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刻板印象:最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刻板印象”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具有这种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者看,对A组说“这个人是个罪犯”,对乙组说“这个人是位大学教授”。然后,请两组被试者分别对这个人照片中的面相特征进行评价。

结果,甲组普遍认为:这个人眼睛深陷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其顽固不化的性格;而乙组则普遍认为:这个人眼睛深陷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坚毅精神。

同一个人,同样的面部特征,却因为不同的身份获得了不同的评价,这就是刻板印象的体现。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罪犯等同于凶恶、狡猾,而教授则更容易和睿智、博学等正面评价联系起来。

在社会知觉中,个体往往将信息分门别类地处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归类,这一过程就是类别化。“刻板印象”就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便将这种相似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普遍认识中并固定下来,便形成了刻板印象。

事实上,刻板印象本身并不可笑,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刻板印象都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社交心理。因为在工业革命以前,社会阶层与人员流动率低,信息交流也不发达,所以群体中个体的相似度也较高。

但是,放在现代社会中,刻板印象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了,消极作用也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以刻板印象去评价他人,套用对群体的普遍认知去和某一个体进行交流,就很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得出荒谬的结论。

193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调查实验,先让一百名白人大学生看一组人物照片,这些照片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然后,再给他们一组形容词,让他们将这些形容词和照片中的人物一一对应。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负面词汇,比如“迷信”“懒惰”“好斗”等,都被分配给了黑人。

到了2009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是有着黑人血统的奥巴马。于是,又有心理学家做了一次同样的调查,只不过这次他们将被试者分成了两组,其中一组被要求在分配词语之前先想一想奥巴马,结果发现那些事先联想过奥巴马光辉形象的被试者在对黑人的照片做评价的时候明显分配了更多的正面词汇。

研究者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奥巴马效应”,说的是一旦从个体的角度去考虑,“刻板印象”就会被打破。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尽量避免“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要懂得考虑事情原因和结果的多样性、复杂性,而不是“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个结果”。

毕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真正认识到“群体普遍性”与“个体独立性”之间的差异,才能免于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

当然,刻板印象也并非一无是处。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都可以将这种社交心理应用其中。

例如,很多公司在做入户调查的时候,一般都选择女性调查员,这是因为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就是比较善良、攻击性较小、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男性则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所以,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 hOaoN4BwOtvZibO+dYN8Cx5EjNCqMVWM77v1LnyhB95Q7aupGM4msbPHUKSKhC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