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扭曲现实的力量

吗啡是鸦片类毒品的重要成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所以被长期用作止痛药物。在一次医学实验中,科学家使用吗啡持续为一位患者控制疼痛,但是在实验的最后一天,他们偷偷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结果发现,生理盐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成功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在这个实验中,生理盐水充当了一种“安慰剂”,它并没有实际疗效,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伪药效应”,又称“安慰剂效应”,它是美国麻醉学和医药学家毕阙博士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中,对“潜意识”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他认为,潜意识是在我们的意识底下存在的一种潜藏的神秘力量,这是一种相对于意识的思想;而意识与潜意识具有相互作用,意识控制着潜意识,潜意识又对意识有重要影响。

可以说,潜意识具有无穷的力量,它隐藏在心灵深处,能够创造奇迹。1910年,法国心理学家爱弥儿·柯尔利用潜意识,发明了一套简短有效的“柯尔疗法”。他要求那些因为萎靡不振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身体状况的患者,每天早晚闭上眼睛坐在(或躺在)安乐椅上,让全身肌肉放松,然后小声地念出一句话:“每一天,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这段话必须早晚重复二十遍。

柯尔指出,在说出这这段话的时候,人们的潜意识会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时,不要让任何具体的事情侵扰自己的思想——不论是疾病还是生活中的麻烦,它们必须变成一个被动的受体。只保留这个“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的愿望,从而让身体真的慢慢接近最好的状态。

柯尔的这种治疗方法,其实就是对“安慰剂效应”的一种现实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所拥有的力量,有时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意大利著名歌剧男高音卡鲁索在一次表演中突然喉咙痉挛,无法登台演唱。眼看还有几分钟就要出场了,卡鲁索感到很恐惧,大滴的汗水从脸上淌了下来。他浑身颤抖地对自己说:“他们要嘲笑我了,我无法唱了。”

这时候,他意识到,再不自我调整就无法收场了。于是,他迅速冷静下来,开始利用心理暗示进行自我调整。他跑到后台,大声地对着所有人大喊:“我要唱歌了,我马上就要开始表演了,我的表演会非常成功!”如此这般重复许多遍后,他沉浸在表演成功的自我催眠意识中,喉部的痉挛居然开始慢慢消失。最终,他镇定地走上台,那场演出也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心理学中,“暗示”指的是人或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收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换句话说,它是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事实上,心理暗示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暗示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当然,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工作中一旦我们觉得某件事情很难办,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就等于给了自己“我不行”的暗示,因此,最后往往无法做成这件事。

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家应该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避免消极的暗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接到一个任务之后,首先对自己说:“我能行,这个对我来说太简单了。”

“安慰剂效应”在医疗领域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潜意识的巨大力量,甚至可以在不依赖药物的情况下让身体自行产生药理反应。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医生来给我们开“安慰剂”,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用充满希望与期待的话语来与潜意识交谈。同时,尽量不去想那些影响心情的事情,而是建立积极、正面的心态,如此,我们会活得更快乐、更成功。 QuyZDymU06Xv/koRjjj1UnOYb7ghK48XZmUtrMhWKJpOS3f7R22eEwma5xORtVd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