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孕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崭新征程,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强调在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样一个总体格局之中,我们才能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建设思想的孕育与探索。

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 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要克服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思想政治工作“一手软”的状况,在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以后,“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 。他还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9年,针对一段时间以来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的得失和经验时,曾语重心长地说过一段话:“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 这说明,一般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只有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考虑问题,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在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总体战略布局中,“社会建设”的概念虽然还没有正式提出来,但是以提高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主线的社会建设基本内容已经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社会建设的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围绕这条主线,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如社会稳定与管理、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等都有工作部署。198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都已经有专门部署,特别是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城乡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列入重要部分,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各级政府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同时围绕社会建设做出了具体工作部署,如我国人民的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更需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一要妥善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探索控制消费膨胀的有效方式,使消费水平的提高同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适应。二要制定正确的消费政策,积极引导和调节消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必须长期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消费结构应该是资源节约型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受到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制约,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肉、禽、蛋等动物食品的供应,食物结构必须适应我国的国情。这也要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政策加以重视和研究。三要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继续克服平均主义,坚持让一部分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同时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根据我国目前的生产发展水平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只要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是有保证的。这些都成为当时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复杂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我们党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江泽民多次指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要一起抓,并相应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三大纲领”的布局,即经济上要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上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政治上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这个“三位一体”建设总布局中,虽然还没有提炼出独立的“社会建设”概念,但是,“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已经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而逐步深化和拓展。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江泽民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等进行了集中剖析,其中就包含有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中,江泽民高度重视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主线的社会建设。他多次强调指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一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和稳定的大局出发,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作为党和政府的根本任务。”

围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建设方面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在社会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 933亿元,为推进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时期,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较多实惠,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 b5JyzKioc2O/LMmX1erQ/XCVs14i4UHtIso6ittcH0PLNwvqD26EQlXZnfCwk1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