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香港模式

1901年冯自由与孙中山相见于横滨时,谈及孙氏《伦敦蒙难记》一文,内谓孙中山于澳门投身主张君主立宪之少年中国党,并向清廷请愿,且谓兴中会设于上海,深觉诧异,因而向孙中山请示。据孙中山之答复,其革命始于香港,但因英人保守,不喜革命,且香港为英人管治,不能坦白陈述,妨碍在香港策动革命,并明确说:“吾党每次向粤进攻之出发点,始终不能离开香港。” 至于以广东为其武装起义地点,乃因“广东为最善,因人地合宜也”,而更重要则为广东具备“易于聚人”,“利于接济”,“快于进取”的优势,具有发动革命的优越条件。 而密迩广东,不受清政府管辖,即为香港与澳门两地,其中香港最为重要。

上述广东之起义,包括乙未广州之役、惠州之役、壬寅广州之役、潮州之役、黄冈之役、七女湖之役、广州新军之役、黄花岗之役、广州光复之役“皆利用香港为出发点”,香港遂成为“革命军大本营之所在地”。 故广东之历次武装起义,关键在于香港此一基地。

就此而论,香港基地在上述的历次武装起义中,提供了策划、宣传、筹款、购械、输送及接收党人的作用。其中自1895年乙未广州之役起,香港基地已显露出其作用及特质。孙中山、杨衢云、黄咏商、尢列、陈少白、郑土良、陆皓东、谢缵泰等人,于2月21日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后,3月13日商议广州起义计划。众议由孙中山等驻广州,专任军务,联络、招募广州及附近地区的革命同志;而杨衢云则于香港专任后勤、财务。与此同时,透过寓港日人梅屋庄吉,结识日本驻港领事中川恒次郎,寻求军火援助。继而在何启策划下,于香港英文报章《德臣西报》( China Mail )发表对清政府弊政的批判。并由何启匿名投书,要求清政府以西方体制作为政治改革蓝图。至于革命经费,除由孙中山及其兄孙眉、党人邓荫南三人筹措外,继由香港方面之黄咏商及富商余育之共同捐献,充实起义经费。透过杨衢云于沙宣洋行(MessrsSasson&Co .)任职买办之便,一方面购买军火,另一方面交由在港之三合会,以募勇名义,招募起义队伍。并计划于同年九月初九日重阳节,运送起义队伍至广州。及至起义前夕,遂安排起义队伍及所需军火,搭乘夜班省港轮保安号(S.S.Pawan),由香港出发至省城。然起义结果流产,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先后逃归香港避难。 其后之兴中会及同盟会对广东,包括广州、三洲田、潮汕、惠州诸役之武装起义,基本上沿用乙未广州之役之模式,借助香港作为基地,拟订策略,进行宣传,募捐革命经费,寻求外援,购买军火,输送起义队伍入粤,然失败后皆退返香港避难。 [1]

由此可见,香港一地,在清季兴中会及同盟会时期,于广东省内策动的武装起义中,扮演至为重要之角色。故上述广东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皆以香港为其“出发点”而后得以成事,故以“香港模式”之武装起义命名之。 TrV+ggdcHc3z6ogC14uqIYB8QMqLJbhMoAJL5nrhfqDbb8JSG99jGSR0xxuqD3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