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秦统一六国后,实现天下“大一统”的局面。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把越地纳入大一统王朝版图,浙江地区分别隶属鄣郡、会稽郡、闽中郡。从此,浙江成为秦国的一部分。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南巡会稽,祭大禹,在会稽山上立石碑歌功颂德,展示大一统王朝的威武。秦始皇的暴敛名传于今,征服越之后,为了控制尚勇习武的越人,他还凭借专制主义国家机器,实行强制性的移民政策。秦始皇政三十七年(前210),“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因徙天下有罪适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越绝书》卷八),以武力强行改变越地的民族结构,一方面把大批的越人北迁到故吴之地;另一方面又把大量的华夏族居民迁入越地。中原移民来到浙江,带来了中原的风俗文化,与浙江的越文化相互影响,在碰撞中融合。此后,汉武帝在平定瓯越、闽越以后,把归顺的越人强行迁移到江淮地区。随着汉人携带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迁入越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汉文明终于在浙江扎根并且发展起来。在短短的二百年间,浙江大地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从民族结构到风土人情,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这一历史变化对吴、越之地社会进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汉大一统王朝不仅摧毁了自三代以来以越人为主体缓慢发展起来的吴越文明,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浙江大地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从秦朝到西汉时期的二百年间,与关中地区相比,浙江乃至整个江南似乎成了经济文化落后的蛮荒之地,以致有的历史学家至今还习惯地把浙江历史上的这一历史时段,称作浙江文明发展史上的低潮期。

当然,秦汉时期的浙江乃至江南,在与关中地区的横向比较中固然显得有些落伍,但从本地区自身历史的发展来看,随着华夏族或汉族的大量迁入,以及中原文明、儒家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全面输入,从前“四夷所居”的吴越之地,在完成了华夏化或汉化的同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也是相当明显的。秦以后,随着人口流动更为频繁,文化交流面更广、力更强。尤其在三国鼎立、南北朝分野的年代,吴越之地因地处江南,远离中原的动乱和兵燹,又迅速发展起来。

从秦汉到六朝,吴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最突出的地区当属会稽郡。三国时,东吴对“山越”实行“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政策,将居住在山区的越人迁到平原耕作区,加速了浙北平原地区的开发。东汉永和年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了大型水利工程——鉴湖。现为绍兴境内的山会平原,围堤而积水成湖。天旱以湖水灌田,水涝则泄田水入湖,为该地区土地垦殖和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晋室南迁定都建康,中原汉族大规模迁居江南,“三吴”(会稽、吴兴和吴郡)地区,大片大片的沼泽地、荒原和山地被开垦出来。东晋初期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了从会稽经柯桥、钱清、萧山到钱塘江的浙江运河,改善了会稽郡的对外交通,从而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走向繁荣,并成为东晋六朝时最发达的地区。从东汉初始,浙江各地就已开始烧制青瓷器。六朝时,曹娥江两岸越窑遍布,青瓷制造业发达。会稽郡还是当时江南地区铜镜铸造业的主产区。会稽的剡溪流域,山藤漫山遍野,山民就地取材,造出的纸张质地极佳。凡此种种,都凸现了会稽郡的富饶和繁荣。南朝时期,会稽是与京城建康遥相对应的江东一大都会。

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东汉时期,儒学已经在浙江的上层社会普及。土著和外来的世家大族以及土大夫阶层都尊崇名教,修习儒学经典,讲习礼法,忠孝节义已经成了吴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尤为可贵的是,对“外来的”儒家文明和儒学经典,浙江人没有一味地盲从或者墨守成规全盘接受,而是从一开始就持着一种批判的精神,一种求真求实的态度。浙江上虞出了个大思想家王充,撰写不朽巨著《论衡》,揭橥“疾虚妄”之大纛,以实证的精神针砭东汉谶纬神学和庸俗经学之流弊。历史学家赵晔编写的《吴越春秋》,还有同时代的《越绝书》,同为我国现存最古的地方志。这些著作为整个汉代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增添了难得一见的夺目光彩。魏晋六朝是一个士族社会。江南地区的吴、会稽和丹阳三郡,从东吴时起就已崛起大批极有势力的世家大族,号称“江东大族”。“永嘉之乱”以后,一批批北方士族渡江南逃,移居江南三郡。这些侨居士族与江东大族,把持东晋和宋、齐、梁、陈历朝政治,垄断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养尊处优、谈玄信佛,创造了继汉开唐的“六朝文化”。东晋六朝文化的主旋律是“清谈”与“玄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谢灵运的山水诗,沈约的诗歌声律,曹不兴的佛像绘画,虞喜的“岁差”及其天文历法成就,以及干宝《搜神汜》、吴均《续齐谐记》等志怪小说的创作,都是东晋六朝时期浙江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和创作。

这时期,由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融合,北方大量的文人士子等人才迁往南方,使得浙江地区的音乐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古琴,这一文人音乐的代表,也在这时期出现在浙江,更多的丝弦音乐叙说着浙江清丽、委婉、朦胧的性情。这段时期,浙江为中华文化贡献了不少,同时也受益了不少。浙江的音乐由于受到中原音乐的影响,相得益彰,带着本土音乐的特色汇入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流。 KZjkzMkCBerljHGbXtn1U9W/Y1mprpMqZK37RpaHCWJ05MZVvr2Ulrh0AWWr+PF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