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最早是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在1968年提出的。当时莫顿是为了描述科学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越是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越容易得到更高的声望。后来,人们用它来描述各个领域中两极分化、强者通吃的状态。

而“马太效应”则典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待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您交给我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一锭银子,我已赚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那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生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将第三个仆人所保存的那锭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的由来。

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获得更多成功和进步的机会。可以说,“马太效应”对于领先者来说是一种优势的累计,强者随着积累优势,将有更多的机会变得更强,而弱者将被拉开更大的距离。

英国有句谚语:“成功繁殖成功。”或者叫:“成功是成功之母。”

我们平时常常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却很少听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大概人们认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就林肯、爱迪生这样的伟人,而从小就有天赋的年轻有为者总会出现“夭折”的悲剧;也许正是因为人们觉得林肯、爱迪生之辈在成功者中所占居多,才使人们有了“成功无法孕育成功”这个结论。

但事实上,这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偏差。我们时常听说那些在逆境中成功的英雄,是因为这些英雄的故事本身曲折且少见,更具备广泛传播的可能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成功者都是“从成功走向成功”,只不过他们的故事太过于平淡无趣,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他们的成功逻辑大多是“因为他们很成功,所以他们变得更加成功了。”

失败确实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能让人清醒,能激起人更大的斗志。但“马太效应”是这个社会中最冷酷无情的规则,不会因为失败者坚忍不拔的意志而网开一面——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成功之路无疑都是由成功本身铸就的。

“马太效应'一个最大的表现形式是资源的累积。拥有资源的人可以吸引更多资源,因为资源本身会寻找别的资源去整合。与此同时,马太效应也会对个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成功者因为成功而自信,然后因为自信而更成功;而失败者因为失败而自卑,然后因为自卑而更失败。

不过,这个看似冰冷的现实背后,依然有一层辩证的核心。

对于成功者来说,“马太效应”同样有着消极作用:付出同样的努力,成功者获得成功比失败者更容易,这也就意味着必然有一些人无法清醒地认识自我,把“马太效应”带来的成功误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对于失败者来说,“马太效应”同样有着消极作用:它可以使自己过早地成为舆论焦点,而卷进竞争的旋涡中不能自拔。 7P4GFfIir7sYs2k6RZbQGeNE88FXdzLDXKPuWd2EPA40/gk8GJ8s5a/iBIjp7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