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古风流出少年,英雄也曾贪酒色

刘邦早期和卢绾同门求学,拜姓马的儒生为师。只是刘邦对读书根本没兴趣,没过多久就辍学了。刘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常骂他“不成器”“不务正业”,还拿他的哥哥来作比较。刘邦虽然心里不服气,可却是左耳进右耳出,整天游荡在乡间。刘太公实在无法忍受儿子一副浪荡模样,只好将他赶出家门,逼着他自谋生路。

刘邦生活在战国晚期,在那个年代,十七岁对于男子而言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也叫傅籍,就是适龄服役者登记在户籍上的意思。入仕为吏,征兵从军,都以十七岁为年龄标准。

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已经不再是年少无知的孩子,步入了成年阶段。在刘太公看来,大儿子刘伯和二儿子刘仲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本分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通过勤劳耕耘、费心经营积攒下一份家业,很早便自立门户、养活一家子人了。刘邦却是好逸恶劳,似乎对务农经商置业都没有什么兴趣。不过好在没在乡里留下什么恶名,照这样发展下去,通过乡里推荐,再通过政府选拔,如果可以入仕做乡县政府的小吏,倒是不错的出路。

想要获得乡里推荐,首先要家境富裕,拥有一定的产业,这一点刘太公家还是能达到的。可刘邦实在不争气,刘太公也是气得没办法才将他赶出家门的。

不过刘邦此人好交朋友,虽然被刘太公赶了出家,却意外地在萧何的举荐下当了亭长。萧何是刘邦的同乡和好友,文采斐然,在沛县是个人物,曾官至主吏掾(管理沛地政府属员的官吏,大约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这个萧何却也是个妙人,虽然在沛县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却倾心结交刘邦。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萧何就经常利用自己的职权给刘邦行些方便。

亭是秦汉时代政府的末端组织之一,遍布全国,主要设置在交通要道处,差不多每十里(相当于今天的三公里)设置一亭。亭原本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慢慢演变成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

就亭的交通职能来说,亭有亭舍,主要负责接待往来交通使者停留住宿,政府邮件的收发传递也由亭传系统负责。就亭的地方行政职能来说,亭所在地区被称作亭部,亭负责亭部地区的治安,有维持秩序、追捕盗贼的责任。

亭一般设有一个亭长,下属有个负责治安的求盗,有负责亭舍的开闭、扫除、管理等杂务的亭父一人。亭是准军事机构,内部配有弓弩、戟盾、刀剑、甲铠等武器。亭长是武职,或由退役军人担任,或由选考合格的武吏出任。由于是派出机构,由县主吏掾,即由县政府办公室直接统辖。

泗水亭位于沛县东部,地处县城东郊要道。刘邦家在丰邑,丰邑位于沛县西部,和泗水亭东西相隔百十里路。被任命为泗水亭长之后,刘邦独自离开老家,只身赴任去了。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刘邦在青少年时期是乡里的游侠,喜欢云游四方,结交朋友,重江湖义气。现在做了官府小吏,要受为吏之道、官吏之法等诸多管束,十分不自在。政府法令严密,而且经常公务缠身,刘邦就是玩心再大也不能四处浪荡了。

可这并不耽误他喝酒交朋友。游侠时代的交友大都是民间的兄弟,如沛县的大哥王陵、丰邑的跟班卢绾等。但是自从刘邦当上泗水亭长之后,大小算是有个职务,佩印着冠,披甲带剑,一手持竹简命令,一手持捆人绳索,手底下还有两三下属丁卒供使唤,比以前是威风多了。既然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交友的圈子也和以往不同了,由地痞流氓转变成了沛县政府的末端属吏。这些人际关系其实也是他的人生财富。秦末随同刘邦起兵,后来成为汉帝国开国功臣中的大批人物都是刘邦担任泗水亭长时结识的沛县中下级官吏。

刘邦好酒色,被称为酒色之徒。刘邦正值年轻气盛,所处的时代又决定了男儿的血气方刚,轻生重义,尚武豪侠。他的好色贪杯,使酒任气,在那个时代不过是大丈夫之习性使然。

担任泗水亭长期间,刘邦最喜欢在泗水亭舍附近的王大娘酒馆和武大妈酒馆喝酒。两家都是乡镇场上的小酒肆,店里有自酿的乡间米酒,经常来这里喝酒的大都是泗水亭附近的熟人。乡里近邻知根知底,回头客很多,酒足饭饱之后,有钱就付钱结清,无钱就记下账来,月末年终再结算。

刘邦在王大娘和武大妈酒馆喝酒向来记账。有传言说,他曾经酒醉横卧在小酒馆内,酒馆里出现各种异象,王大娘和武大妈都看到过。虽然没人能说得清究竟是什么怪异,想来应该是刘邦发了迹之后的民间传说。

但是,据说每次刘邦到店里赊酒留饮,两家酒馆的酒菜就会卖得非常好,让王大娘、武大妈非常开心,到了年终,都把计算刘邦酒账的竹片折断销账。这一点倒还有些可能性,毕竟刘邦是泗水亭长,在泗水亭一带大小算个人物,他能到店里吃酒,是多少小店求之不得的好事。

刘亭长醉卧小店,对王大娘和武大妈来说都是招揽客人的由头,经好事者转述,添加些有违常规的神话色彩也属自然。刘邦喜欢结交朋友,泗水亭又是交通要道,刘邦作为一亭之长,南来北往,各种应酬,都会带到自己爱去的酒馆,两家酒馆的买卖自然因为刘邦的到来倍增。

开酒馆的人,最怕有人闹事影响生意,没有黑白两道的关照保护,店是很难经营下去的。刘亭长经常光顾店面,就没人敢过来捣乱。时间久了,熟悉的人都知道刘亭长经常泡在两家酒馆吃酒,如果有事相求,不妨到店里找他谈谈,而这对于酒馆的主人来说是绝好的生意。

王大娘、武大妈虽然不知道年方几许,容貌怎样,但是,能在乡镇上开酒馆至少是见过世面、八面玲珑的人物,刘邦这样的客官,自然是她们非常乐意去巴结的。

刘邦当上亭长后,负责招待来往公干们的行旅食宿。虽然没什么身份,家中也没多少余钱,可刘邦却天性喜好应酬,四处结交朋友,招待所里不好安排时,他也经常在家里请客。

父亲年迈,大哥早死,家中做主的大嫂和不做主的兄弟都对他的行为产生了不满。特别是当家的大嫂,非常不喜欢这个游手好闲的小叔子。

一次,刘邦的嫂子和侄子正准备吃饭,看到刘邦带着一大群人朝着家中走来,立刻将饭菜藏到厨房,而且故意敲锅盆,动静很大,暗示刘邦家里已经没饭了。刘邦去厨房溜了一圈,发现嫂子藏了饭菜,当下心里就明白了,这件事让刘邦耿耿于怀了很久。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封二哥为代王,四弟为楚王,连堂兄弟都受了封,唯独不封大哥一支。直到最后实在拗不过刘太公,才勉强封大哥的儿子为“羹颉侯”,其实就是“刮锅侯”的意思,可见刘邦对嫂嫂当初的行为积怨颇深啊。 OOlwstQO6zMQ2SAP6ZRp+GBbPbvd5e4nXRPLfhmQOnugespDdt1fpQwWM+4j+m2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