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版序

“生死”命题的另类解读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句经典的台词出自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哈姆莱特式命题”。关于生与死的命题,古今中外无数先哲圣贤都做过见仁见智的探讨,而其中对中国人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儒、释、道三家。

儒家讲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生死观中所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儒家主张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却可以通过道德学问的修养使精神达到永存和不朽。只要人在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社会服务,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可以安详自在、无愧无悔了。道家的生死观讲究的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他们将生和死都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庄子认为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无论是儒家的重生轻死思想,还是道家的轻生轻死主张,都教导人们要不畏死亡、藐视死亡。尤其是儒家的生死观直接孕育了国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其进步意义不可低估。

不畏死亡是好的,然而儒道两家的生死观又未免过于忽视死亡了。不了解生死的本质,不在生时认真思考死亡的意义,这实际上也是对死的不负责任。从这一点来看,佛教的生死观似乎更胜一筹。佛教讲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认为人世是充满各种苦难的苦海,人们因为“无明”的缘故而在苦海之中备受折磨。其实佛性是人人皆有的,这种佛性便是每个人的本心。如果一个人能够洞彻自己的本心,就可以显露出佛性,进而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之境。如此看来,佛教生死观的着眼点不止在于生前,也不止在于死后,而是在于生命个体的永恒归宿;它不是一味地重生轻死,也不是简单地轻生轻死,而是教导我们如何最终超越生死。

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虔诚地将这部藏传佛教关于死亡与解脱的传世经典《中阴闻教救度大法》(本书为方便读者理解,一般采用其更通俗的名称——《西藏生死书》)整理图解并出版。本书在详细介绍中阴世界的种种景象与对策的同时,也在向我们传达:我们确实可以在有生之年来为死亡预做准备。世人不应再继续持有那种对于死亡的无知和偏见,在突然袭来的死亡面前,恐惧、伤感与束手无策也绝不应是世人唯一的选择。我们不必等到所爱的人在死亡的边缘痛苦挣扎时才惊恐地意识到死亡的真实存在,也不必等到自己大限已至之日再去茫然被动地面对未知。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把握今天精进修行,深入观察万物无生无灭的本质,如此方能获得生命无常和无我的觉悟,在当下了脱生死,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

为了使这部古老经典的精髓得以最充分地展现,我们精心设计制作了数百张插画和图表,并在正文之后配合以生动具体的心理辅导。无论你的信仰如何,相信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获得智慧的启发。对于亡者而言,它是破除无明业障、走向解脱之路的指路明灯;而对于我们生者来说,这种对于死亡的思考与探讨也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使我们学会在琐细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体悟妙道,永怀一颗平常之心去看待人世间的悲欢与得失。这样,生存与死亡都将不再成为问题。 HvkprUMMcJNBG8JROKnAUN3y1vmn24+vja352iMidcV73gO3UyZIkfu8IJEKPT7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