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武汉模式

孙中山倡导革命于香港,早期同志以广东人为主,故其武装起义,仍以两广、云南边省为目标,此即其所说之“人地合宜”也,上述“香港模式”及“河内模式”,皆由此而生。然首都北京、长江省份之武汉及南京亦为其所关注。及至以香港及河内为武装起义之模式相继失利后,同盟会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的主张。就华南边省的起义策略而言,在1910年广州新军失败后,黄兴、赵声一度建议“弃粤而图滇”,主张云南起义,依违于香港及河内模式之间。然孙中山提出“云南辽远……不利于进取”,认为“广东可战可守”,且广东起义,具有经验,“而可驾轻就熟”。 故有辛亥3月29日广州之役,最终失败。至此党人遂谋新的武装起义地点,其中长江各省市即为最主要之选项,此即中部革命之所由起。

至于中部革命,乃指于长江诸省,包括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省所策动之革命。事实上,1900年原属维新派之毕永年、唐才常与孙中山建交时,已有此着,计划使长江各省与闽粤合作,至有庚子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谋起义于汉口之失败,实为中部革命之滥觞。 而中部革命始受关注,乃因居长江省份之两湖华兴会及江浙皖光复会有以致之。

1903年黄兴创设华兴会,被推为会长,提出“雄据一省,与各省纷起”之起义策略,而其方法则是策动湖南之会党及新军作为革命武力。黄兴遂结交哥老会会首马福益,获其支持,进而联系两湖、江西、四川之会党、防营、新军,计划起事。至于经费则由黄兴、刘揆一及该会会员捐献,遂设机关于长沙、上海,部署起义,并获光复会同意于江浙响应。然最终于长沙事泄而告失败,揆一之弟道一及马福益均被捕杀,是为1904年长沙之役。 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相继逃亡日本,得以结识孙中山,遂合组同盟会,稍后光复会亦告加入,共同推动全国革命。新成立之同盟会成员,中部各省会员比例大增,会员遂有“南部派”(以粤闽两省为主)及“中部派”(两湖、江浙、四川等省)的地缘分划,而此后武装起义,遂见所属乡土的特色。中部派成员力主于长江各省起义,有异于南部派的华南边省起义。同盟会内部,渐见两种相异的起义策略,孙中山倡导之华南边省起义,被称为“外起内应模式”;而中部革命则被视为“内地即时发动起义模式”,此即长江模式之诞生。

事实上,自同盟会成立以来,华中地区党人已先后策动1906年萍浏醴之役,1907年徐锡麟安庆之役、秋瑾绍兴之役,1908年熊成基安庆新军之役,然皆告失败。长江地区的革命力量遭受打击,转告沉寂。此即黄兴南下支持孙中山所策动两广、云南革命之因由。 然华中成员对于中部革命,仍然锲而不舍。

时共进会及文学社两大革命团体在谭人凤活动下,于1911年9月联合,准备由所属新军策动武昌大举。领导人物为共进会的孙武及文学社的蒋翊武,并获长沙焦达峰同意响应。至10月9日,由于孙武于汉口租界制造炸弹,意外爆炸,引起武昌当局注意,并捕杀新军党人刘复基、彭楚藩及杨宏胜三人。新军人人自危,遂于10月10日晚7时,由工程营熊秉坤率领同志起义,打出第一枪,继而攻占军械局,取得军火,攻陷湖广总督衙门,瑞澂出逃。新军统领黎元洪及湖北咨议局局长汤化龙,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和民政长,武昌起义遂告成功,全国各省蜂起响应,计共15省宣布独立。

至于上海方面,由擅长组织及工于谋略的陈其美进行活动,联络江浙党人,终于促成辛亥武昌起义后上海之光复,孙中山誉称陈其美光复上海为“影响于全国最大者”,此因上海光复,遂得进取南京,使革命大局得以维持。

武昌起义成功,证实宋教仁主张于长江流域发动中部革命策略的正确,相对于孙中山所策动华南边区起义的香港模式及河内模式,宜将其称之为武汉模式。

综上可见,辛亥革命时期所策动之武装起义多以城市为基地,为起义地点。此因城市为新知识群体接受新式教育所在地。故本文缕述兴中会、同盟会时期之武装起义,以城市革命视角观之。就革命领导层所讨论之起义策略而言,遂有首都北京发难之中央革命,起事长江之中部革命,举兵两广、云南之边省革命。结果上策难行,下策失败,而最终中策成功,促成清朝败亡,而中华民国亦由此而诞生。

[1] Marie-Claire Bergére, Sun Yat-sen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58-59.

[2] 孙中山:《有志竟成》,《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8—139页。孙氏曾分析各国对中国革命之态度,认为美国舆论同情;法国政府及民间则怀好意;英国民间多表同情,政府则惟日本马首是瞻;并谓日本民间志士不独同情,且舍身出力协助;而日政府则不可测而属反对;德、俄倾向清廷,反对革命。并参见C. Martin Wilbur, Sun Yat-sen : Frustrated Patriot , New York:ColumbiaUniversity,1976,pp.54-75.

[3] 孙中山争取法国援助,得以策动粤桂滇边省起义,以至1908年法方中止支持孙中山,早已引起学者关注,参见J. Kim Munholland,“The French Connection that Failed: France & Sun Yatsen,1900-1908”,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2(1972),pp.177-195;Jeffrey G.Barlow, Sun Yat-sen and the French 1900-1908,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9,pp.41-86.又由于孙中山利用法属越南策动武装起义,引起清政府抗议,法方于1908年决定驱逐孙中山出境,参见法国外交档案《驱逐孙逸仙:毕盛致殖民部长,1908年10月21日,巴黎》,《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7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0—131页。 ZuJjie5nwGZMC/JEFGdazVt5lfjK66e7YeztxsdSJ2OV3eERBF1AOZgCSV3MSwM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