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其中的一个是这样的:

扎荣茨在一所中学选取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他在黑板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写下了一些奇怪的符号、图案,包括英文单词、汉字、绘画、人像、几何图形和其他毫无意义的符号。这些符号、图案一直保留在黑板的角落上,班里的学生每天上课时都会瞥见它们,但没人知道它们的意义,老师也从不提起。久而久之,学生们都把这些符号当成了某种装饰。

但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些奇怪的符号与图案一直以一种有规律的方式改变着——某些符号只出现过一次,而一些却出现了二十五次之多。

到学期末,扎荣茨给学生做了一份问卷,问卷上列出了所有曾在黑板上出现过的奇怪符号,并要求学生对每个符号的“满意率”进行评估。

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一个单词在黑板上出现得越频繁,学生们对它的满意率就越高。

扎荣茨的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只要多次看到不熟悉的事物,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有看到过的事物”——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多看效应”,又称“曝光效应”。

通俗地说,“多看效应”揭示了我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的偏好。延伸到人际交往中,多看效应证明了我们一直以来隐隐认识到的一个交际法则:彼此接近、常常见面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转校或者搬家之后相隔两地,尽管依然通过电话和邮件保持着联系,但数年后再次重聚时,却发现彼此的感情已经生疏很多,甚至比不上身边那些只来往了几个月的朋友。

这并非是友谊禁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是亲密度禁不起距离的考验。接触越频繁就越亲密,越陌生就越冷漠,这就是“多看效应”带来的影响。

事实上,扎荣茨的“多看效应”系列实验中,的确有一个是涉及人际交往的:

在这个实验中,扎荣茨把十二张照片随机分为六组,然后,按不同的方式给被试者看。

第一组照片让被试者看一次,第二组看两次,第三组照片让被试者看五次,第四组看十次,第五组则让被试者看了二十五次,而第六组照片却一次都没让被试者看。

看完照片后,扎荣茨将六组十二张照片全部给被试者看,要求所有被试者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照片排序。最终结果是,被试者对这十二张照片的好感度,与他们看到的照片次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从心理学上解释,“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报酬”的心理本能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往。随着交往频率的增加、交往距离的拉近,使得双方的了解程度逐渐加深;而了解程度越深,交往所带来的默契度就越高,沟通成本自然也就越低。换句话说,和熟悉的人交往比和陌生人交往更轻松,而这种轻松感正是我们交友的一个原始动机。

可见,想提升好感度,首先要留心提高他人对自己的熟悉度。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即使人再好,被人喜欢的概率也不会高。正因为如此,我们常说,人际关系是需要维护的,并非两个人情投意合就一定能成为亲密伙伴,只有平时做足功夫,多接触、多交往,友谊之树才能长青。

当然,“多看效应”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首因效应”发挥良好,若是不能给人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那就会变成见面越多就越招人烦了。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心理学证明了交往的次数和频率对好感度的影响,但在人际交往中同样有“豪猪定律”的说法。“多看带来好感”和“距离带来美感”两者相辅相成,只有保持合适的距离,才是最好的人际距离,就好比中国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9UOYUoD01tc1LyXh3sr4Gve8ErhQqVcc6gFTLd78jYsDlQSfhFP5q129aHDRzQ8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