忍不住向父母哀求,希望能够吃上一点,哪怕是残羹冷饭也行。

可是,父母不希望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就守住自己所在的下等舱门口,不让孩子们出去。于是,孩子们就只能和父母一样,在整个旅途中都吃自己带的干粮。

其实大人和孩子一样渴望吃到美食,不过他们一想到自己空空的口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旅途还有两天就结束了,可是这家人带的干粮已经吃完了。被逼无奈,父亲只好去求服务员赏给他们一些剩饭。听到父亲的哀求,服务员吃惊地说:“为什么你们不到餐厅去用餐呢?”父亲回答说:“我们根本没有钱。”

“可是只要是船上的客人,都可以免费享用餐厅的所有食物呀!”听了服务员的回答,父亲大吃一惊,几乎要跳起来了。

如果他们肯在上船时问一问,也就不必一路上如此狼狈了。那么为何他们不去问问船上的就餐情况呢?显而易见,他们没有勇气,因为他们的心中早就为自己设了一个限——我们很穷,没钱去豪华餐厅享用美食,于是他们错过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待遇。

在生活中,我们因为没有勇气尝试而错失良机的事情又何止这些?也许就算你尝试了,也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你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你就只能一如既往的落魄和平庸。

今天的你可能很坎坷,你抱怨上天不给你成功的机会,感慨命运一直在捉弄你,其实机会可能就在你身边,只是因为你为自己设了限,你觉得自己只能做平庸的事情,于是你把机会自行放弃了,而机会一旦溜走,就很难再重新拥有。这也是很多人无法翻盘的一大原因。

成功与财富这些东西,只会往有头脑的人口袋里钻,一个人如果脑袋空空,那么必然也会口袋空空。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差别其实就是脖子以上的部分。如果说一个人立意坚定,要永远地摆脱困境,要从各个方面拭去贫困的痕迹,要一往无前地去争取“富裕”与“成功”,那么成功都不好意思不去找他;如果一个人安于命运,视平庸为生命常态,没有挣脱现状的欲望,那么他身体中原本所潜伏的能量也会失去效能,他的一生也将无法告别困境。

其实,困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困厄的思想,即认为自己注定平庸、必将死于贫贱的错误思维。这着实是我们人生中绝大的谬误!所以,不要一面抱怨自己的坎坷,一面却安于现状,你必须时时告诉自己:“我想成功!我要成功!”同时你要身体力行,朝着切实可行的目标努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摆脱困境。

有多少潜能,都被自己封印了

在一次登山活动中,两名登山运动员发生了危险,虽然回到了营地,但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队友不可能带着他们撤到下一个营地,等待他们的或许就只有死亡。然而整整一夜过去了,两个人竟然都没有死,不过脸上都结满了冰。队友帮他们把脸上的冰敲碎,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带着他们撤下去。无奈,他们选择了放弃……这时,奇迹发生了!在队友撤离以后,其中的一个伤员竟然自己爬了下去!当时,他的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另一只眼睛也只能看到不远处,而且浑身上下伤痕累累!天知道他是怎么爬下去的!这就是生命的奇迹,是本能创造的奇迹!当个体的本能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他成功,人类取得的一切成就和文明,都得益于本能的激发和燃烧。

几百万年前,一只猴子无意中唤醒了本能,他赢了自己一把,从此“改头换面”,成了人;几百万年后,一个美国人激发了自己60%的本能,赢了自己一把,从此给了人间更多的光明。本能,伟人有,贵族有,专家有,成功者有,你有我也有,只不过,每个人所激发的程度都有所不同。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99%的人对自身本能的开发尚未达到14%,许多人一生都在追求成功,却从未意识到本能力量的存在,任其被动运行,以至于一生平常得不能再平常。而那些“打通任督二脉”、激发人体50%以上本能的人,全部站在了人生金字塔的顶层,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从邓稼先到袁隆平、从科比·布莱恩特到贝克汉姆、从李彦宏到马云……莫不如是。

其实从生物学角度上讲,本能约等于生命活动过程本身,没有谁能够拒绝它。只不过大多数时候,它都在沉睡之中,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又往往会在瞬间被唤醒,譬如有的人可以徒手接住从高处跌落的婴儿,有的人经过助跑可以跨越四五米宽的壕沟,有的女人可以将虎背熊腰的壮汉摔出去……而这些,都是不需要经过训炼的能力,它只是等待被激发,这就是本能,力量无穷,却常常被我们所浪费。

人们对于本能的忽略,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设限,我们权且将其称之为“观念瓶颈”,而影响我们本能发挥的观念瓶颈,大致有以下两种:

1.困境中的虚无渺茫

人在顺境时,往往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是不会表现出这种瓶颈的。可是一旦遭遇挫折,又不是那种事关生死的紧急时刻,那么在长期的失落中,就会感到前途渺茫,于是开始灰心丧气,甚至放任自流。人生在还没有走几步路的时候就跌倒了,而且一跌不起——注意!是自己不想爬起来。这是观念上的第一个瓶颈,不依个人知识文化而变化,完全是意识上的东西,是人自认为对挫折无能为力,所以不做努力,本能自然也无从激发。当个人意识突破这个观念以后,人们可能又会迎来人生的第二个观念瓶颈。

2.收获后的小富即安

很多人都存在这种观念瓶颈,这可能与数千年的文化思想有关,譬如很多农业劳动者吃穿不愁就能满足;很多城市居民有个固定工作就不作他想,这些人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目标的层次实在不够高,我们不是否定这种生活方式,但也并不认同这种生活态度。打个比方,近些年为什么我国农村生产力倒退?就是因为这个观念成了主流,结果国家对农村这么好的政策却没有人想到去利用,浪费了发展的机遇。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是本能发挥的关键性障碍,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我们的人生才能进入全新的阶段。

那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我们需要思考。

当我们的人生长期无法提升和改变时,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内心做个检视,去思考: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有哪些是处于“失衡”和“非正常”的?然后寻找心理失衡的原因,同时想象自己期待的人生场景,也就是突破瓶颈状态之后的表现状态。在想明白这些以后,你就会意识到,其实我们观念上的瓶颈完全是自我设置,是我们因为种种原因将之前的目标和梦想束之高阁,使之变成了空话。

所以请在心里问问自己:

1.“我”是否“知道”

生活中的机遇不少,只是我们不知道,不是因为你比别人笨,据科学研究表明,人与猴子的基因相似度大概达到了98%,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概只有0.2%,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差的是你的心态,你在心态上太懒惰,搜索机遇的本能自然无从激发。现在,你需要改变这种心态,让自己敏感起来,因为“不知道”是有救的,但绝对的无知就连上帝也帮不了你。

2.“我”是否“相信”

信念决定一切。你相信自己“能”或“不能”,以自然法则而论,都是对的,但信念力所带来的影响会大不相同。人体就像一块磁铁,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什么,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你就会去思考、去学习、去创造,就能够大量地激发本能。你不相信自己,自然就无法吸引任何你想要得到的东西。

3.“我”是否“在动”

人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本能的激发靠行动。你是中国人,华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那为什么你没有把这份本能激发出来?为什么还没有事业、没有财富?很多人也相信自己,甚至有点自负,为什么还没有成功?就因为没有行动。不行动,本能是无从激发的。这个人生也基本是没救的。

4.“我”是否坚持?

阻碍本能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坚持”。不坚持,证明你的心中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做起事来半途而废,可能本能的火焰刚刚被点燃,就瞬间熄灭了,这样虎头蛇尾的人,永远也做不出像样的成绩。

那么解决这一切的根本方法,就是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以及人生目标,并且制订出一个详细的努力和执行计划,立即付诸行动。

生命的奇迹有些可以复制,有些不能复制,但只要我们激发出本能,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个体的潜在本能是无限的,包括生存本能、创造财富的本能,等等,只要我们能够激发出15%以上的本能,人生成功率就会激增300%。

想法不能真正决定活法

改变是由不满而来的。有开始,便有一种梦想,接着是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地工作去实现,把现状和梦想中间的鸿沟填平。人长大以后,就应该认清自己现在是什么人,将来想做什么人。给自己设定一个可行又不乏高远的目标,刺激自己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并一步步向着更高的目标推进。

一个叫辛迪的美国家庭主妇,觉得自己的房子太小,住着很不舒服,于是她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3年内购买一栋600平方米的房子。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大可能实现的规划。

辛迪决定写一本畅销书,卖到100万本。她把这个点子告诉老公,却换来一顿嘲笑。

辛迪想: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我一定也做得到。她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我的书在3年之内一定会卖到100万本,财富会大量涌来,所有的机遇之门都会为我打开。在这样的自我确认下,辛迪开始行动。

辛迪觉得自己这本书的市场在于女性。她发现女性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不被先生所了解,她想给她们带来一些快乐,这样她们就会把书介绍给周围的朋友。辛迪觉得她的读者们通常会去超市、美容院等地方,所以专门打电话给超市的采购员以及美容院的老板。

她很直接地向别人销售自己的书:“我是某某作家,我最近出了一本书,一定会成为畅销书。我相信这本书摆在你的超市,摆在你的服装店,摆在你的美容院,应该会帮你赚不少的钱。”她说“,我将寄一本样书给你,一个礼拜之后,我会再打电话给你。”

辛迪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从来不问别人:“你到底有没有兴趣购买?”而是直接就问:“你要订购多少本?”

一个礼拜之后,她打电话问“:我是辛迪,你看过我的书没有?你准备订购5000本还是10000本?”

对方说:“辛迪,你可能不了解,我们这个超市从来没有订过任何一本书超过2500本。”

辛迪说:“过去等不等于未来?”

对方说:“不等于。”

“所以总有一个开始,你准备订购5000本还是10000本?”

对方说:“那……我订4000本好了。”

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成交了。

辛迪打电话问第二个人:“我是辛迪,你收到我的书没有?你即将订10000本还是20000本?”

对方说:“你的书很有趣,我和同事都很欣赏。但我们订书从来没有订过这么大的量,我订购4000本好了。”

辛迪说:“你简直在侮辱我,你才订购4000本?像你这么大的连锁店你订4000本?你不止在侮辱我,还在侮辱你自己,难道连你都不相信你的连锁店卖得出去吗?”

对方吓了一跳,问:“一般人订购多少本?”

辛迪说:“10000到20000本。”

对方被她说服了,“那我订12000本!”

之后,辛迪又卖书给军队。

对方告诉辛迪:“我们这里的人是不会有兴趣的,我们这里都是男人,你不可能在我们这个地方销售任何关于女人的书。”

辛迪问:“请问你上司是谁?”

“不,我上司也不可能买!”辛迪不要听“No”,她要听的是“Yes”,她说:“把这本书交给你上司,我下个礼拜打电话找你上司,我不找你了。”

结果一个礼拜之后,对方打电话来说:“辛迪,我的上司说,我们决定订购4000本。”因为他的上司是女的,她想:“天天被男士兵这样整,我现在弄一本书来整你们。”

不管多少人对你说“No”,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下一个说“Yes”的人。这是辛迪得到的经验。

她的书从来没在任何一家书店卖过,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卖。依靠不屈不挠的信念和巧妙的销售手段,辛迪的书卖出了整整140万本!之后她又写了好几本书,都很畅销。到这个时候,辛迪要实现的愿望,已经不是买一栋大房子那么简单了。

成功的雏形,其实无非是一个想法,但想法能够决定未来。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没有想法,而是缺乏实现的胆量。他们不敢接受改变,与其说是安于现状,不如坦白一点,就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环境可能带来的挫折和挑战。这些人最终只会是一事无成!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这样的人生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我们常常输在“忘记尝试”上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有勇于尝试的经历。尝试也就是探索,没有探索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

“我的确是残疾,我参加选美,就是站出来告诉每个人,也许我们外表不同,说话方式、行为举止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都能做得很棒。”对于身体上的不完美,凯利从小到大一直都不回避。

小凯利出生时左臂就只有后半截。尽管如此,父母依然对她宠爱有加,凯利也因此养成了活泼乐观的性格。小时候,每当小伙伴问凯利,为什么她的左臂只有半截时,凯利总是坦然地开玩笑说“:另外半截被鲨鱼咬掉了呀。”从小就习惯被别人注视的她,比一般孩子更加大胆、勇敢,不管是男孩的项目——棒球,抑或是女孩喜欢的跳舞,凯利几乎样样擅长。“我的世界里没有‘不行’两个字,没有什么是我不敢尝试的。”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凯利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在——舞台。“在舞台上,我能够抬头挺胸、自信满满地做自己。在这里,我允许别人盯着我看个够。”

凯利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登上选美的舞台。“我根本没憧憬过这条路。”虽然如此,当她得知选美比赛的消息时,这位从不拒绝尝试的女孩自然也不会错过。“当时我想,为什么不呢?这样更多的人就能听到我的声音。我觉得我能够做到,也会乐在其中。”2013年2月,凯利开始为选美紧锣密鼓地训练。

4个月中,除了遵守严格的饮食规定外,凯利的训练细致入微,从穿高跟鞋走路、回答问题,到发型、服饰、拍照姿势,甚至包括笑容的幅度。

凯利的努力没有白费。历时3天的比赛中,凯利以她的阳光、乐观与机智一次次让评委刮目相看。才艺表演时,她以高亢的嗓音唱出音乐剧《女巫前传》的经典曲目《反抗引力》,全场仿佛听到了她的心声:“我要反抗引力腾飞,谁也不能阻止我。我不要再认命,就因为别人都说本应如此。也许有些事我改变不了,但若不去试,我怎么能确定!”

荣膺“爱荷华小姐”之后,凯利迅速被美国CNN、ABC等知名媒体包围,要求采访,都被凯利拒绝。她说:“之所以参赛,我是要证明:残疾人和普通人一样,普通人做得到的,残疾人也做得到。”

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由尝试开始,若不是开始尝试去做某件事,最后也不可能得到一种结果。当然,也许这个结果是痛苦的,也许这个过程折磨得人想要放弃,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只要你还愿意尝试,或许前面那扇成功的门就是虚掩着的。

不疯狂,我们就对不起自己

辩证地看,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奇迹,是人们夸张了某些事物的难度,其实都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是我们贬低了自己,成就了它的神话。

如果我们非要称之为“奇迹”,那么“奇迹”也只属于善于思考、充满自信的人。生存法则就是这样:在左一轮右一轮的竞争中将懦弱者淘汰,留下来的,不一定是最强的,但一定是最坚强的。或者是我们在为自己遮羞,由他们创造出来的事物,我们总是喜欢冠名以“奇迹”。

其实“奇迹”与“现实”并无界限,对于一百多年前的人们来说,飞上天是个神话,但有人创造了这个“奇迹”,从此以后,不会有人再觉得造一架飞机是什么难事。很显然,所谓“奇迹”,不是极难做到、不是不同寻常,是我们还没有做,在思考时就先把自己否决了,心里打了退堂鼓,不战自败。

事在人为,这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你也可以创造“奇迹”,但前提是你要相信自己。你要做的,就是比你想的更疯狂些。只要你相信自己,去做了,就会有收获。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那天,钱德勒大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这里极度燃烧着人们的热情。在观众热切的期盼中,主持人宣布:“最佳女主角奖由在《上帝的孩子》中表演出色的玛丽·马特林获得。”现场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玛丽·马特林轻盈地走上舞台,从上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威廉·赫特手中接过了奥斯卡金像。

捧着象征崇高荣誉的奥斯卡金像,玛丽·马特林激动不已。她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大家说,但是人们并没有听到她的声音,最后人们看到玛丽·马特林在向观众们打手语:“其实,我并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感谢这个剧组的全体同事……”

原来,玛丽·马特林是一个聋哑人。

玛丽·马特林出生后18个月时,在一次高烧中失去了听说能力。但是,玛丽·马特林并没有被命运击垮,她相信自己仍然可以创造幸福的生活。

玛丽·马特林从小就热爱表演,8岁时,她加入了伊利诺伊州的聋哑儿童剧院,一年之后,玛丽·马特林就在《盎司魔术师》中饰演了多萝西这个角色。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玛丽·马特林的顽强而放弃了对她的折磨。16岁那年,玛丽·马特林被迫离开了聋哑儿童剧院,幸运的是,玛丽·马特林常常接到一些邀请她用手语表演的角色。在这些表演中,玛丽·马特林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玛丽·马特林充分利用这些演出机会,提高自己的演技。一个机会,玛丽·马特林参加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演出,玛丽·马特林在其中饰演一个并不重要的角色。不久之后,一位名叫兰达·海恩斯的导演决定,将这部舞台剧拍成电影。

可是,兰达·海恩斯导演在为女主角萨拉寻找饰演者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她花了半年的时间先后来到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挑选女演员,然而大费周折也未能找到适合出演萨拉一角的人。有些失落的兰达·海恩斯回到美国,重新观看舞台剧《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发现了演技高超的玛丽·马特林,立即决定邀请马特林加入剧组,饰演萨拉一角。

在这部电影中,玛丽·马特林没有一句台词,但是玛丽·马特林却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她严谨地对待每一个镜头,凭借丰富且传神的眼神、表情和动作,将剧中人萨拉的自卑与不屈、喜悦与懊丧、孤独与多情、消沉与奋进的内心世界完美地表现出来。由此,玛丽·马特林正式走上大银幕,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飞跃,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人影后。在玛丽·马特林之前,没有人认为聋哑人可以成为影后或影帝,放弃这种追求,她活得可能更轻松,但就会像很多聋哑人一样,泯然于无声的世界中。玛丽把它变成了现实,她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这得益于她一直有这个信念。所以玛丽常说:“我的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的确如此,一个人的一生中,最难得的就是拥有一颗坚韧、自信的心,始终相信自己能够创造“奇迹”。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思考来造就它。

静下心来,听听内心的声音,它会告诉你:你是否坚强、是否自信、是否勇敢、是否努力……如果你得到了一个个否定的答案,没关系,请继续:

1.在心里对自己说:“造物主创造我,就赋予了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凡事我皆能做。” 这可以在增强内在信心的同时,激发内在的力量,会让成功看起来并不那么难。

2.在心里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世界的中心,这世界上的所有人与事都以“我”为中心在旋转,这是在有意识地给自己缔造一种优越感。

3.通过心理移位寻求补偿。这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我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令我们的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这时,我们可以用一种补偿法来为心理“移位”,即克服自己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自卑,转而发展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事实上,这一心理机制的运用,曾经成就了很多人,他们越是感到自卑,寻求补偿的愿望就越大,最后成功的本钱也就越多。

举个例子:

林肯总统的出身很不好,他是个私生子,长得也很一般,言谈举止也没有什么样子,他为此感到很自卑。他为了在人前抬起头来,拼命地为自己充电,以求弥补自己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的缺陷。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学识让他成了具有非凡魅力的人。我们知道,他是美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总统。

人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会转化为一种动力,从而促使自己努力去发展所长,磨砺性格,完成对自己的一个超越。

其实,所谓“奇迹”,都可以用思考和行动来争取,但我们往往在蹉跎中泯然于众人。原因是我们对“奇迹”本身不理解,总以为它是那么高不可攀,结果别人成就了奇迹,我们还在愁苦于生计。所以,去倾听心的召唤,它会引导你创造奇迹。 bhyeAkdQ8n6Kuy/DeRvLXwqniRgwhTj1MnN++oJskIw2rFWMZNBA80RNFyKMxx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