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历史长河中不平凡的40年

对于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讲,40年只是一个不长的时段。但是,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讲,改革开放40年,却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时期。即使把改革开放40年放到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来看,这也是相当不平凡的40年。在这不平凡的40年里,我们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为强起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时所指出的那样: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

在这不平凡的40年努力奋斗中,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一样,我国的社会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梳理总结这不平凡的40年奋斗历程中社会建设的成就与基本经验,需要我们把这个时期的社会建设放到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总体构想当中,放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的艰辛探索当中,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当中,才能深刻理解“不平凡”的丰富历史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

从国家建设的顶层设计角度来讲,“社会建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917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就已经从国家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高度提出了这个概念。 但是,直到近90年后的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从国家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高度提出“社会建设”这个名词,社会建设才真正成为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样一个名词,前后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孙中山提出的“社会建设”,虽然也有详细的设计,但是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条件下,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海市蜃楼。进入21世纪,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宏伟的“社会建设”目标,具有坚定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强大支撑,已经从空中楼阁转变为社会现实,从纸上谈兵转变为生动实践,从海市蜃楼转变为真实蓝图。由此可见,考察“社会建设”的提出和演变进程,实质上是从一个独特角度来考察一个社会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平凡历程,考察社会建设概念的提出历程,总结社会建设伟大成就与经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即在社会建设概念提出之前,不能说在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中没有社会建设的内容与举措,而应该说社会建设的各项内容散落到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社会建设概念提出之后,国家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把社会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并列的一个领域来考察,努力把握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制定社会建设的专业化政策,在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层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建设开创的新局面,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总体设想的中国化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艰辛探索。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考察改革开放40年的社会建设,我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其重大历史价值;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角度来考察改革开放40年社会建设,我们才能更为深切地把握其重大现实意义。

陈云曾经讲过:“新发展要从旧阵地出发。” 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以指导新的发展,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科学工作方法。梳理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经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新的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向新的发展征程,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进程中,只有既重视宝贵实践经验的指导,又重视对新问题新矛盾的剖析,才能把社会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取得更辉煌的成就,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这,正是我们开展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 ruCkWtdEX5GbjjzoaA2yE5jitxf9CQ9OGNJwK4uOw0g7J24MYKfSX36ehO0YE+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