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生命;有人认为是爱情;有人认为是人格;有人则认为是尊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此其中,“惜命”的人一定会占据绝对大的比例。说得俗气一点就是,命都没了,其他的不都是浮云吗?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人要你去“送死”,你会答应吗?答案很明显,排除极个别情况,正常人都不会这样犯傻。反过来,如果要你说服别人去“送死”,你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吗?相信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这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事实上,有人真的仅凭一席话,就能令人心甘情愿地去“送死”。
“二战”期间,美国因参战急需增加兵力,但多数美国青年惯于安逸,担心性命有失,拒绝响应政府号召。为此,俄亥俄州地方行政长官已被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当众痛训了5次。
他为自己辩解说:“我已经想尽一切办法,说得口干舌燥,但那些懦弱的青年就是不肯应征!”正当他焦头烂额之际,有人向他介绍了一位出色的心理学家。
这位心理学家略作准备,便信心十足地来到募兵现场。他先是沉默了5分钟,然后用浑厚的男中音对台下嘈杂的青年说道:
“亲爱的孩子们,我与你们一样,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
青年们见他颇有学者之风,说话又中肯,便逐渐安静下来。
“是的,热爱生命是无罪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凭良心说,我同样反对战争、害怕死亡,如果要我去前线,我也会与大家一样,希望能够逃避这项命令。但是,我也存在另外一种侥幸心理——假如我服兵役,可能只有一半的概率会上前线作战,因为也有可能会留在后方;即使上了前线,我作战的可能性同样也只有一半,因为或许我会成为某长官的左右手,因而留在安全地区;万一我不幸必须扛起枪,受伤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即使不幸挂彩,如只是轻伤也不至于受到死神的召唤,因此,我实在没有担忧的理由;如果是重伤,或许在医生的帮助下我依然能够保住性命;就算真的运气不好,我不幸为国捐躯,亲人和朋友也将替我感到骄傲,我的父母不但会受颁一枚最高勋章,还可得到一笔数量可观的抚恤金和保险金,邻居小孩子们会以我为英雄,把我当成偶像来崇拜。而我,一位伟大的战士也将进入天堂,来到慈祥的天父身边,说不定还会见到万人敬仰的华盛顿将军。”
心理学家话音一落,原本安静的募兵现场又嘈杂起来,青年们纷纷表示愿意赌上一把,他们或许是想名垂千古,或许是家境不好,想着万一出事还可以给家人留下一笔巨额抚恤金……
你看,仅凭这一席话,心理学家便攻下了青年们心中的壁垒。他就如同一位催眠高手,先是卸下青年们的防御心理,然后利用他们潜意识中的心理需求,将其逐步引入了自己设下的圈套。
怎么样?女士们,此时的您,是不是已经被语言的魅力所折服?那么如果我再告诉您,有人仅写下一句话,就可以让“吝啬鬼们”主动从口袋中掏出钱来,相信你也一定不会大惊小怪了。
巴黎一条繁华大街上,站着一位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他身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一看便知,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但过往行人显然觉得兜里的钱更重要一些,多数人只是匆匆瞥一眼,便无动于衷地走开了。
一天,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他同情地询问盲老人整个上午的收入情况。老人愁苦地叹息道:“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让·彼浩勒想了想,在木牌上的那行字前面,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六个字。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当他再次问及老人的收入情况时,老人笑着对他说:“先生,不知是什么原因,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寥寥六字便使原本平常无奇的一句话,充满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加入智慧的语言如同甘醇的老酒,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掌握说话的技巧,能使我们轻易地影响对方的情感,使其轻易就范。
那么,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所说的话是不是大多都能令人心悦诚服?你在与人的辩论中,是否能占据主动呢?如果距此相去甚远,那你一定要加紧“修炼”了,因为你的成就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您是否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