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李·罗斯进行了一项实验。首先,他让志愿者做出一个选择:是否愿意挂上写着“来乔伊饭店吃饭”的广告牌在校园里闲逛三十分钟。罗斯选取的志愿者中,有大约一半的人同意挂上广告牌,另一半则不同意。

然后,罗斯让同意的和不同意的志愿者分别猜测其他人是否会同意挂广告牌,同时会选择哪种方式;同时猜测那些与他们选择不一致的人的特征属性。

结果,在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志愿者中,62%的人认为其他人也会同意这么做。并且说:“那些拒绝的人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不好?假正经!”而那些拒绝这么做的志愿者中,只有33%的人认为别人会同意挂广告牌,并且说:“那些同意挂广告牌的人真是古怪至极。”

李·罗斯的这项实验是为了论证“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强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

通俗一点说,即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而那些和我们想法不一样的人,无疑都是某些方面的“怪胎”。

虚假同感偏差就是一种典型的缺乏换位思考的心理表现,即我们常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衡量周围的事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并未想到将自己摆在对方的位置,用对方的视角看待世界,所以才会觉得别人的所作所为无法理解。

我们不仅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而且,还必须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沟通大师吉拉德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才会出现融洽的气氛。”我们需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赞赏,就会报以合作的态度。如果我们只强调自己的感受,别人就不会与你交往。

法国穆兰兄弟公司高级经理人约翰·威尔的女儿妮可·威尔十六岁时十分叛逆、乖张,令威尔夫妇伤透了脑筋。

一天约翰·威尔在房间里亲眼看到楼下的女儿回来了,但是,妮可·威尔却挑衅般地与送她回来的男孩亲吻!然后,她无视父亲因为愤怒而发抖的模样,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约翰·威尔气得暴跳如雷,像一头愤怒的狮子一样在原地低吼打转。这时,约翰·威尔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对他说:“约翰,我们也许并不爱妮可。”“什么?不爱她我们为何还要如此管教她?否则,早就放任她游荡了。”“是这样的,”妻子说,“但我们从来没有站在她的角度思考。我们也许都太自私了,我们一味地教训她,从不考虑她的感受,或许,她正为这个恼火呢。”

威尔夫人的这番话,让威尔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决定试一试妻子的方法。于是,他来到女儿的房间,为自己刚才的态度道歉。

奇迹出现了,妮可第一次痛哭流涕地说:“我原来以为你们对我很失望,而且,也不打算再管我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努力地试图改变别人,却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不会换位思考。无法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自然也就解决不了对方的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一个移情的过程,需要你发自内心地体谅别人,并真正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

不幸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缺少了移情这一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或是想当然地假设一种别人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其实,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圈之中,而根本无法体会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

而只有真正地移情,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ov506P89EKcXchQEmhZ/4PbwugzG7nXwupvf5h1eeMx5dnUvYWnU5TTDrf8cQP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