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操守,是指历史学所有分支学科都必须遵守的通行的准则和要求,包括学术道德、学术自由、学术交流、学术平等、学术传承、学术创新六个方面。
道德是一个社会群体的规范,学科也必须要有学术道德来维系基本的学术规范。历史学科较之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尤其需要学术道德,因为历史本身是真实严肃、不可改变的,前文总结中国古代史学一直有撰写“信史”的“良史”传统,力求还原历史本貌,也本是中国传统史学一贯的价值追求,这样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的历史学界必须得到传承和弘扬。历史学的研究目的,是将真实的历史还原,并探求历史本身蕴含的规律,这就更需要历史学人遵守学术道德,尊重史实,尊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上严格恪守学术规范。
自由与规范相矛盾吗?一面坚持学术规范,另一面又要推进学术自由,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的关系,如同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一样。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一个社会都没有了约束,人人为所欲为而不受限制,民主又从何谈起?学术也是如此。如果学术圈的研究者都不遵守学术规范,对他人的研究成果缺乏基本的尊重,那就是“学术无政府主义”,又谈何学术自由?在恪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历史学科的建设离不开研究者们对学术自由的坚持,二者只有互为依托,才能共同推动历史学研究向前发展。
学术不是闭门造车。如果没有关于古史分期的争论,历史学界对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研究,恐怕不会有现在的成就;如果没有关于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讨论,可能史学理论还无法突破唯物史观的理论传统而有所创新。可见保持正常的学术交流,对推动学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的学术交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一是对某一学术问题的探讨。例如历史学领域内关于历史学学科性质、历史的概念以及历史学各分支学科领域内的具体学术问题进行探讨。
二是对某一课题的共同研究。例如历史学领域内的一些重大课题,往往由该领域专家学者合作研究,共同完成该课题。
三是以学术会议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历史学科领域内举办的诸多学术会议,是开展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而学术会议结束后所出的论文集或辑刊、集刊,则是学术交流成果的结晶。
学术是平等的。历史学科不仅有大家学者,还有很多普通的研究者,以及相当数量的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只要对某一历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无论其作者身份如何,学术界都应该给予必要的尊重。试想如果学术都不平等,怎么会有学术自由呢?提出问题而被打压,好的成果不能发表,历史学的学术又如何能在传承中创新呢?学术平等是学术自由的前提与基础,坚持学术平等是历史学科学术道德操守的重要内容。
历史因传承而存在。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将优秀文明传承下去,而不能出现文化的断层和民族记忆的丧失。传承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规范,更不如说是一种责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学术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的,传承对于学术研究本身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术规范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的学术传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历史所承载的民族记忆、民族文化的传承。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历史记录作为媒介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则是中国历史学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二是对历史学科既往研究成果的传承。中国的历史学有着漫长的学科发展史,特别是20世纪以来涌现出的史学流派和大家学者,他们的学术成果需要当代史学界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在传承中实现新发展。
三是对历史学科研究理念的传承。一个学科不仅有学术成果,还有学者们创造的理论方法。无论是中国古代“良史”对于求真、客观的史实追求,还是近代以来史学家们提出的史学理念、史学思想乃至于人生哲学与道德操守,这些精神成果也需要后代学者传承和发扬。
创新与传承并不矛盾。如果历史学只有单纯的传承而没有创新,历史学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但是不顾实际,片面或者过分强调“创新”,也会导致学术界产生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什么都讲“创新”,反映在历史学领域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好像没有新材料,历史学研究就无法继续了,好像不把一些概念拿出来“炒一炒”,学术就不算有新的发展。这些所谓的“创新”,其实对于历史学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历史学的学术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是不是提出了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问题的提出比新材料的发现还要重要,一个新问题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学术讨论,从而产生一批学术研究成果。
第二,是不是有新的视角。在历史学科领域内,有相当数量的课题,研究已经非常全面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课题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能不能具备新的视角,往往至关重要,不同的研究视角会带来不一样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学术上的创新。