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正确理解历史的主客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之外的全部社会生活、社会结构都是人创造的客体;社会的一切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物,因而主体是社会中的决定因素,选择论才是唯一正确的历史理论,任何强调社会发展有自身规律特别是强调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都是机械决定论,都是对人作为主体的否定。如果沿着这个思路,那么我们只能重新通向历史唯心主义:人取代了上帝的地位,对抽象人的崇拜取代了对上帝的崇拜。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当然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主客体关系。但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并不是简单的二分法。人是主体,社会中的一切都是主体创造的客体,这是马克思曾经批评过的人与社会的抽象对立。如果我们从生产力中抽象掉人,生产力就会变为对社会和人没有任何作用的死的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就不再是现实的实践着的生产力,而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生产力的历史残骸,即死的生产工具;从各种社会关系中抽象掉人,社会关系就不再存在了,没有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变成了一句废话。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一切都取决于主体,社会的一切秘密都潜在于人的本性。这完全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是从人和人的活动中,从社会生活的主客体结构中进入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把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来考察。这样才可能有人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个人活动的意识性与集体的无意识性、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与结果的非目的性的矛盾问题,才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的矛盾问题,也才有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问题。

社会中的一切都是人创造的。可人不能因为自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物,就可以自由地、不受制约地进行所谓的创造。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创造活动的。人所进行活动的历史条件是既定的、给予的,因而人的活动又是被制约的。人的活动的被制约性也就是人自身的被决定性。人是什么并不取决于人本身,既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愿望也不取决于人的抽象本性,而是取决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即取决于生产方式。马克思说过,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生产什么又和怎样生产是一致的。没有奴隶制生产方式就不会有奴隶主与奴隶,没有资本主义私有制就不会有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当然,我们可以说,奴隶制是奴隶主创造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创造的。可是历史证明,每一种所有制形式和社会关系的出现都经历过在旧制度母腹中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发的,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才会转变为特定人群的自觉创造。这说明社会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或者如马克思说的,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人,但它又有不依赖人的意志的方面。这个规律既是人的活动规律又是社会规律。这两者是一致的。从起源和实现方式看,它是人的活动规律;从它对社会、社会关系的依存和对社会发展的支配看,它是社会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要发现的就是这个规律,这使它能够正确处理社会生活的主客体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而不至倒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所以只有在承认社会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正确处理历史的主客体关系。马克思关于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的论断,就是对以规律为依据的主客体关系的形象表述。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 这里实际上讲的是,“神秘东西”能够从由实践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得到合理的解释。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不懂得正是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才导致宗教的产生,认为他虽然知道宗教是人创造的,但不理解产生宗教的社会基础,因而他仍然没有揭示宗教的社会本质。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展的规律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讲到历史唯物主义时反复强调:“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中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理论驱逐出去,还有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可言呢?

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和社会结构理论与坚持实践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提出上述认识后进一步解释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 基础 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就是以社会结构的观点解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反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和社会结构的观念,也就是坚持用实践解释观念的观点。任何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来否定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结构的理论都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离开社会基本矛盾的人类实践活动,和离开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基本矛盾一样,都是不存在的。

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关于社会的主客体理论只有真正深入到社会结构内部,揭示社会历史的基础和运动规律,才能成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正因为这一点,列宁把两个归结,即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成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的依据。而任何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律的理解,又不能离开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主客体关系。离开科学的社会结构和规律的主客体理论,往往会倒向主体论、选择论;而离开社会主客体关系的社会结构和规律的观念,则往往掩盖着机械论和宿命论。我们在历史观中的许多争论和错误,都与这种割裂有关。 h1vYYgmgy17cOyVvdgdd4LV+GYKoUYO758iBCe20m7U3U4A9P3Hm4IQkDGGkq80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