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奎星降包公出世

北宋仁宗初年,江南庐州府合肥县有一个包家村,村里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包员外。包员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包山,二儿子叫包海。包山和他的妻子王氏都是忠厚正直的好人,包海夫妻却有一副坏心肠。

包员外的妻子快五十岁了,又有了一个孩子。

孩子要出生的时候,包员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头上长着两只角,青脸红发,巨口獠牙的怪物向他扑来。他一惊就醒了,恰好孩子出生,他就觉得是妖怪投胎,很不喜欢。

包海夫妻担心三弟跟他们争家产,又见包员外不喜欢孩子,就骗父母说孩子一出生就死了,然后偷偷把他丢到后山,让其自生自灭。

王氏无意中听到了这件事,痛恨这两人太残忍,忙跟丈夫一起找回了三弟。他们担心包海夫妻又来害人,就把自己刚出生的儿子送给别人抚养,假装三弟是他们的儿子。因为这孩子长得特别黑,就给他起名叫黑子。

六年后的一天,包员外的妻子过生日,忽然想起了“早夭”的三儿子,非常伤心。王氏趁机说出了黑子的身世,但没有说包海夫妻暗中陷害的事情。黑子这才恢复了身份,改了个名字叫三黑,包山也接回了自己的儿子。

包海夫妻心心念念还是要害弟弟,他们在包员外面前挑唆,说三黑在家中好吃懒做,浪费粮食,不如让他去学习放羊。包员外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三黑每天和别人一起出去放羊,从来不肯远离。

有一次,三黑在锦屏山鹅头峰下放羊的时候,突然遇上了雷雨。他连忙跑到附近一座古庙躲雨,碰到一个又惊又惧的女子。三黑心想:“这女子可能是害怕雷声。不用说她,就是我听了雷声都害怕不已。”于是他脱下外衣遮护女子。不一会儿天晴了,这个女子却忽然不见了。

三黑也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中,继续放他的羊。后来,包海的妻子派人给他送有毒的饼,又骗他捡金簪,把他扔下了枯井,他都逢凶化吉。

包山听说了这些事,非常难受,就劝包员外允许他请一个先生,教三黑读书。包员外说:“也行。但是你也不用请什么有名的先生,只要找一个比我们好一点的人,教他认得几个字就行了。”但包山觉得三黑仪表非凡,将来一定有出息,就背着父亲托人请来邻村最有名的大儒甯老先生。

这位甯老先生是一个品行端正、学问高深的人。他一上课就发现三黑一点就通,是个天才,乐不可支。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做一个治世良臣,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就给三黑起了一个官名叫包拯。

光阴荏苒,包拯已经十六岁了,甯老先生催着包家送包拯去赶考,包员外却一点都不在意。甯老先生着急地说:“你们要是不送考,我可要替你们送考了。”包山也想让弟弟一举成名,就对包员外说:“这不过是甯老先生想显弄一下他的本领,您就让三弟去试试。要是没有中,先生就可以死心塌地了。”包员外应许了。

后来,包拯中了秀才,又中了举人。包员外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就对甯老先生说了做梦的事情,不同意包拯再考下去。

甯老先生是个饱学之士,一听就知道那不是妖怪投胎而是奎星下凡,又见包拯举止庄重大方、聪明过人,知道包拯以后一定大贵。他和包山一起商议,硬要包拯上京会试,包拯就带着书童包兴一起上路了。

包拯带着包兴直奔京师,日夜兼程,餐风饮露。

一天,两人到了一座小镇,找了一间饭店吃饭。一个道士正好坐在对面,唉声叹气,好像有心事。包拯正在奇怪,外面又进来一个人。那人二十来岁,身穿精干的武士服,一身正气。道士看见那人连忙站起来说:“恩公快请坐。”那人没有坐下,从怀中掏出一大锭银子,说:“这些银子你先拿去,我们晚一点再见面。”道士接过银子,给那人磕了一个头就离开了。

包拯见他气宇轩昂,知道他一定是武林中的人物,很想和他交个朋友,就站起来拱手道:“这位兄台,在下有礼了!如果你不嫌弃,请过来一起喝杯酒,大家互相认识一下。”

那个人也打量了包拯一下,笑容满面地说:“既然兄台不嫌弃小弟,小弟就不客气了。”包兴听了,忙站起来重新安排酒菜。包拯他俩互相行礼,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起来了。

包拯问:“兄台尊姓大名?”那人回答说:“小弟姓展名昭,字熊飞。”包拯也说了自己的名字。两个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喝了好几杯。

不一会儿,展昭说:“小弟现在还有些事情要办,不能陪兄台聊了,我们改日再会吧。”说完付了酒钱就离开了。包拯也没有谦让,包兴心里却想:“我们三爷白吃白喝,那人居然也不计较。”展昭离开后,包拯也猜不出他到底是什么来头。

吃完饭,两个人重新上路。因为在店里耽误了一些时间,天色已经很晚了,两人只好在一间名叫“金龙寺”的寺庙里借宿。

这间寺庙里面有好几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寺里的小和尚又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包兴这才发现这是个贼庙。他慌忙往外面跑,山门已经锁上了。

“三爷,这可怎么办呢?我们要赶紧想个出路,不然只有等死了!”包兴慌张地说道。

包拯很镇定地说:“山门已经锁上了,又没有别的出路,我们能往哪里走呢?”

“这里有些桌椅,我把它们搬到墙边,公子赶紧跳墙逃生。”包兴着急地说,“等那些贼和尚来了,我就跟他拼命。”

包拯说:“我从小就不会登梯爬高。如果有墙可以跳,你赶紧逃生,然后回家报信替我报仇。”

包兴哭着说:“三爷你说的是什么话啊?我包兴死都不会离开你。”

包拯说:“既然如此,我们主仆俩干脆死在一起吧,现在只有听天由命了。”说完他就把椅子放到门的中间,坐得端端正正。

包兴拿着门闩挡在他前面,说:“贼和尚来了,我就拼命给他一下子,打他个措手不及。”说完,两人都直勾勾地盯着门板。

他们正在凝神,忽然外面哗啦一声,门一下子就开了,进来一个身穿夜行衣的人。包兴手中的门闩都吓掉了,包拯却一点都不害怕。他仔细一看,原来是白天在饭店碰到的展昭。他突然明白,展昭和道士约定晚上相见,肯定跟这事儿有关,展昭一定是个侠客。

展昭武艺超群,把他们送出山门后低声说:“你们主仆赶紧逃走吧。”说完,身形一晃就不见了。

包兴扶着包拯没命地往前跑,跑了好久才看到一户人家。屋子里一个老人请他们歇息,吃些食物。包拯又跟老人闲谈了一会儿,就看见金龙寺着火了。老人叹息道:“天理昭昭,因果报应,老天爷是不会错的。”说完又请包拯休息了一会儿,就指明方向,送他们上京了。

主仆两人同老人告别后,便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他们的行李、马匹连带盘缠都丢了,包拯却一点都不介意。包兴看他走得艰难,担心他发愁行李的事情,就骗他说:“三爷你别担心,前面三元镇我有一个舅舅,我到时候找他借些钱,就有行李去京师了。”

到了镇上,包兴找了家干净的小店铺,给包拯吃饭,自己抽空去找当铺换钱,可找到的当铺都不当东西了。他正在为难的时候,看见一张告示。原来隐逸村中李大人家的小姐被妖怪迷住了,如有法师能捉妖,就酬谢三百两银子。包兴一看,急中生智,说他家三爷擅长捉妖,只是不轻易出手,然后就哄着几个村人跟他一起去请包拯。

包拯听了,非常生气,但又被那几个村人纠缠不放,只好答应去看一看。

到了隐逸村,村人引着包拯去见了李大人。李大人名叫李文业,原来是吏部官员,后来告老还乡归隐山林。他和夫人的独生女李小姐在花园游玩的时候,偶然中了邪。李大人夫妇心疼女儿,到处寻找法师来驱邪。

李大人听说请来的法师是个年轻的书生,以为这读书人不学好,就打算出来责备他一番。包拯见了李大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行礼说:“大人在上,晚生拜见。”李大人见包拯气度不凡,相貌清秀,连忙还礼。

两人坐下闲聊,李大人问包拯:“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为什么来这里?”包拯就把他上京参加会试,路上遭遇劫匪的事情,全部告诉了李大人。李大人听了,觉得包拯是一个言语直爽的忠诚之人,就考察了一下他的学问。包拯旁征博引,对答如流,学问渊博得连那些饱读诗书的大儒都比不上。李大人非常高兴,心想:“这个人这样有气度,学问又这么好,将来一定是人上之人。”

两人聊了一会儿,李大人就离开了,走之前吩咐仆人好好照顾包拯。至于捉妖的事情,他提都没提。

李夫人实在担心女儿,就派人告诉法师一定要去小姐房里捉妖。包兴听了,要了些法师捉妖需要的东西,找人放到李小姐的绣房里去了。他还吩咐仆人们都不能离得太远,也不可以进绣房,必须在外面等候呼唤。

等到晚上起更了,包兴进书房找包拯。包拯打着瞌睡说:“你来得正好,服侍我睡觉吧。”包兴说:“三爷,这会儿睡什么觉啊?咱们不是来捉妖了吗?”包拯听了生气地说:“还不是你捣的鬼?我是不会捉妖的。”包兴悄悄地劝他说:“三爷你也不想想,小人费了多少心思给你找到这样好的住处。人家又好酒好菜地招待咱们,不帮人家点忙你过意得去吗?不如咱们去绣房看看,凭着三爷你身上的正气,也许能战胜邪魅,帮了那李小姐啊。”包拯觉得有道理,他又一向不信妖邪,本来也想去看看,就答应了。

包拯来到绣房,一看里面的摆设就知道是包兴闹的好事。包兴让闲杂人等回避,烧了香放在香炉里,又磕了三个头。包拯忍不住暗笑,坐在一边看他捣鬼。

包兴上了高桌,拿黄纸撕了张纸条,又研好了朱砂墨,提笔要写,忽然觉得手腕一动,好像有人抓着他的手在写字一样。写完一看,上面写着:“淘气,淘气!该打,该打!”包兴心里有些发毛,连忙烧了纸,下台去找包拯求助。

包拯无奈地上了高台,提笔要写,忽然手腕随着笔游动,顺顺当当地写了下去。他正要看写了什么,忽然听见外面哎哟一声惊叫。包拯连忙提了宝剑,出去一看,原来是李家仆人看到一道白光从屋子里冲了出去。

包拯很纳闷,回到绣房却没看见包兴,仆人进来帮他找。只见包兴在桌子底下缩成一团,看见有人来了才敢探出头来。包兴遮遮掩掩地说:“我都说了,我们三爷作法的时候不可以窥探。连我都躲在桌子底下,你们居然敢不听话!幸好我家三爷法力无边,不然早就出事了。”他说得跟真的似的,仆人连忙道歉。包拯摆摆手,叫包兴点个灯笼照明,回去睡觉了。

仆人们进来收拾东西,看见桌子底下有个黄纸朱砂的字帖,以为是法师留下来镇压的符咒,就拿去给李大人看。李大人仔细一看,原来不是符咒,而是一首诗:“避劫山中受大恩,欺心毒饼落埃尘。寻簪井底将君救,三次相酬结好姻。”李老爷一看,知道这首诗大有文章,就吩咐仆人去找包兴,打听诗中讲的事情,并打听包拯娶亲了没有。

第二天,李小姐的病居然好了,李大人夫妇都非常欢喜。这时候,仆人上来回话说:“昨天晚上小人仔细问了包兴,他说这上面讲的事情是他家三爷从小遇到的磨难,都一一逢凶化吉了,没有受到伤害。而且小人还问清楚了,他家三爷还没有定亲。”李老爷听了更加高兴,他已经明白这是狐狸报恩,有意成全这一段良缘。

李大人整理好衣服来到书房,笑容满面地对包拯说:“小女多亏贤侄搭救,现在已经痊愈,我真是感激不尽啊。老夫没有儿子,只有这一个女儿,现在还没有许配人家,如果你不嫌弃,老夫想把她许配给贤侄,不知道贤侄你愿不愿意?”

包拯回答说:“婚姻大事在下实在不敢自己做主,必须禀明父母兄嫂,才可以联姻。”

李大人见他不肯答应,就笑着拿出那张黄纸字帖给他看,说:“贤侄请看这张字帖,看了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还是不要推辞了。”

包拯接过来一看,脸马上就红了。他暗暗想道:“我昨晚迷迷糊糊地,怎么就写出这几句话呢?”他又想道:“原来我小时候在山中避雨,遇到的那个女子竟然是躲避劫难的狐狸。她多次救我性命,居然是向我报恩。”包兴在一边干着急,他恨不得替公子答应这门亲事,只是不敢插话。

李大人见包拯一直不说话,就说:“贤侄不用再想了。在老夫看来,这并不是妖怪作祟,而是替你和小女牵红线做媒来了。这说明凡事都有一定的道理,你不可太过迂腐了。”

包拯听了,只好回答说:“承蒙大人错爱,晚生哪里敢不听从?只是有一件事要和老大人您说明白,晚生必须参加会试之后,回家禀明父母兄嫂,到时候再来迎娶小姐。”

李大人见他答应了,非常高兴,就说:“确实应该这样做。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贤侄不会不守诺言。老夫就在这里等候你的好消息了!”

他们谈话的时候,李大人就吩咐仆人准备好美酒佳肴,他亲自作陪和包拯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两人又开始谈起了国家大事,包拯应对如流,说得头头是道,把李大人乐得心花怒放,不肯就这么放他们主仆离开。一直留两人住了三天,又见过了李夫人,李大人这才准备好行李马匹、衣服盘缠,还派了他们家的主管李保跟着包拯上京。

包拯拜别了李大人夫妇,带着包兴、李保上路了。到了京师,李保就给包拯找好了住处,还替他办好了吏部投文的种种手续。包拯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只用安心等待考试就行了。

这时候的朝廷,真宗皇帝驾崩了,仁宗皇帝继承了皇位。他立庞氏为皇后,封郭槐为总管都堂,庞吉为国丈加封太师。这个庞吉是个谄媚的奸臣,总是利用国丈的身份欺压官员。他身边又有一些结党营私、趋炎附势的小人,明着欺负皇帝刚登基,年龄又不大,暗中有擅自专权的行为。

可是这位仁宗皇帝也不简单,他从小经历了很多磨难,是个英明的皇帝。他身边有一批忠贞正直的老臣辅佐,哪怕是庞吉也无可奈何,所以朝政还算清明。这次科举考试,皇帝钦点庞吉做主考。来考试的举子们听说了,纷纷走门路、打关节,给庞吉送了好多礼。

只有包拯没有玩这一套,完全凭自己的学问去考试。考完了三场,包拯因为没有门路,又没有送礼,中了第二十三名进士,当不成翰林学士,奉旨去定远县当知县。

包拯拿到凭证后,就收拾好行李,匆匆返回了家乡。他拜见了父母兄嫂,把路遇劫匪的事情一说,又禀明和李大人结亲的事情。包员外夫妇又惊又喜,连忙选了好日子祭祖,并要包拯叩谢甯老先生。

过了几天,包拯拜别父母兄嫂,带着李保、包兴前往定远县赴任了。 oIIgtCRRHm5R2zd8ptsloxuiCclqSvErN/n1x3jhkCXx5P4x4bKDiYmjtrdLcO+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