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世变序幕

近代中国世变,宜上溯至满族人入关,原来满族人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并于1644年,乘流寇亡明之际,由山海关引兵入京,取得政权,以异族入主中原,实行明朝体制,谓之“法明”,实行汉化,创建新王朝,此即史家所谓“明清两代,相沿不替”之成说。 此后历经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朝,励精图治,劝农薄赋,复兴农业经济;继而平定三藩,收台湾,征服准噶尔蒙古,控勒新疆、西藏,击败俄罗斯。而滇、贵两省则行“改土归流”,边省日见“内地化”,“本部”扩大而号称18行省,终于建立汉、满、蒙、回、藏合成的多元民族帝国。“一国多制”,版图辽阔,仅次于国史上的元朝 ;而其人口亦由17世纪明清之交的1亿左右,渐增至19世纪中叶之4亿,堪称广土众民,是为中国得以成为东亚大国之凭借,此即“康乾盛世”之来临。 清人并以儒家“三纲”形成之“威权”意识形态、秦汉唐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作为统治体制,结合具有地缘色彩的士绅与宗族之社会基础,以及中国本部农业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而得以垂治天下,此即类同许倬云所谓中国文化之“三元色”。 清廷在外交上行“朝贡体制”,划分与中国地理远近不同而分等的属国,实行以经济施惠“远人”,藉此宾服四邻之外交策略;由是成为东北亚、东南亚的“天下共主”,从而产生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模式,建构“中华世界之秩序”。 [1] 难怪何炳棣以1683年至1800年代之盛清时期,媲美古罗马帝政和平时期,而冠称为“中华和平世代”(PaxSinica)。其时政清人和,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学术文化发达;故中国富强,其来有自 [2] ,此亦“中国中心”意识形成的背景。

踏入19世纪之初,传统中国政治的“治乱周期”,再次呈显于清王朝历史发展脉络中。此即人口膨胀,土地不足分配,出现人口过剩,传统农业经济出现危机,导致流民四窜,社会不稳。而君主政体的人治因素,随着乾隆晚年老耄废政,宠信和珅(1750—1799),导致官僚贪污,行政废施。而继任的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皆属守成之君,才具有限,终于先后爆发川楚白莲教之乱(1796—1804)、太平天国之乱(1853—1864),以致全国动乱。其后乱事虽然次第平定,而全国局部叛乱则仍然此起彼伏,未见止息,较著者为北方捻乱,西南、西北回乱,此后盛世不复。期间由于内乱,各省地方督抚,均被朝廷委以重托,膺命平乱,中央大权由是旁落,而地方日渐权重,已见割据分裂之端倪。 [3] 最为致命者,莫过于闭关自守,导致民族悲运之产生。原来自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东来,中西文化交流,从而得悉欧洲科技文明;然至雍正,厉行禁教,中西文化交流中止。此后百年,为西方工业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之时,中国因而无由得悉,日见落后,遂形成郭廷以所谓“中国近代化的延误” 。兼且其时世局大变,欧洲列强挟工业革命之富盛,本其新航路新大陆拓荒探险之精神,对外扩张,是为“新帝国主义”之兴起。时英、法、俄、德、意、美诸国,纷纷拓殖亚、非两大洲,发展势力。就亚洲而言,先至南亚、东南亚以至于东亚,后者以中国首当其冲,是为“西力东渐”。 其时欧洲首强英国,利用中英鸦片贸易纠纷之时机,借口中国通商限制,外交歧视,发动中英鸦片战争;以其精练海、陆强兵,配以工业革命先进技术创制之坚船利炮,一举击败仍持骑射刀剑火器等落后武备的清朝经制军——八旗与绿营。清廷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五口通商,割让香港,赔偿军费,确立领事裁判权,并接纳值百抽五之不平等关税协议,尽丧权益,是为近代不平等条约之滥觞。 [4] 其后西方列强及明治维新之新兴日本,洞悉清廷外强中干之“纸老虎”实相,相继以“炮舰政策”武力入侵,恫吓威迫,夺取利权,遂发生50年代之英法联军之役,70年代天津教案交涉、中日牡丹社事件、中英马嘉理交涉,80年代中俄伊犁交涉、中法越南战争,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以至庚子拳变、日俄战争。列强相继入侵,祸及藩属、边省,清廷对外交涉失利,开战则屡战屡败,兵连祸结,并签订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已成“东亚病夫”,而亡国迫近眉睫。 [5] 上述内忧外患,使清廷疲于奔命,而战火蹂躏地方,城乡残破,经济萧条,财政日见危困,只得苛税重剥,卖官鬻爵,政治更见腐败,清朝已然中衰。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前夕之中国,国势日见凌替,而清朝最终难逃覆亡之命运。

正当清室处于内忧外患的动乱之际,地方上汉族官绅以及民间汉族知识分子眼见满族“变身”之“华夏”王朝,已然衰颓,而亡天下之危机,日见迫近,相继觉醒,群起呼吁自强与救亡,此即清季改革与革命运动之所由起,而天下从此大变。

[1] John K.Fairbank,“A Preliminary Framework”,in John K.Fairban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pp.1-14。王尔敏:《十九世纪中国国际观念之演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11卷,1980年,第61—106页。肯定“封贡制度”中国中心观念于清代国际关系运作的积极意义;清代朝贡制度之内容,可参见何新华《最后的天朝:清代朝贡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朝贡体制下属国被迫履行义务之生动事例,可参见陈学霖《明永乐朝宦祸探索——黄俨奉使朝鲜事迹考释》,《世变、群体与个人: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1995年,第174—206页;“中华世界之秩序观”至清末民国即受挑战而动摇,外蒙独立即为明显事例,参见张启雄《外蒙主权归属交涉1911—1916》一书,台北,1995年。

[2] Ho Ping-ti,“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Asi an Studies ,Vol.ⅩⅩⅤⅡ:2(1967),pp.189-195;John K.Fairbank ed.,op.cit,pp.1-4.

[3] 陈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书局,1990年,第402—409页。对人口压力导致太平天国之乱及平乱后督抚权重作出详细分析,参见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及《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载于李定一等编《中国近代史论集》,台北,正中书局,1963年,第2辑第2册,第16—81页;第2辑第5册,第85—100页。又参见魏克威《论嘉庆中衰的原因》,《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第39—44页,指出嘉庆朝吏治败坏为中衰主因。又参见Susan Mann & Philip Kuhn,“Dynastic Decline and the Root of Rebellion”,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Vol.10,pp.104-144,指出人口压力为地方叛乱之根源。

[4] 关于鸦片战争成因及其影响,参见蒋廷黻《中国与近代世界变局》及曾祥铎《论中英鸦片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一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37、237—271页。又中外学者对于鸦片战争的阐释,可参见林增平、林言椒主编《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3—246页。Robert Anthony:《哈佛学派在鸦片战争史研究中的模式及近年所受到的挑战》,《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2期,第51—54页。谭中:《西方学者对鸦片战争性质的争论》,《国外中近代研究》1987年第9辑,第308—322页。又近代不平等条约由来,参见Wang Dong, China's Unequal Treaties : Narrating National History ,Lanham:Lexington Books,2004,pp.11 -24.

[5] 荣孟源:《近百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概述》,《历史教学》1952年第11期,第31—36页。清季不平等条约问题形成与发展,参见李恩涵《清季史实的线索与其解释》,《近代中国史事研究论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3—37页。近代中国为列强侵略以至进入世界的过程,参见张振鹍《近代中国与世界几个有关问题的考察》,《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6期,第121—143页;并参见Immanuel C.Y.Hsü,“Late Ching Foreign Relations,1866—1905”,in Denis Twitchett and John K.Fairbank,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Vol.11,pp.70-141. XsUECjk5AdyUOD16B4O6DiBp4rY3xRKlktV21EP+D69iPFSK69ySPc0H+8UF+Z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