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说唱与戏曲的孕育

说唱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是一种叙事性的、有说有唱的大型声乐体裁,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表演艺术门类。早在古代,我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说唱因素。隋代,民间已流行一种讲唱故事的“说话”。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说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著名的如《一枝花》可以说唱几个时辰。唐代元稹在《元氏长庆集》卷一《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说:“翰墨题名画,光阴听话移”其下自注云:“乐天每与余游从无不书各屋壁;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已,犹未毕词也。”从这一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时“说话”已经成为城市中群众性艺术活动的一种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流传。《一枝花》是唐天宝年间艺妓李娃的事迹。这里所谓“说……话”,可能是说李娃的故事,也可能同时唱那个曲调,已经是一种歌唱与说话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然而,民间的说唱音乐没有留下说唱本子,而且也没有给它固定的名称。民间的说话小说已不只说话而已,有夹唱的说唱形式在内。今天江南民间很多时候还用“说大书”“说小书”等名称。从名称看,并不能看出其中有没有歌唱,但所谓“说小书”就是所谓的“弹词”,是有歌唱的。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元素,而以音乐、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表演艺术。隋唐时期,主要有参军戏、歌舞戏、傀儡戏等戏剧,宫廷、民间都很流行。

“参军戏”原称“弄参军”,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对话表演。参军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原先是一种以讽刺、滑稽为主的歌舞戏。曾经有过以讽刺汉代贪官石躭、南北朝时贪官参军周延为题材的剧目。唐朝开元(713-741)间的参军戏,表演者大概为两个男性演员,一痴一智形成对比,表现形式似乎还只有舞蹈和对白。9世纪初期,开始有女性参加表演,而且加入了歌唱。9世纪中期,参军戏题材扩大,不仅限于讽刺贪官,也有了其他轻松滑稽的内容。此外,还有假扮女人和假扮别种人物的节目。唐代参军戏剧目主要有《婆罗》《假妇人》《陆参军》等,流行广泛,唐代的歌舞戏也可视为戏剧。

歌舞戏以歌词、舞蹈,杂以说白,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时,流行的剧目有《兰陵王》《拔头》《踏谣娘》等,《兰陵王》叙述北齐兰陵王入阵杀敌的故事。戏中演员头戴假面具,身穿紫衣,腰束金带,手执鞭子,指挥作战。《拔头》(《钵头》)叙述一人因其父为虎所伤害,遂上山寻父,并与猛虎搏斗。演员身着素衣,披头散发,面带哭相。演出中山有八折,故曲有八叠。后来又增加了捕杀老虎的情节。据说此戏剧盖由西域传入。《踏谣娘》叙述一美丽善歌女子深受丈夫虐待的故事。表演者男扮女装(后改为女子扮演),边歌边舞,诉说其怨苦,唱完一段,旁边人和上两句:“踏谣娘,何来!踏谣娘苦,何来!”因主人公表演时且步且歌,故戏剧名曰《踏谣娘》。这些歌舞戏在隋唐五代时期也广为流行。

杂技是在特定环境中,运用各种道具,以高难、惊险的技巧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人体技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萌芽形式,秦汉时期已经初步形成,隋唐时期亦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朝廷殿前常在节日、喜庆及皇帝寿辰时表演杂技,城乡民间杂技艺人的表演更为普遍。主要节目有杂旋、弄枪、擎戴、飞弹、拗腰、踏球、目真面、冲狭、吞刀、吐火、藏狭(对法)等等。隋朝时,吴兴(今湖州)出了位爬竿高手名叫沈光(字总持,号“肉飞仙”,陈朝亡后,家于长安)。《隋书》卷六四《沈光传》云:“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沈光年少时就以缘撞(爬竿)能手称誉乡里。当时,湖州境内初建禅定寺,庙前有一根高十余丈的幡竿突然断了绳索,无人敢上去穿系,众僧束手无策。恰值沈光经过,他见状即口衔绳索爬攀而上,直至竿顶,系好绳索,手足并放,凌空而下,以掌支地,走行数十步。观者无不称奇。太业中,隋炀帝东征辽东,在攻城中,沈光用一根十五丈长的竿子攀缘而上,登城后一口气杀敌十余人。敌予以还击,沈不慎从城上跌下,未及地面,恰好碰到竿子上的垂绳,他一手抓住,翻身再攀上,显示了高超的爬竿水平和勇敢精神。沈光凭这一特技建功立业,得到了隋炀帝的青睐,即封沈光为朝请大夫,又赐赠宝石、骏马等。不久,又封他为折冲朗将。 vHGAMtqbMbbjOWYRKD/prsVbf/KjKMZW9VvV8gCJpzZUx3PxutLrHM5AQXbnOVA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