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

发展经济学创立的初衷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问题。现在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就是“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个“中国梦”,需要科学的发展理论来指导发展的实践。

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现代化,也就是追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涉及生活质量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就具体的追赶目标来说,参照系的选择应该分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追赶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全面现代化则是追赶发达国家(如美国)。现代化有两个方面规定:一是目标意义上的规定,即达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二是过程意义上的规定,即将“化”看作过程。

就现代化目标来说,被追赶国家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平,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等方面的水准。这个水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例如,邓小平在1987年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以中等发达国家作为追赶目标。由于发达国家经济也在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和参照系应该是动态的,因此,我国现代化的追赶目标既不能定格在1987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平,也不能定格在这些国家当年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时的水平,应该是以这些国家现代化的最新水平作为参照系,应该是动态的。

就现代化的进程来说,现代化是从西方国家开始、从工业化起步的。但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决不意味着西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必须遵守。因此现代化不能归结为西方化。现代化不仅包括工业化,同时还包括农业和其他行业的现代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改造传统农业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典的现代化理论曾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路径,现在,现代化应该有更高的参照系,不仅涉及工业化、城市化,还涉及信息化和绿色化。特别需要明确,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走先行现代化的国家所经过的基本路线,但又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及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例如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现代化的追赶目标不仅涉及追赶对象,还需要明确追赶的指标,由此可找到与它的差距,从而明确现代化的目标。库兹涅茨所谓的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经济发达国家的指标大致有:人均产值的持续稳定增长;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制于分配的各种收入的提高几乎与国民总产值的提高并驾齐驱,收入差距趋向缩小的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总收入中消费支出快于储蓄的增长,消费结构沿着教育和较高生活标准所要求的其他消费项目的方面发生变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从健康长寿、教育水平以及体面生活三大维度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①健康长寿(寿命指数)。用40岁以前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来测定。②教育水平(受教育年限)。用有读写能力的成人的百分比来测定。③体面生活(收入指数)。用获得医疗服务的居民的百分比、获得安全饮用水的居民的百分比、5岁以下营养不良的幼儿的百分比来测定。根据人类发展指数的大小,将世界经济体分为四类: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高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中等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低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

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机衔接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根据邓小平同志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个小康社会的建设阶段。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色。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前 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又明确到 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国家。当然这个现代化水平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明确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也就是现代化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包含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阶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由低到高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全面小康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目标主要涉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我国就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研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可以发现,他所指出的起飞阶段以后的三个阶段可以看作现代化社会的三个方面特征。例如向成熟推进阶段是指现代技术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广泛使用,实现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的增长。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指资源越来越倾向于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化服务的普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涉及自然(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和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需要加速发展,成为主导部门。另一方面要认真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和人口过密等问题。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巩固、提升与超越,不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简单的量的扩张,而是在发展质量、增长动力上质的提升。比较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可以发现由小康社会建设转向现代化,有些是小康指标的延伸和扩大,如人均 GDP、人均收入;有些是质的改变,如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环境质量要求等;有些则是小康社会没有提出而在现代化阶段提出的要求,如人的现代化要求。全面小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不仅有中国特色还有国际标准。所谓现代化的国际标准,大致的核心指标涉及:人均 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科技化、克服城乡二元结构、普及高等教育、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在这里,虽然基本实现现代化仍然有人均GDP水平的要求,但已不是根本性的衡量指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来说,无论是哪些现代化指标都要以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全面小康相比,基本现代化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是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和人民的幸福;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

现代化最终要归结为人的现代化。就像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一样。人的现代化不只是现代化的目标,也是现代化的动力。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现代化最终是由人来推动的,人的素质没有达到现代水准,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与此相应的发展就不只是经济发展,还需要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还有自由的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未来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 ,可见自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在马克思发表《资本论》100多年后,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1999年出版的《发展即自由》( Development as Freedom )一书又再次将自由与发展的目标和手段联系起来。他认为,发展的概念长期被定义为GDP或人均所得的提高是不全面的。他用大量的证据说明,自由如何促进发展,而缺乏自由、压制自由又是如何阻碍发展。因此,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0qh/3EBn+WA4yvT186LIO8qB0vOnCPp6yQTevQ2umqzXNFoDrtm9Ph8wbJM6cBV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