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权:寡断谨守方寸地,废立太子引祸根 |
孰为太子心无主,
立而又废终难取。
留得隐患撒手去,
不称曹操当时语。
出轨人物:孙权,字仲谋,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生卒年份:生于公元182年,252年病逝,终年71岁。
在位时间:公元229年—252年在位。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不料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出轨点:孙权受任于危难之际,选贤任能,挽救了东吴危机,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可以说,前期的孙权不愧为一代英主,但是在立储问题上,孙权却朝令夕改,犹豫不定,导致江东一直没有正名之主,而由此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宫廷之争。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皇帝的意志通常被赋予了“天意”,可以说,皇帝的话就是法律、就是法规,因此人们常说“君无戏言”,强调了君王说话的严肃性和不可更改性。不可否认,这是封建社会缺少民主的典型体现,但是受到时代的局限,“君无戏言”还是被人们赋予了合法性,这就要求君王说话必须谨言慎行,一言九鼎,否则难以取信于天下。
孙权是被人们熟知的三国人物,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是曹操欣赏的一个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立嗣问题上却寡断不决,朝令夕改,让江东的政治气氛阴云密布,暗流涌动,为以后江东的衰败种下了祸根。
孙权共有七个儿子:长子登、次子虑、三子和、四子霸、五子奋、六子休、少子亮。他们并非一母所生,多为同父异母兄弟。黄初二年(221年),孙权为吴王时,即立长子登为太子,并且很注意对太子的培养,并为其精选大臣辅佐,如程秉、陆逊等都先后作为太子的师傅或宾客。据史书证明,孙登是一位堪当大任的嗣君,陈寿评曰:“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德之美。”宋人叶适也指出:“孙登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临殁一疏,不论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贤,少有及者,同时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可是,孙权对这样一位合格的太子并不钟情,他反而很宠爱孙和,《吴书》说:“和少岐嶷有智意,故权尤爱幸,常在左右,衣服礼秩雕玩珍异之赐,诸子莫得比焉。”孙权这样恩宠孙和,显然向孙登传递出了一个不好的信号,不管这种信号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即孙登的地位并不牢靠。大臣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孙和日益得宠,于是出现分化,有些人原先是支持太子孙登,现在却站在了孙和这边。
公元241年5月,孙登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关于死因,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后人推测,应是死于某种疾病。正如所料,孙登死后,孙权果然立了孙和为太子,同样,孙权也很注意对孙和的培养,为其精选一大批文臣武将作为其侍从,和孙登一样,孙和也是具备嗣君潜力的,这时,在满朝文武看来,孙和当是天命所归了。可仅仅过了八个月,孙权再次重蹈覆辙,制造了新的继嗣斗争和危机。赤乌五年(242年)八月,孙权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宠爱崇特,与和无殊。”由于鲁王霸地位上升,渐渐形成了夺嗣之势,使得本来明朗的形势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朝臣又开始出现分化,逐渐形成了太子党与鲁王党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钩心斗角,相互倾轧,经历了长达七八年的残酷斗争,孙权隐约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他对侍中孙峻说:“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
于是,孙权再次改立嗣君。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黜孙和,赐死鲁王,立孙亮为太子。在此过程中,支持太子的朝臣或遭谴责,或被流放,有的甚至被诛杀,鲁王霸集团中也有多人被杀,两党斗争终告一段落。这次围绕太子与鲁王的嗣君之争,持续时间之长、卷入人数之多、相互残害之烈,在三国甚至中国历史上实属少见。孙权虽然得以平息了“二宫之争”,但其为吴国留下了深深的隐忧。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死,孙亮继帝位,孙亮虽然聪明,但毕竟年幼,很快被诸葛恪独揽大权,诸葛恪死后,孙俊又弄权欺君,东吴的政治斗争似乎一刻也没有得到安宁。
在古代“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里,继嗣问题往往直接关乎王朝的兴衰,因此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便根据商、周的历史教训,提出了继嗣理论,其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春秋公羊传》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统治者凭个人好恶立嗣,从而引发纷争,这个理论千百年来也一直被为人们所认可。一般说来,统治者在按照这个原则,尽可能早地确立继嗣人选,可以断绝其他子嗣的非分之想,从而避免诸子争嗣和群臣分化。从这一点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的。
尽管历代统治者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因种种原因做出有违原则的事,从而引发统治的危机,孙权就是其中一位。孙权从立孙登为太子,宠爱孙和,封王孙霸,一次又一次转变自己的态度,让朝臣搞不清孙权究竟要立谁为太子,结果使得王位迟迟不能易主,而政治斗争却愈演愈烈,最后,孙权虽然最终确立了嗣君,但是在他死后给东吴留下的隐患却一直在削弱着吴国的实力。
人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题,很多时候是单选,一旦当我们确信无疑后,就不要擅自更改,这样才能取信于人,才能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一直走下去,如果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定主意,结果会反受其乱。我们可以猜想要是当初孙权在确立太子人选后,没有反复无常,也许就不会有储君之争和群臣分化,也不会因储君之争和群臣分化削弱了吴国内部的实力,东吴可能还会蒸蒸日上。
但历史不会重演——是孙权的寡断无决改变了东吴历史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