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乐器与器乐发展

前文已述,隋朝时有七部乐、九部乐,唐时又增至十部乐,后又分坐部伎、立部伎。这些乐部的不同分法,其实相当于我们现今的乐队编制。今从《隋书·音乐志》所载,将隋“七部乐”“九部乐”各部乐队编制及所用乐器,列表1如下;《旧唐书·音乐志》所列九部乐和《唐书·礼乐志》所列十部乐,所用乐器大体相同而稍有差别,现将两书所述各部乐器种类列表2对照如下。

从表1乐器组合显示的特征可知,各部所用乐器总体可以分列出两种乐队编制类型:一是“礼毕(文康)”“康国乐”所用乐队,属于以鼓、笛为中心的吹打型。这一乐器组合方式,与汉魏以来一般“散乐”所用笛、鼓、板乐器组合略同。《旧唐书·音乐志》卷二九云:“散乐,用横笛一,拍板一,腰鼓三。”二是其余各部所用乐队,属于以箫、笛、琵琶、五弦为中心的丝竹型。其中,清商乐所用乐器与汉魏以来相和诸曲所用乐器大体相同。

表1 隋“七部乐”“九部乐”乐队编制及所用乐器表

表2 唐“十部乐”乐队编制及所用乐器表

依表2所列,十部乐所用琵琶见有三种:琵琶、五弦琵琶(简称“五弦”)和秦琵琶。琵琶和五弦琵琶(即胡乐系的梨形音箱琵琶),二者不同之处是五弦琵琶“如琵琶而小”,且为直项,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五弦琵琶,即属此形。

从上述两表中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的乐器种类繁多,充分展示了隋唐宫廷所使用乐器的丰富。其中,按照乐器演奏的方式来分类,涉及的乐器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弦乐器三种。打击乐器有钟、磐、鼓、节鼓、腰鼓、铙、铎、镛、铃、钹;吹管乐器有笙、竽、笛、箫、管、篪、埙、簧、茄、角、单案、横笛、长笛、短笛、羌笛、叶、龢;弦乐器有琴、瑟、箜篌、琵琶、五弦琵琶、筝、击琴、筑等;共三十五种乐器。

值得注意的是,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中都有清商伎(清乐)。前文已经提及,五六世纪以前,民间音乐在北方统称为相和歌;之后的民间音乐,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统称为清商乐。清商伎演奏的主要是旧有的音乐。南方的歌曲有时用弦乐伴奏,如筝;有时管乐器和弦乐器都用。倚歌的伴奏不是用弦乐器,而用管乐器和击乐器中的铃和鼓。清乐乐队所用乐器主要有编钟、编磬、琴、瑟、击琴、琵琶(阮)、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方响、吹叶等。

汉代的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旎、箫、埙等十五种,清商曲发展到唐武后时期(690-704),则仅存三十六曲。《通典》载其辞者,江浙的子夜吴歌有《白鸠》《子夜》《吴声四时歌》《前溪》《阿子歌》《团扇歌》《懊侬》《长史变》《都护歌》《读曲歌》等数曲。《乐府诗集》中也有《吴声歌曲》等歌辞的记载,和《通典》中的辞名相同。其所用以伴奏的乐器,也多是传统的古乐器。据《乐府诗集》记载,乐器有钟、磐、琴、瑟、击琴、琵琶、签摸、筑、筝、节鼓、笙、笛、箫、境、埙等十五种,为一部,乐工有二十五人。唐又增吹叶、方响而无埙。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唐贞观中,用十部乐,清乐亦在焉。从小到两三人的纯器乐乐队组合到大至三十四人的综合性乐队,排列形式多样、人员复杂,演奏曲调也不单一,杂糅有民间的曲调、西域因素以及宗教音乐的各种元素在内,形成了多元素结合的乐队形式。

从宫廷乐队编制,尤其是清商伎的乐器种类中,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出:隋唐时期乐器种类丰富,集各民族特色乐器于一体,宫廷这种乐队表演形式必然也会对地方有影响。从清乐乐队的编制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到南方流行的乐器概貌,同样也能从中窥得,当时浙江的乐器演奏情形多用丝弦之乐,钟磬之声已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1977年12月,浙江诸暨出土的一件唐代铜钟,从钟上刻铭得知该钟造于广德元年(763),通高45厘米、口径25厘米。上小下大,双龙纽,钟身上下饰对称的空白方框。此铜钟更多的体现了警鸣等实用功能,而非音乐娱乐之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的弦乐器琵琶作为宫廷乐器,获得了各阶层的青睐,这时期出现了许多琵琶能手,如康昆仑、段善本,琵琶名曲、演奏技能更新不断,如著名的琵琶独奏曲《霓裳》《六幺》《凉州》等都作于此时。与之相比,古琴艺术进一步发展,但不及琵琶艺术的繁盛。古琴,原名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后来“琴”还成为弹拨乐器的代名词,如胡琴、提琴、扬琴等等。本世纪初,为了区别于外来的弹拨乐器,才被称作“古琴”。古琴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先秦以至两汉典籍中如《礼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诗经》:“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是敞开胸怀吸纳外来文化的朝代,融合了多民族的音乐。受胡乐的影响,古琴在唐代宫廷中渐遭冷落。琴师们吸收节奏舒缓的“楚、汉旧声”,与唐人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理所当然地遭到冷落。事实上,唐代是古琴承先启后时期。隋唐琴文化也很发达,专业斫琴家也随着琴文化的整体发展而普遍出现。唐琴造形浑圆,如盛唐琴之面板浑圆而肥;中唐以至晚唐之面浑圆渐逊,圆则依然。选桐梓为材,据《女郎环记》:“雷威制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雷雪中独往峨眉,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可知唐人选材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在唐朝的专业斫琴家中,以雷、郭、张、沈四家最为有名。其中“张”即指张越,为吴地斫琴家。另,吴地斫琴家存名于世的还有沈镣。《陈氏乐书》有记载说:“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宵、亮清雅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南宋《琴苑要录·斫琴记》记载:“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专业制琴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琴艺术的发展,也为后来两宋琴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吹管乐中,有一件乐器在当时甚为流行,就是筚篥。筚篥,也称管子,它的管身多为木制,上面开有八孔,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而发音。它是由古代龟兹人发明创造的,名称也是从古龟兹语的译音而来。在汉魏时代由西域龟兹传入内地,至唐代已盛行中原,成为唐代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隋唐宴享的胡乐中,以龟兹乐为主,此外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中都有筚篥。当时就有许多著名的筚篥演奏家,如安万善、尉迟青、董庭兰、李龟年、敬纳、张野狐、王麻奴、薛阳陶等。其中薛阳陶是李德裕的家童。李德裕曾任浙西观察使等职,人称浙西李大夫。薛阳陶少年时就显现出很高的筚篥吹奏水平,很受大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赏识。有一次,长安举行宴会招待教坊的乐工和在京的艺术家,数百名宾客衣冠楚楚、欢歌笑语。这中间有一位穿着很破旧的少年也在座,人们都嗤笑他,看不起他。但等他吹奏筚篥时,人们才大吃一惊,并顿时喝彩叫绝、掌声四起,想不到一个12岁的童子技艺竟这样精湛!白居易特地写了首长诗《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和浙西李大夫作》,记录了这位乐童的技艺。诗中写道:

指点之下师授声,

含嚼之间天与气。

润州城高霜月明,

吟霜思月欲发声。

山头江底何悄悄,

猿声不喘鱼龙听。

翕然声作疑管裂,

诎然声尺疑刀截。

有时婉软无筋骨,

有时顿挫生棱节。

急声圆转促不断,

轹轹辚辚似珠贯。

缓声展引长有条,

有条直直如笔描。

下声乍坠石沉重,

高声忽举云飘萧。

诗人把薛童吹奏时的情景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后来,元稹、李德裕、罗隐等也都写有赞美薛阳陶的诗篇。这些记载足可以证明,筚篥在唐代已相当普及,善于吹奏的人也并不罕见,这是当时流行于浙江颇为典型的胡乐器之一。 vAB1/7eYQVDsj6/GO0Pu3keIOPQzcOsIXlFA9OT02i5+Z1rEhA7mtKROOoJIkY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