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你可知道,人体毒素自何而来

空气中的毒素

阳光,空气,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人类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从而保持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自然状态的空气对于人类的生存极为重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日益丰富,产生了大量有害气体,不断地排到空气中,几乎每年,世界各地向大气层中排放的毒素达到了2.5亿吨,二氧化硫则达到1.4亿吨,不仅破坏了居住环境,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存。

大气污染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很多种,物理和化学性质都十分复杂,毒性也各不相同。大气污染对于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有导致呼吸、心血管、神经等系统疾病或者其他疾病。一般而言,空气中的毒素有室内毒素和室外毒素之分,通常以室外毒素为主。

(1)一氧化碳的污染

日常生活中,人类最常接触到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身体代谢的产物,一般而言没有什么危害,空气中有危害的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空气中没有刺激性的有害气体,无法为人体感官所察觉。一氧化碳一旦进入人体,就会与血液中的血色素结合,引起呼吸困难、头晕、心肌缺氧的症状。任何物体只要燃烧得不完全,就会产生一氧化碳,马路上机动车的尾气带有大量的一氧化碳。

(2)紫外线的辐射污染

阳光是人和动植物生存的要素之一,然而过度在阳光下暴晒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尤其是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会穿透皮肤,造成人体中蛋白质结构的破坏,致使皮肤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萎缩,而且还会损害细胞中的DNA,造成基因突变,引发皮肤癌。

此外,大气被放射性的物质污染,经过阳光的照射,往往会引起人体的慢性疾病。

(3)悬浮颗粒的污染

现代工业大量地燃烧煤和石油,煤和石油燃烧后排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最多,包括有降尘、石棉、金属粉尘、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氨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还有光化学氧化剂和硫酸雾等大气二次污染物,对人体呼吸道的危害很大,直接刺激上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4)微生物的污染

现代化的大都市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大楼的建筑一般多属于密闭式的空间,需要使用空调等物质来维持空气的流通,但是一栋大楼中的中央空调机一般都处于阴暗、潮湿的角落,那也就是最容易滋生细菌和微生物的地方,空调的运转使人与细菌、微生物直接接触,造成头晕、头痛、疲倦的症状。

此外,生物性的污染是一种空气的变应原,能够诱发鼻炎、气喘等疾病。

(5)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挥发性有机物有苯、甲苯、乙苯等,常见于石油燃烧、工业废气、加油站等地方,家庭装潢等工作也会用到具有挥发性的辅助工具,当挥发性的有机物释放到空气中,容易造成眼睛和身体上的不适,同时是对人体健康的慢性危害。

(6)多环碳氢化合物的污染

凡是含有碳氢的有机物,都会因为碳化或者燃烧不完全而产生多环碳氢化合物,比如焚烧垃圾、烹饪、机动车排放尾气的时候,都会产生多环碳氢化合物,其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对人体的染色体造成巨大的危害。

(7)二手烟的污染

二手烟是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二手烟是指非吸烟者在密闭空间中,被迫吸入吸烟者点燃的香烟,烟斗或雪茄产生的烟雾。二手烟的烟雾中会散发出超过4000种气体和粒子物质,其中有超过40种引发癌症的物质,同时会在空气中停留数小时之久,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

日常居室中的毒素

一般而言,空气毒素中的室内毒素通常指的就是日常居室中的毒素,居室是生活中休息、放松的最主要场所,现代人不仅接受“煤烟型”“光化学烟雾”的污染,同时也受到了“室内空气污染”,造成室内空气环境污染的有毒物质主要有甲醛、苯、氨、氡和二异甲苯氰酸脂等。

苯存在于各种涂料和溶剂中,是一种对人体造血系统有着特异亲和力的毒物,因为它本身具有一种芳香的气味,所以不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性,但是对于人体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危害,会导致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下降,从而引起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情况还会引起白血病等疾病。

二异甲苯氰酸脂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存在于多种涂料、塑料、绝缘性材料中,这种化学物质虽然是低毒的,但接触过多或接触时间过长,也容易引起眼、鼻黏膜和咽部干痛、咳嗽等刺激症状。

居室对于身体健康来说并不是最安全的地方,到处都潜伏着有毒物质。

(1)居住空间中的毒素

刚刚经过装修的居住空间中,甲醛的浓度较高,或者是花岗岩材料中有放射性物质,还有物理化学性质各异、危害性高低不一的混合性化学物等,这些有害物质会引起眼睛、鼻、咽喉的刺激、干燥出现咳嗽以及头痛、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全身不适等不良反应。

(2)日常家居用品中的毒素

①空气清新剂:空气清新剂中大多含有苯酚,人体吸入苯酚后,容易产生呼吸困难、头痛等症状,并且刺激眼睛,导致皮肤脱皮,引发麻疹,因此可考虑在室内养盆栽植物,或摆放柚子皮等自然方法来清新空气。

②漂白剂:漂白剂中含有一种叫作次氯酸钠的化学物质,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够释放出具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过多接触次氯酸钠容易对头发和肺部造成一定的损伤。此外,同时使用漂白剂和氨水产品会导致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氯气。因此,对于一些难以洗干净的污点,可尝试用柠檬反复擦拭。

此外,洗衣液和洗衣粉中含有碳酸钠和磷酸盐,其中磷酸盐容易导致人体的过敏反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使用含磷酸盐的产品;清洁玻璃窗的清洁粉中含有特殊的氨气味,容易刺激皮肤,造成眼睛和肺的不适,严重的还会导致肝脏的损伤,可考虑用两汤匙的醋,兑上一升热水,然后再用布蘸湿后擦玻璃;厕所清洁剂里通常含有萘,萘会刺激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大量吸入萘后,人的肝脏和肾脏容易遭到损害,此时也可利用白醋来进行清理。

③电器:许多电器,比如电视、计算机和电热毯,通常都含有溴耐燃剂。溴耐燃剂一旦释放到空气里,就有可能被人体吸入,吸入后不容易排出体外。可用热水袋代替电热毯;把电器搬出卧室,避免在深睡时吸入溴耐燃剂。

④地毯和床单:人造材料制出的地毯中含有不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人长期接触会出现过敏性疾病,因此,应使用天然纤维,比如羊毛和棉花制成的地毯;化纤的床单中含有甲醛,甲醛能够刺激皮肤和呼吸,因而要尽量使用百分之百的棉制床单。

⑤樟脑丸:日常生活中,蛀虫容易在衣物或者其他的纺织品上咬出洞,因此人们常常利用樟脑丸进行驱虫,樟脑丸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异味,这是由于其中含有二氯苯的物质,具有使动物致癌的作用,同时樟脑丸中含有萘,经常接触萘会造成红细胞的损坏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因此,在使用樟脑丸时,需把樟脑丸放入密封的容器中,并且保持室内通风,并且在重新使用衣物和其他的纺织品之前,一定要重新清洗一遍。

蚊虫传播的毒素

夏秋季节是各类蚊虫活跃和繁殖的时期,蚊虫叮咬皮肤后,皮肤一般会长出红包,严重的还会引起过敏反应,基本的过敏症状有恶心、腹泻、瘙痒、关节肿疼、血管肿胀以及呼吸不畅等。不过,蚊虫种类不同,感染方式也不相同,因此皮肤过敏的症状也有所不同,携带毒素较多的蚊虫可能导致人的昏迷、吞咽困难、喉咙嘶哑、呼吸困难、严重肿胀、休克等症状,甚至是死亡。

蚊虫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常常以粪便等污秽物为“生活场所”,自身带有很大的毒性,通过叮咬,体内的毒素便传染给人类,使人类患上相关的疾病,尤其在夏秋季节最为严重,特别是在雨季,蚊虫在水中大量繁衍,传播各种疾病。

蚊虫通过叮咬,刺入皮肤的唾液中含有外源性蛋白,这种蛋白会引起人体本能的保护机制,从而形成局部的炎症反应,也就是一种过敏反应,所以被蚊虫叮咬后皮肤容易产生红色的疙瘩,这是一次感染。被蚊子叮咬后出现红色的疙瘩,是由病毒传播后导致感染而形成的,此时如果用手去抓红色的疙瘩,就会造成二次感染。

蚊虫传播疾病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方式是蚊虫通过叮咬和刺蛰皮肤,在吸入血液的同时把自身的毒汁注入人体内,比如蚊子、白蛉、臭虫、甲虫、蚂蚁,马蜂、跳蚤、螨虫、疥虫和蜘蛛等;第二种方式是蚊虫表面的毒毛刺入皮肤并且释放毒素,比如桑毛虫和松毛虫等;第三种方式是人类把落在皮肤表面的蚊虫拍碎,导致蚊虫体内的毒素被释放,比如隐翅虫和某些甲虫等;第四种方式是蚊虫寄生在皮肤内部,比如疥虫等。

蚊虫叮咬人后,皮肤除了产生红色疙瘩之外,同时还会瘙痒,这时不能在皮肤上乱抓乱挠,否则容易造成细菌的感染,从而导致皮肤溃烂。当被蚊虫叮咬后,可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止痒:

(1)在被蚊子叮咬后一般人的身上都会出现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此时用碱性的物质能够进行缓解,比如用氨水可止痒,也可用香皂蘸水涂抹在红肿处,通常数分钟内能够起到止痒的效果,因为蚊虫在叮咬时会分泌出一种蚁酸,香皂中的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可与之发生反应。

(2)芦荟叶中的汁液可止痒,被蚊子叮咬后,出现红肿奇痒时,切一小片芦荟叶,洗干净后掰开,半叶汁涂抹在红肿处就能够消肿止痒。

(3)用盐水涂抹或者冲泡被蚊虫叮咬的地方,能够使肿块软化,还能止痒;如果叮咬处很痒,可先用手指弹一弹,再涂上花露水、风油精等。

饮用水中的毒素

水是生命生存的必需,也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体液中70%都是水。水资源的安全与我们身体健康是息息相关的,迄今为止,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人们在各种水源中检测出多达2221种有机污染物,在自来水中发现大约65种有机污染物,其中致癌物有20种,致突变物有56种。

那么饮用水中到底存在哪些毒素呢?

(1)病毒

自来水中存在着肠道病毒、肝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是在水体环境中最常见的一类病毒。肠道病毒对于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存活时间也较久,一些肠道病毒在水中能够存活很长时间,比如在自来水中可以存活2~168天,在海水中可以存活2~130天;肝炎病毒对一般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强,在干燥或者冰冻的环境下能够生存数月或者数年,但是通过紫外线照射1个小时或者蒸煮30分钟以上可以消灭;轮状病毒是引起全球儿童急性腹泻的最常见病因之一,据研究发现全球每年患轮状病毒肠胃炎的儿童超过1.4亿,造成数十万儿童死亡。

一些未经过处理的污水中出现过的100多种病毒,曾经都在人体排出的粪便中检测到。人类每1克的粪便中能够排出100种以上的病毒,而污水中的传染性病毒颗粒的浓度更高。水源中的这些毒素是引发疾病的根源,因此想要减少发病率,不仅仅要注意生活习惯的卫生和食物的卫生,更重要的是从根源出发,净化水体,减少水体中的生活废水和工业污水的排入。

(2)氯元素的毒性

添加氯,是一种有效的杀菌消毒手段,被世界上超过80%的水厂使用。自来水原本是一种既方便又安全的饮用水,但是为了抑制水中的细菌,通常会在处理水的过程中加入氯。因此,自来水中必须保持一定量的余氯,从而确保饮用水的微生物指标安全,但是当氯和有机酸发生反应,就会产生许多致癌的物质,这些物质不仅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且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氯是一种无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用来当作毒气使用,会直接黏结皮肤以及毛发的蛋白质,破坏蛋白质的电解质反应。如果用含了氯的水洗头洗澡,会让头发变得干涩、断裂并且分岔,也会使身体肌肤漂白化,导致皮肤层脱落以及产生奇痒无比的皮癣过敏症。

自来水中的氯,对肉类蔬果菜的氧化表层,以及任何有毛细孔的表层都有危害,比如人的皮肤、鼻孔、口腔、肺部、毛发、眼睛等,因为氯容易被这些毛细孔快速吸收。

氯不仅经过食物的摄取而进入体内,同时也会经过皮肤的吸收而使人体发生中毒。慢性中毒的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脏损伤、消化功能障碍、皮肤损伤等,严重的还会导致皮肤系统、消化系统出现问题以及致癌作用,产生包括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肝功能异常,皮肤干燥、皲裂、丘疹、粉刺、过敏,贫血、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疾病,甚至膀胱癌、肝癌、直肠癌等症状。

人类每天都饮用自来水,补充身体水分的同时也将自来水中的有害物质氯也一起饮入体内,如果人类能够避免氯水的侵害,寿命可延长20~30年,虽然用氯对自来水进行消毒杀菌,效果好,操作方便,但是由于氯对其他生物体细胞和人体细胞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也需尽量避免或减少氯的使用。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饮用自来水,我们必须把自来水中残留的毒素,也就是氯元素,完全清除,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一整套家庭中央净水机和洗澡专用的净水器。

(3)长时间冲洗热水澡

长时间冲洗热水澡对于人体的健康而言是一种伤害。沐浴时,人体直接接触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的水,有毒的化学物质通过水而直接被皮肤吸收,所以洗澡时人体吸入的氯高达6~100倍,远比直接饮水吸入的氯要多。

(4)藻毒素

微囊藻毒是由蓝藻细菌产生的毒素,又称为蓝绿藻,是河流、湖泊、湿地当中的一种天然菌类,这种菌类对于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皮肤在接触含藻毒素的水体时,可引起敏感部位,比如眼睛和皮肤过敏的症状;少量饮用含藻毒素的水体可引起急性肠胃炎;长期饮用则可能引发肝癌。

食物中的毒素

食物是维持人类生活和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每个人每天的饮食,除了要求美味可口之外,还应该注意饮食的营养是否均衡,食物本身是否安全,以及食物的食用方式是否正确等。

除害剂、兽医药物或环境污染物等人造化学物质导致食物受到污染,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中毒,但是生活中大多数的食物中毒都是因为食物中的天然毒物,天然毒素存在于一些植物及动物源性食物内,人们摄入过多的分量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食用未煮熟的四季豆、未煮熟的豆浆、发芽的木薯和马铃薯等而中毒。

(1)植物源性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众多研究发现,在全球超过300000个已知的植物品种中,至少有2000种植物是有毒的,吃野生的菇类、浆果或者其他植物而中毒的案例屡见不鲜。其实,世界上只有几百种植物能为人类作为菜肴食用,但是在这几百种食物,不少植物还是因为过量进食或者未经过妥善处理进食,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一般,植物可食用的部分有子、叶芽、茎部、根部、果实或块茎,有毒部位也是如此;同一属的植物可能有相同或者不同的毒性;品种不同或者生在不同地理环境的植物,毒素含量以及分布都会不同。

食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常见的例子有马铃薯中的甙生物碱,北杏及竹笋中可能含有氰化物的化合物,黄豆、四季豆等豆类中的酶抑制剂和植物凝血素。

(2)动物源性食物中的天然毒素

动物源性天然毒素指的是可能在人体自身新陈代谢的产物或者食物链中传递的化合物。全球目前有1200多种有毒或者有毒腺的动物,大部分不会被人们当作食物,但是如果作为食物,就必须小心,避免毒腺和毒素。食用陆生动物出现人中毒的情况比较少见,但是由海洋生物毒素所引起的人中毒现象则时有发生。

贝类、甲壳类动物和鱼类在水中可能会食用含有有毒微藻类产生的海洋毒素,然后在人体内积聚,人们食用这些海洋生物后,毒素就转移到了人体内。比如,世界上超过90种河豚都有强烈的神经毒素,哪怕食用一小部分也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食物中的毒素在体内堆积,会损害人体的健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体遗传的因素

食物中的成分无害,人体摄取的食用量也正常,但是却由于不同的人体遗传因素的特殊性而引起食物中毒的症状。比如有些人群先天缺乏乳糖酶,也就是不能把牛乳中的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从而不能吸收利用乳糖。饮用牛乳后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乳糖不耐受症状。

(2)食物过敏反应

也有人会出现的问题是这样的,食物中的成分无害,人体摄取的食用量也正常,但是因为个人体质的过敏反应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所以这些人在食用无毒无害的食品后,因为体质敏感而引起局部或者全身的不适。各种肉类、鱼类、蛋类、蔬菜和水果都可能成为特殊体质的过敏源食物。

(3)过量食用

食物中的成分无害,但是因为食用过量的食物而引起了身体的各种症状,比如荔枝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果连续过量食用,就会引发“荔枝病”,出现头晕、心悸、无力、出冷汗的症状,严重的则会死亡。

(4)食品加工处理的程序不当

含有天然毒素的食物的处理不当,不能完全彻底地清除其中的毒素,则会引起人的中毒反应,比如河豚、鲜黄花菜、发芽的马铃薯等食物,如果处理方式不当,即使少量也会引起中毒。

(5)误食

误食某些含有毒素的食物,比如某一些外形与正常的食物相似,而实际却含有有毒成分的食物而引起人体中毒。

为了防止人体摄取食物中的毒素,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适当地处理食物或者彻底地煮熟食物,都能够去除毒素或者减少毒性;在不能完全消除毒素的情况下,应减少食物的摄取量;例如,摘去某些鱼类的生殖腺、皮肤以及器官,则可除去集中在这些组织内的毒素,从而减少人体对毒素的吸收。

药物中的毒素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本身存在着几分偏性,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对于如何用药也有详细的记载。书中把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几类。而化学药品是由众多化学物质以及通过化学方式制成的,因而含有许多毒素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不少人认为中药大多源于天然的动植物,因此纯中药制剂比起化学药品要安全得多,不会发生药物的毒副作用,但是滥用或者过度服用药物的行为,都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根据文献记载,能够致人死亡的中草药多达20多种,比如雷公藤、苦楝子和中药蜈蚣等,都含有剧毒,也许药物经过炮制后,毒性会大幅度降低,但如果滥用或者服用过量,仍然会使人体受到毒素的侵害,或出现中毒的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因此,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应该预防药物中的毒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①在西医学中,抗生素的临床用量越来越大,药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致使身体的耐药性、抗药性越来越强,药物治疗的效果也越来越差。也许对有些疾病,运用药物可看起来已治愈,但是由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往往会引发新的疾病。

②预防药物对肝脏造成损害:肝脏、肾脏是人体分解、代谢和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水溶性大的药物,直接经过肾脏由尿液排出体外;而脂溶性大的药物,则需要在肝脏分解,转化为水溶性的代谢物后,转变为分子质量较小的物质,再经过肾脏由尿液或者随胆汁经过肠道排出体外。

肝脏、肾脏在对药物的摄取、转运、蓄积和排出的过程中,密切地接触药物分子,正因为肝、肾等器官在药物代谢过程中担当着“重任”,也就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老年人、有肝病史的患者、长期酗酒者、儿童、孕妇以及少数特殊体质的人都是药物性肝损害的易发人群。

慎用肾毒性较大的药物,尤其是肾功能有缺陷的患者以及老年人,应尽量避免使用和接触对肾脏有毒的药物,意外服用后,应尽早进行治疗。

③避免过量、过频等滥用药物的行为:生活中,当人们患上某种普通的疾病后,常常自行服用抗生素等,自行服药不当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疾病。药物分子量的大小、脂溶性、蛋白亲和力会影响到肾的代谢,容易在肾脏内形成积聚。

过量、过频地服用药物,会导致体内药物浓度过高,甚至会在肾脏内发生结晶、免疫复合物沉积等,从而影响肾的功能;一旦药物反复、长期地积聚在肾脏中,则容易引发肾损伤。

(4)谨遵医嘱

在服用药物之前,患者需要把自己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告诉医生或者药剂师,做到医患之间的配合,在用药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肝、肾的功能,并且观察原有的疾病特征是否有变化。

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并严格执行医嘱。 9WnmAPq+nVBj2hwOM4gPc1Xed2/a4liUpMgtpG8anlemqYTCuR26JNtzq/xw9v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