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其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外部因素的难以应对的特性,使得其运行规律难以被理解和刻画,这就是投资市场的不可预测性。
但是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大多数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预测,或者是让别人去预测。这些都是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了解的表现。
其实,从来都没有人能够完全准确地预测出大盘和个股的具体点位或价位,最多也只能是根据当时的走势判断一下。因为市场会以它自己的方式来证明大多数人的预测都是错误的。
对于那些世界著名的投资大师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股票本身以及大的趋势,很少花费心思去预测股市在短时间内的变化。
比如,有“股神”之称的沃伦·巴菲特和美国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就曾经告诫投资者:“永远不要预测股市。”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预测股市的短期走势,更不可能预测到具体的点位。也许某一次预测确实对了,也仅仅是运气好而已,这些绝对是偶然现象,不可能是常态。
巴菲特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分析市场的运作与试图预测市场是两码事,了解这点很重要。我们已经接近了解市场行为的边缘了,但我们还不具备任何预测市场的能力。复杂适应性系统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它顽固地拒绝被预测。巴菲特认为,预测在投资当中不会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方法就是投资于业绩优秀的公司。巴菲特还说道:“事实上,人的贪欲、恐惧和愚蠢是可以预测的,但其后果却不堪设想。”因为在他看来,投资者经历的无非是两种情况:上涨或下跌。而关键是你必须要利用市场,千万不能够被市场所利用,更不能够让市场误导你进行一系列的错误投资行动。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想想,就可以知道那些所谓的预测是多么的不可靠。如果那些活跃的股市和经济预测专家能够连续预测成功,那么他们早就成为大富翁了,还用得着到处去进行预测吗?
个人如此,那些投资市场上的大型机构也是没有办法准确预测股市的短期走势的。比如,在中国市场上,最近几年来,机构对上证指数最高点位的预测就是屡屡失算。
记得在2005年末,各大券商机构对2006年的预测,1500点已是最高目标位的顶部了。当时还有一些专家分析股改大势后提出,1300点将成为历史性底部时,有很多分析人员还嗤之以鼻。可实际上,2006年却是以2675最高点位收盘。等到了2006年年末,绝大多数机构对2007年上证指数的预测都远远低于4000点,可是实际上,2007年以来,甚至有近半年以上的时间都是在4000点上方运行,特别是到了10月份,上证指数还一度达到6124点的高位。之后,股市出现了大跌,当时有很多人预测4000点是底线了,绝对不会跌破,可是结果呢,股指最终跌破了2000点。
还有很多人预测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一定会有一次大行情,可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不但奥运会前夕股市表现非常弱,而且就在奥运会开幕当天,股市甚至开始下滑。在奥运会进行的那些天,股市一路向下。预期中的奥运行情并没有出现,给我们留下的都是黑色的梦魇。由此可见,对于具体点位的预测常常是“失算”的时候多于“胜算”。
虽然,股市的具体点位是没有办法进行准确预测的,但是大的趋势我们还是可以进行判断的。其实,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就是我们寻找股市规律的一个有效工具。
在鸡尾酒的聚会上,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彼此相识、聊天。彼得·林奇从参加鸡尾酒会的经历上,也总结出来了判断股市走势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的时候,人们只是与他碰杯致意之后就漠不关心地走开了。这些人更多地是围绕在牙医周围,询问自己的牙疼病,或者是宁愿谈论一些明星的绯闻,而没有一个人会谈论股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宁愿谈论牙疼病也不愿意去谈论股票的时候,说明股市已经探底了,不会有大的下跌空间。
第二阶段,当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会很简短地与他聊上几句股票,向他抱怨一下股市的低迷,之后就走开了,继续去关心自己的牙疼病和明星的绯闻。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只愿意闲聊两句股票的时候,股市即将开始抄底反弹。
第三阶段,当彼得·林奇介绍自己的基金经理的时候,大家纷纷围过来询问该买哪一只股票,哪只股票能赚钱,股市走势将会如何,再也没有人去关心自己的牙疼病或者是明星绯闻。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都来询问基金经理买哪只股票好时,股市应该是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点。
第四阶段,人们在鸡尾酒会上面谈论的话题就是股票,而且很多人还会主动向彼得·林奇推荐股票,告诉他去买哪只股票,哪只股票会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不再询问该买哪只股票,反而主动告诉基金经理买哪只股票好时,说明股市很有可能已经达到了顶部,大盘很有可能要开始震荡下跌了。
总而言之,我们是无法准确地预测股市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大师说的,不要预测股市。我们更应该去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千万不要去枉自预测市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