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选题的基本要求

研究选题是从事研究的开端。课题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学术研究的成效大小。一个好的选题,会让研究者事半功倍;反之,课题选择的陈旧、缺乏新意,也会使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大打折扣,甚至会做无用功。对于历史学而言,选题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样如此。下文就历史学研究选题的常见问题、问题成因、选题的方法与途径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与梳理。

3.2.1 选题的常见问题

笔者综合近年来硕、博士生毕业论文中出现的情况,总结出历史学研究选题的四种常见问题:选题过大、选题过偏、题目陈旧老套、“标题党”现象。

1.选题过大

这种问题常见于在校学生和部分年轻学者。如在毕业论文选题上,经常出现的题目有:××朝代的政治史(制度史、经济史等)研究,××时期的××专题研究,×部史籍研究,等等。如果选题过大,研究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往往只能构建起一个框架,甚至连框架都没有搭起来,只是按照学术论文的一般模式填充内容。这样形成的所谓“成果”,不仅学术价值不高,也是对研究者精力的极大浪费。年轻学者们缺乏对史料的足够掌握,以及驾驭宏大题目的能力,就容易得出空洞的结论或者落入俗套,所以需要特别予以重视。

2.选题过偏

这种问题常见于在校学生和部分专家学者。由于历史学各领域、各分支学科都有大量的研究者在从事研究,为了能在题材和选题上有所创新,部分研究者会“剑走偏锋”,选取一些较冷门、较偏的题目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这种选题思路不能说是错误,有时另辟蹊径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缺乏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消化以及对史料的全面掌握,导致大部分采取这种选题思路的研究者,研究成果要么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要么脱离学术主流,较少学术价值。

选题过偏的常见情况有:

(1)视角过于细微,导致选题太偏而无意义

例如在社会史的研究上,有的研究生在缺乏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即将研究的视角细化到某个朝代某个时期某个具体的宗族、家庭的研究。这样的研究除了一些特殊的地区与特别的个案以外(如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有大量的族谱、丰富的文书的资料遗存),往往会因资料的不足而无法得出有说服力、具参考性的结论。

(2)选取一些看似有新意、实际缺乏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这种研究常以题目吸人眼球,及至细看内容,却无什么学术意义。例如有的研究生选取“隋唐河北地区的雕版印刷发展情况研究”,还出现过诸如“英联邦国家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研究”,这些选题,要么资料稀少,要么时代不对,强行用一些理论进行建构,再填充一些常见史料,也应属于选题过偏的情形。

3.题目陈旧老套

虽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只要还有继续研究的空间,题目是新颖还是陈旧并非十分关键。但是成果的撰写只是一个方面,成果的发表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期刊社、出版社、社科基金委每年面对的稿件、书稿、项目申报书非常之多,如何能让自己的研究课题富有吸引力,有时就显得非常重要。选题陈旧老套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题目为“述评”、“意义与影响”类

有的研究者在题目上不加雕琢,随意使用“××历史事件述评”、“××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影响”等,这样的题目不仅前人的研究成果很多,常常难有新的材料和新的切入点,而且容易写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围绕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评价,对于年轻学人特别是还在从事专业学习的硕、博士生来说,要在充分梳理、系统归纳学术史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确定题目,若不去广泛、深入地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即轻率地以“述评”、“意义”、“影响”作为研究课题,不仅在学术上不易出新,而且这种类似题目的文章,让人一看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排拒心理,还没看内容,就会觉得这样的文章多是老套无新意的,这对学术成果的发表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选择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较为陈旧

老题目不一定就没有研究价值,但是继续沿用陈旧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进行研究,往往导致研究成果要么为学术界早就习以为常的结论,要么就是得出错误或浮泛的认识。例如,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研究,如果还在套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残酷剥削,激起农民反抗”这样的阶级史观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那么得出的结论,大体就是没有新意的,就会落入陈旧老套的研究模式,诚如谭其骧所批评的:

讲农民起义总是先讲一个封建王朝如何腐朽,统治阶级如何残酷剥削农民,再讲农民起义的爆发、农民战争的经过,如何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最后以由于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所以有的被镇压下去,有的虽然推翻了旧王朝、但在旧王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仍然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王朝,最终都不得不归于失败为结束。……结果究竟解决了、说清楚了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少问题呢?我看不大多。

有鉴于此,近年来有些学者着眼于地理环境、气候变迁、自然灾害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角度,分析一些朝代农民战争的起因,或者运用社会史、经济史的方法,解读农民战争的前因、过程、后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这一传统研究领域迈向了新的阶段。

4.“标题党”现象

有的研究者意识到了选题的重要性,但是只学到了皮毛,没有真正认识到应该如何选择课题,错误地认为“选题”就是“标题”,并进而在题目的设计上费尽心思,同时其研究的角度、内容、切入点却依然陈旧老套,这样的行为,常被学术界批评为或“戏称”为“标题党”。在当今的历史学界,“标题党”现象也是广泛存在的。一些年轻人不去深入阅读文献,不去广泛了解研究现状,只是为了出新、成名,把文章的题目弄得“神乎其神”,滥用诸如“建构”、“空间”、“书写”、“记忆”、“内蕴”等概念名词来修饰标题,看似新颖,但内容往往“名不副实”。只有那些问题意识明确,研究视角新颖,采用了新的材料,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的选题,得出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生命力,也才更容易被学术界认可。

3.2.2 问题成因分析

以上列出的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则相当复杂,诸如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学术训练、调研文献不深不透、功利心强等。

1.缺乏问题意识

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选题就是发现一个学术问题,然后再从事具体的学术研究。很多学生乃至年轻学人之所以会出现选题方面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在思维上没有树立问题意识,不懂得“问题”对于“研究”的重要性,随之就会在学术研究上无从下手,出现纰漏。

2.缺乏学术训练

现阶段,我国历史学科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共同体,但是如何引导初学者加强学术训练,仍然显得滞后。不少高校在培养研究生时,没有基本的学术训练课程,对于如何从事史学研究,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题等,缺乏成熟的课程与专门的指导。很多硕、博士生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理解还停留在本科生阶段,遇见问题,不是咨询高年级同学,就是自己摸索。高校历史学教学应将培养学术意识、加强学术训练作为重要内容,忽视规范性的训练,一味强调知识点的学习,是不利于史学研究者的锻炼与成长的。

3.调研文献不深不透

部分研究者出现选题的困难或偏差,还在于没有把相关文献读深读透。开展文献调研的目的,就是要明白哪些题目是学术界已经研究过的,哪些题目的研究已经基本饱和,哪些题目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而要想明确这些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沉下心来对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再结合自身兴趣,才能确定一个较好的研究课题。

4.功利心强

不少年轻学子在刚接触学术时,研究热情高涨,同时又受到社会上“早成名、快成名”的思潮影响,产生了较强的进取心与功利心。对于史学研究者来说,热爱历史学,具有进取心,都是好事,但是功利心过强而导致急功近利,就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了。历史学最需要研究者“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对于许多史学课题的研究,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苦功夫,是不会有像样的甚至出彩的研究成果的。即以笔者的研究经历为例,一部“编著”的《宋书州郡志汇释》,从1997年做到2006年,以致笔者“校稿结束,不知怎么的,一种人生苦短的悲凉感,弥漫心中” ;又笔者视为个人代表作的《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前后历时22年,也是“从满头浓密黑发的青年学生,做到谢顶而两鬓也已斑白的渐衰中年”。 而反观今天的一些年轻人,对评职称、发表文章、出书的过度追求,导致为了追求成果数量而盲目选题,或者一门心思玩弄标题、走“标题党”的邪路。研究历史,一定要静下心,沉住气,用心思虑,如此才可能找到好的研究课题,产出优秀的研究成果。

3.2.3 选题的程序规范

选题是学术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关于如何选题,很多学者有过论述。如叶继元将选题的方法概括为四个方面:有意义、创新性、最熟悉、突出专业特色。 杨玉圣、张保生在《学术规范导论》中谈到历史学选题时,突出强调了“问题意识”,并认为“掌握资料的量与质、看问题的角度与研究方法、知识结构与价值体系”三个方面,是决定选题成败的重要因素。 李良玉在《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刍议——以历史学为例》一文中,认为“具备研究型思维的能力、相当的资料基础、反复推敲修改”三个路径是历史学选题的关键所在。 综合诸位学者的以上论述,笔者这里归纳历史学科选题的程序规范如下:

1.选题的一般原则

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言,选题需要遵循专业性、兴趣性、创新性、学术性等原则。

(1)专业性

我国的历史学科,目前设有三个一级学科和若干个二级学科。比如硕、博士生在确定研究选题时,一般就要遵循专业性的原则,即所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攻读的专业方向一致或基本符合。以中国史学科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史方向为例,如果选择先秦史、明清史甚至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课题,就显得“文不对题”了。盲目的跨专业、跨方向研究,往往不易取得研究成效。选题基本符合所从事的研究专业方向,这是选题的首要原则。

(2)兴趣性

考虑选题时,还需要注意兴趣性,即围绕自身的研究兴趣,结合所学的专业方向,确定选题,这也是常规的选题思路。以明清史研究为例,研究者如果对明清社会经济领域的史料感兴趣,就可将明清社会经济作为选题的大致方向;如果对明清科举制度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作为选题的大致方向。研究者关注感兴趣的领域,会带来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可以尽快进入并适应“研究角色”,有利于将研究课题做深做透;二是由于事先对相关的史料、史实、史识已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从事具体课题的研究时,一般也会更容易上手。

(3)创新性

这里所谓的“创新性”,指的是所选课题研究视角的创新。有了新颖的角度,哪怕是老题目,同样可以做出有价值的成果,得出有启发的观点。以中国近代“教案”这个老题目为例,如果还是沿用“帝国主义残酷剥削掠夺,清政府懦弱无能,激起百姓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一类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来讨论“教案”的发生原因、时代背景,起码就失去了学术进步的追求。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分析一些“教案”发生前后相关官员的书信、奏折,发现清末的多起“教案”实与清廷内部的党争存在密切的关系,换言之,很多“教案”的发生,本是一些地方官员故意纵容的,意在随后利用“教案”实现打击政敌的政治目的。这就是非常新颖的切入点,使人有着耳目一新的感觉,而这样的老题新做,也使得中国近代“教案”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提升。

(4)学术性

学术性指的是所选的课题一定要有学术意义,要符合历史学的基本研究规范,直白些说,就是研究“不能跑题”。例如有的研究者选择一个朝代的科技发展史作为研究切入点,但是具体的研究成果却向纯理工科的角度倾斜,于是得出的不是历史学的结论,而是诸如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结论,这就违背了历史学科研究的一般规律。历史学的选题必须符合历史学的研究规范,得出的结论要有历史学的学术意义。

2.选题的基本程序

针对历史学的研究特点,历史学研究选题一般分为史料收集与调研、学术史回顾、寻找切入点、形成论题并列出提纲四个步骤。

(1)史料收集与调研

葛兆光在《大胆想象终究还得小心求证——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一文中,谈到“作为常识的学术规范”时,首先强调的就是“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要对研究对象所可能涉及的文献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比如研究唐代文学,你要知道《全唐文》、《全唐诗》、两种《唐书》、《册府元龟》、《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太平广记》,当然还要知道《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遗》,要知道石刻资料,要知道去查《佛藏》、《道藏》里的资料,要对敦煌的文献有一定了解,还要知道关于地理方面的《唐两京城坊考》、《长安志》等等。最好还要多少了解一点考古发现的图像,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东西,比如墓室的壁画等等。有一次,我口试硕士生,他说他的学士论文作的是唐代初期的政统和道统,我就问他,能不能在《全唐文》、《新旧唐书》之外,给我们举两本唐代初期有关政治史的文献?他不能答,我以为他一时紧张,便问他《大唐创业起居注》和《贞观政要》如何,他居然反问我,“有这两本书么?”当然,其水平可想而知。

的确,如果缺乏对所选课题涉及领域的史料的系统收集与全面调研,那么不仅“其水平可想而知”,其所选课题能不能成立、能不能做出成果,也都是无法预知的。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唯有把史料的收集与调研放在首位,既广泛掌握各类史料,又对史料进行归纳与整理,甚至做出史料长编,才能使选定的研究课题落到实处,同时也为研究课题的具体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术史回顾

在进行了史料的收集与调研后,第二步就要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史研究进行回顾。学术史回顾的重要性在于:一个课题,前人都做出了怎样的研究成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已有研究但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现在仍然缺乏关注,如此等等的这些信息,都要通过细致的梳理学术史,才能充分掌握。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分析一些选题失败的案例,可以看出主要原因即在于学术史回顾环节没有做到实处。

关于学术史回顾的重要性,葛兆光在上引文中“苦口婆心”地说道:

任何研究,都要作一个关于此课题起码的研究史回顾。前人研究是很重要的,学术研究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得懂得别人研究过的,你如果不能给出新的资料和进一步解释,你就不要做。现在那么多重复的论文著作,为什么?不说它有意偷懒,至少它是不知道前人做过什么,所以做了等于白做。国外的学位论文,通常必须有这样一节,因为这涉及学术品德,谁知道你是不是抄来的呢?不加以说明,只是想蒙混而已。即使从学术规范来说,做一个研究史回顾,一是说明你了解多少前人的成果,你得介绍国内外的研究,有什么已经解决,有什么得失;二是说明你的成果比前人多了多少新东西,这是博士硕士论文的基本格式之一。可是,我们现在的很多学位论文,简直好像是孙猴子石头里面天生出来的一样,好像都是它自己的发明。有那么多发明吗?比如,现在你要研究禅宗历史和思想,你就先得讨论胡适、汤用彤、印顺的著作,讨论忽滑骨快天、宇井伯寿、铃木大拙的研究,要知道Mcrae和Faure的新研究,一直到最近国内外的论著,看看这些研究里面,还有什么是他们已经说到的,什么是他们忽略的,什么是他们已经做对了的,什么是他们还有错的。另外,你还要看看胡适代表的历史文献的路子、铃木大拙代表的宗教内在体验的路子,哪一个更合你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谈得上进一步研究。否则,你花这么大的力气,重复他们所做的,做了又有什么用?所以,一个研究者,得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有一点了解,至少知道你的前前后后,有什么人,什么研究论著。……这是很必须的,你在确定一个研究题目的时候,不知道别人做的怎么行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很重要,何况它还是关系到你学术道德,和评定你的学术成就的基础。我以前介绍过陈寅恪在清华大学毕业生论文上的一段批语,里面就说到这一点。民国二十五年(1936)清华大学历史系张以诚的论文《唐代宰相制度》前面,陈先生评语是:“大体妥当,但材料尚可补充,文字亦须修饰。凡经参考之近人论著(如内藤乾吉等),尤须标举其与本论文异同之点,盖不如此则匪特不足以避除因袭之嫌,且亦无以表示本论文创获之所在也。”这后面两句,尤其值得好好记取。

又关于学术史回顾的具体做法,笔者也曾指出:

总结前辈成就,然后才得薪火相传;回顾专题论著,然后才得继承创新;检讨理论与方法,能获启发思维之效;把握争论与分歧,能获深入研讨之趣。换言之,学术的进步,离不开回顾,缺乏了回顾,就谈不上前瞻,而没有了前瞻,我们现时的努力,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目标。然而,什么样的回顾才是合格的回顾呢?十多年来,因为学术规范的“制度性”规定与学位论文的“格式性”要求,“回顾”的内容大体已经不缺。不过,说得苛刻些,限于相关论著的简单罗列者,占了绝大部分;而且罗列既毕,对于既往成果的评价,或者蜻蜓点水般的肤浅,或者有意贬低。这样的回顾,是不具有学术意义的。真正的回顾,应该是客观而具实质内容的,应该能够反映学术变迁的过程与学术进步的路径,应该明确既往的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存在哪些得失,后续的探讨或前瞻性的提示,在资料与文献、解释和观点、范型或方法等方面,有何开拓、创新、进步?惟有如此,才是对研究者与接受者皆具收获的回顾。以此为追求,笔者曾撰“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文献记载与研究回顾”四万余言,作为拙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的“引言”。

(3)寻找切入点

以史料的收集与调研、学术史的回顾为前提、为基础,那么一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就会清晰地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这时候研究者就会确切地知道哪些问题、哪些方向是可以从事选题研究的,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选取一个视角,确定一个切入点,进而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具体研究。

(4)形成论题并列出提纲

上述三个步骤完成以后,最后一项工作就是把研究课题具体化,即明确研究题目,再勾勒出这个研究题目下的研究体系,例如全文或全书分成几章,每章分成几节,主要论点是什么,希望达到什么研究目的等。至此,选题工作基本完成,接着就可以按照这个提纲撰写论著了。

3.当前历史学科的主要研究热点分析

近年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每一年度都要组织申报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最终入选项目尤其是其中的重大项目,可以认为基本代表了该年度或其前后一段时期各学科主要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如此,通过提取相关信息,分析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都资助了哪些历史学科领域的项目,即可大体了解历史学界主要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这对研究者确定选题方向也很有帮助。下表为2014年11月公布的“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历史学科立项名单。

表3-2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历史学科立项名单一览表

续 表

由表可见,2014年度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历史学科立项42个,占立项总数171个的约1/4;如果再考虑到虽然划属其他学科,但仍属大历史范畴的其他项目(如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中国老学通史、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研究、日本汉文古写本整理与研究、黎族通史、藏传佛教思想史资料选编暨藏传佛教思想史论、多卷本《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南海断续线的法理与历史依据研究等),则历史范畴的立项总数约占一半。历史学科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又就历史学科的三个一级学科看,中国史立项29个,世界史立项4个,考古学立项9个。浅显分析这42个历史学科重大项目的选题,以时段论,中国古代史立项最多,中国近现代史立项次之,在中国古代史领域中,明清史方向立项又最多;又以类别论,有关中外历史文献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占据多数,可见国家社科基金对于历史学科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视。至于世界史立项的课题虽然不多,但是可以看出一些研究趋势,如中外文化交流、外国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以其现实意义与基础建设作用而受到重视。

当然,除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外,各省区社科规划办、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国家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级高校等,也会立项社科项目,发布研究课题。这些项目群共同代表着各别时段历史学主要的热点、趋势、需求与发展方向。历史学科的研究者应当保持对这些项目课题的关注,既可以借此了解历史学界的最新动态,也能对如何选题、怎样选题提供有力的借鉴与思考。 JTNN8640s0gL35lMWR4rbufw017LMizciLydnvSSda9ul4rkwHYue0isSmuejD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